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俊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显微手术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大型听神经瘤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血功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血浆
  • 1篇血浆纤维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同型

机构

  • 6篇三峡大学人民...
  • 1篇三峡职业技术...

作者

  • 6篇赵东刚
  • 6篇闫俊
  • 3篇王七玲
  • 3篇李祥富
  • 3篇李刚
  • 3篇陈少军
  • 2篇姜莱
  • 2篇汤华
  • 2篇管玉华
  • 1篇王秀兰
  • 1篇黄鑫
  • 1篇郑刚

传媒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内镜及脑室外引流在侧脑室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及脑室外引流术(EVD)在侧脑室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997年6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入的69例侧脑室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采用或不采用EVD)和B组(40例,采用内镜+显微外科手术);B组随机分为B1组(22例,另术后应用EVD)和B2组(18例,术后不应用EVD)。分析A、B两组瘤体切除情况和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情况;分析B1、B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两组瘤体组织切除满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3个月后恢复满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1组与B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肿瘤能较大程度地切除瘤体组织,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术后放置脑室引流管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李刚赵东刚闫俊陈少军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侧脑室肿瘤神经内镜脑室外引流
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面神经保护探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及面神经保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方法31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均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及面神经保护。结果肿瘤全切29例(93.6%),大部分切除2例(6.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90.3%),面神经功能状态 H-B 分级:Ⅰ~Ⅱ级22例(70.9%),Ⅲ~Ⅳ级7例(22.6%),Ⅴ~Ⅵ级2例(6.5%)。无长期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娴熟的显微操作技巧和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及保护面神经。
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闫俊
关键词:听神经瘤显微手术面神经保护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Hcy和血浆FIB水平。病例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病例组血清Hcy和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清Hcy、血浆FIB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80、0.854,P<0.05);Hcy+FIB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检测效能高于血清Hcy和血浆FIB。结论:血清Hcy与血浆FIB联合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辅助诊断的指标,并且在病情评估中有一定价值。
李刚赵东刚陈少军闫俊汤华姜莱管玉华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应急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5月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2例,术中破裂6例,分析破裂原因,并对术中破裂出血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术中破裂原因:微导管刺破2例,弹簧圈刺破1例,支架顶破1例,血压波动1例,微导丝刺破1例。术中破裂出血的6例患者迅速栓塞后,开颅清除血肿1例,侧脑室外引流1例,腰大池持续引流2例,2例患者出血不多,术后未作任何处理。出院时恢复良好2例,轻度瘫痪1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主要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形态及术中血压波动有关。其预后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迅速而正确的救治。
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闫俊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29
2018年
目的探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超早期溶栓分为2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溶栓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4.5 h时间窗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凝、降压等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远期预后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治疗24 h后,溶栓组患者的APTT[(32.9±2.8)vs(30.1±3.0)s]、PT[(13.7±1.6)vs(12.8±1.5)s]、TT[(17.3±1.0)vs(16.1±1.3)s]均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患者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6±0.4)vs(2.9±0.6)g/L,P<0.05]。治疗前,溶栓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14 d、28 d后,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溶栓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溶栓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15%vs 64.62%,P<0.05)。溶栓组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牙龈出血,2例鼻出血,13例静脉输液部位皮下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发生。结论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远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李刚吉萍赵东刚陈少军闫俊汤华姜莱管玉华郑刚黄鑫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凝血功能
颈动脉压迫止血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动脉压迫止血器,它包括颈托板、气囊、连接管、阀门、充气球、缓冲层和粘贴固定带,颈托板两外侧面与粘贴固定带固定连接,颈托板内面设有缓冲层,气囊设置在缓冲层的外表面,气囊通过连接管和充气球相连通,连接管上...
李祥富王七玲王秀兰赵东刚闫俊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