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雪
-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强化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效果的对比观察
- 陈松冯琳毕雪韩梅
-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 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早期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天津眼科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54例54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t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离术的IMH患者.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提高并大于0.3 LogMar为A组,BCVA不提高或提高但小于等于0.3 LogMar为B组.Logistic回归分析裂孔OC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参数、裂孔分期、ICG染色剥离ILM等对视力的影响.结果34只眼行ICG染色;54只眼术后裂孔均达到解剖闭合;视力提高组35只眼,占64.8%;视力不提高组19只眼,占35.2%.裂孔最小直径(minimum diameter,MD)、裂孔牵拉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术后IS/OS连续性中断最大直径(maximum diameter ofdisruption of inner/outer segments of photoreceptors,IS/OS D2)、脱离感光细胞活性级别(the gradingof viability of detached photoreceptors,V)、ICG染色及裂孔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5.04、6.10,P=0.000、0.000、0.000; x2=16.89、12.38,P=0.000、0.000).Logistic回复分析示裂孔牵拉指数、术后IS/OS连续性中断最大直径、脱离感光细胞层活性级别、未行ICG染色为IMH早期术后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78、26.88、24.19、81.75;P=0.046、0.011、0.030、0.034).结论 上述因素可为临床工作中评估IMH术后视力恢复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梁泽玉陈松王昀王一鹏毕雪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玻璃体出血的玻璃体手术观察
- 2012年
- 目的评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v,PCV)患者合并玻璃体出血(vitreous hemorrhage,VH)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观察PCV术后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rrll)及无治疗的自然转归,分析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就诊的玻璃体手术治疗的15例PCV合并VH患者15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随访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及治疗情况。分析同一病人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BCVA)的差异,比较术后治疗组及无治疗组BCVA的差异,探讨视力提高组与未提高组间可能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8只眼视力提高且BCVA〉0.05,占53.33%。术前与术后2周BCVA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8.300,P=0.000,P〈0.01)。对视力提高组与未提高组间自然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所设定疾病自然因素除是否行后续治疗(p=0.010)及黄斑区病灶情况(P=0.041)对于视力提高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无治疗组术后视力比较,6个月相比(t=-2.384,P=0.033,P〈0.05)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T组和rI耵组组内比较时,6个月相比(t=-3.771,P=0.009,P〈0.05)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体手术可显著改善PCV合并vH的视力,术后行PDT或Trr治疗可获得更佳视力。
- 毕雪陈松王昀梁泽玉王一鹏
- 关键词: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玻璃体出血玻璃体手术光动力疗法疗法
- 不同途径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糖尿病鼠视网膜病变发展的实验研究
- 目的 观察尾静脉注射和玻璃体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prague-Dawley(SD)大鼠糖尿病鼠视网膜病变...
- 陈松毕雪
- 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移植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移植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空白对照组(B组...
- 陈松郑丹宋建毕雪段红涛
-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 梁泽玉陈松王昀王一鹏毕雪
- 不同途径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糖尿病鼠视网膜病变发展的实验研究
- 目的 观察尾静脉注射和玻璃体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prague-Dawley(SD)大鼠糖尿病鼠视网膜病变...
- 陈松毕雪
- Sirt1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0年
- Sirt1是sirtuin家族中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成员。Sirt1如交通枢纽一般,连接上游microRNA及下游各种转录因子,在抗衰老、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研究尚未有Sirt1对PCO的发生发展的体内、外相关研究。本文综述了Sirt1生物学作用的主要路径以及Sirt1在后发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前景展望。
- 毕雪李轩
- 关键词:SIRT1MICRORNA后发性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