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宁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不稳
  • 1篇影响及意义
  • 1篇愈合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植骨
  • 1篇融合器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术后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特异性烯醇化...
  • 1篇青壮年
  • 1篇周围型
  • 1篇椎间融合
  • 1篇椎间融合器

机构

  • 5篇三峡大学人民...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作者

  • 5篇李宁
  • 3篇邓桂
  • 2篇吴咏德
  • 2篇伍伟飞
  • 2篇梁杰
  • 1篇许维亚
  • 1篇蔡贤华
  • 1篇陈波
  • 1篇杜远立
  • 1篇周才胜
  • 1篇梁届东
  • 1篇吴琼亚
  • 1篇王华
  • 1篇黄鹤
  • 1篇李玉鹏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药物经济...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改良缝合法联合关节镜治疗半月板周围型囊肿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关节外改良缝合法联合关节镜治疗半月板周围型囊肿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对18例半月板周围型囊肿患者治疗采用关节内镜下部分切除或缝合破裂半月板,关节开放外手术切除囊壁,并采用改良缝合法修复。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最大屈伸活动度(ROM)比较及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囊肿均无复发,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前膝关节ROM(113.7±17.6)°,术后增加至(139.1±9.6)°,术前Lysholm评分为(68.3±23.2)分,术后提高至(97.3±22.1)分。经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放手术联合关节镜治疗半月板周围型囊肿操作简便、症状缓解明显及无复发,可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
吴咏德许维亚梁杰李宁李玉鹏伍伟飞姚紫洲
关键词:半月板损伤关节镜
延长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延长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脊柱手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常规处理方法,B组采取延长切口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观察两组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情况,是否需要追加治疗。结果 B组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处理成功率高于A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延长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能够减少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并且无需追加治疗,效果满意。
李宁邓桂梁届东黄鹤
打压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的手术中,探讨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这两种不同融合术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9-2015-09月手术治疗的62例腰椎不稳患者,均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椎间融合器植骨30例,打压植骨32例,对两种不同植骨方式进行术后的椎间隙高度、JOA评分和融合率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与术后相比,打压植骨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有明显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椎间融合器植骨组(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且组间的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术式的融合率相比,打压植骨组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3.8%和96.9%,均低于融合器组的100%,但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虽然打压植骨融合术后的椎间隙高度有明显丢失,但其在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方面与椎间融合器植骨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李宁梅勇
关键词:腰椎不稳椎间融合打压植骨椎间融合器
围术期应用甲泼尼龙对兔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围术期使用甲泼尼龙(MP)对兔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各15只,MP组:暴露脊髓后,用改良Allen's法打击致伤脊髓,随后关闭切口;模型对照组:改良Allen's法进行同等势能打击脊髓后关闭切口;空白对照组:暴露脊髓后,不行脊髓打击,直接关闭切口。术后连续7 d使用青霉素40×104U肌内注射,每日2次,术后饲养4周。于术前1 h,术后12、24、48、72 h分别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NSE。术后7、14、28 d分别取3只动物处死,取损伤段脊髓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形态改变及神经元改变,免疫组化检测NSE。术后2 h及7、14、28 d分别行改良的Tarlov评分,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MP组和模型对照组血清NSE在急性脊髓损伤后4 h出现明显增高,12 h达到高峰,48 h降至正常(P<0.05)。②MP组与模型对照组术前1 h、术后2 h、术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MP组Tarlov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MP可降低急性脊髓损伤后兔血清中NSE浓度,减少损伤脊髓神经元中NSE的释放,从而保护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
邓桂杜远立李宁王华吴琼亚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甲泼尼龙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骨瓣植骨联合外固定支架在青壮年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矫形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骨瓣植骨联合外固定支架在开放截骨植骨复位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7例青壮年桡骨远端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3例,女4例;年龄30~55岁,平均40.2岁;骨折分型:Colles骨折8例,Smith骨折5例,Bar-ton骨折4例;左侧7例,右侧10例。桡骨背侧开放截骨矫形、旋前方肌尺骨骨瓣植骨、剩余尺骨小头部分或全部切除及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患侧前臂旋前、旋后、背伸、掌屈、桡偏、尺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oney评分。结果17例患者术后获12~37个月(平均21.4个月)随访。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皮缘坏死、骨板断裂、螺钉松动。术后x线片复查示桡骨远端截骨植骨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8~20周,平均12周。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前臂旋后、背伸角、掌屈角、掌倾角、尺偏角、VAS评分及Cooney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瓣植骨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一种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矫形要求的手术方式,既能纠正畸形又能改善功能,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治疗效果满意。
吴咏德蔡贤华梁杰周才胜李宁陈波邓桂伍伟飞姚紫洲
关键词:桡骨骨折截骨术外固定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