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肿瘤
  • 9篇肺癌
  • 6篇细胞
  • 4篇手术
  • 4篇小细胞
  • 4篇结节
  • 4篇恶性
  • 4篇非小细胞
  • 4篇肺结节
  • 3篇血管
  • 3篇预后
  • 3篇外科
  • 3篇细胞肺癌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静脉
  • 3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肺肿瘤
  • 2篇蛋白
  • 2篇胸部
  • 2篇胸部肿瘤

机构

  • 19篇北京市结核病...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刘志东
  • 7篇许绍发
  • 6篇韩毅
  • 5篇梁子昆
  • 4篇宋小运
  • 4篇周世杰
  • 4篇李福根
  • 3篇张海青
  • 3篇段勇
  • 3篇秦明
  • 2篇陈效友
  • 2篇李传友
  • 2篇王敬慧
  • 2篇赵丹
  • 2篇姜颖
  • 1篇马玙
  • 1篇耿万明
  • 1篇李云松
  • 1篇刘志东
  • 1篇郑晖

传媒

  • 5篇结核病与胸部...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中国肺癌杂志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淋巴结转移与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近年肺癌的发展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人类的重要致死性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化疗及中医中药免疫等综合治疗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死亡率并未因此而明显下降。肺癌的死亡多因肿瘤的复发,其它器官的转移造成。而淋巴结转移是...
李福根许绍发刘志东
文献传递
胸腹闭合伤致食管破裂5例
1999年
胸腹部闭合创伤致使食管破裂较为少见,早期易被胸腹部创伤症状及表现所掩盖而引起误诊。我院自1983年6月~1998年8月手术治疗胸腹闭合创伤致食管破裂5例,现就其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6~42岁。病因均为胸腹闭合创伤引起,伤后就诊时间均在2小时以内。主要临床表现多为突发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液气胸、纵隔或颈部皮下气肿及休克表现。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例,肺挫伤1例,膈肌破裂膈疝形成1例,并发呼衰及心衰各2例,5例均合并有程度不同的休克表现。胸部X线片显示双侧液气胸2例,单侧液气胸3例。破裂口在中段2例,下段2例,中下段1例;右测3例,左侧2例。均为纵行破裂,长度1.5~7.0cm。
聂志刚刘志东
关键词:食管破裂
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切除 ,人工血管置换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 :健康成年犬 18只 ,分为单纯阻断组 :阻断上腔静脉或上腔静脉奇静脉联合阻断 (9只 ) ;人工血管置换组 :切除上腔静脉 ,行人工血管置换 (9只 )。对上腔静脉阻断前后上腔静脉压力的变化、人工血管置换后的病理改变、抗凝治疗及长时间阻断上腔静脉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分析。临床研究 :胸部肿瘤患者 56例 ,其中肺癌 42例 ,纵隔肿瘤 14例。行肿瘤根治切除术及受侵上腔静脉和 (或 )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 ,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实验研究 :实验犬上腔静脉加奇静脉阻断后 ,上腔静脉系统压力为 (49 2 8± 14 72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高于单纯上腔静脉阻断的 (3 7 83± 1 3 5)cmH2 O (P <0 0 5) ;腔静脉阻断 2h未见脑实质充血及水肿 ;人工血管置换组犬术后 1个月血管腔内壁已有纤维素沉积 ,2个月始有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移行覆盖 ;未应用抗凝治疗情况下血管无附壁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近、远期上腔静脉系统梗阻症状。肺癌组患者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4%、41%、3 9% ;纵隔肿瘤患者术后 1例死亡。结论 血管外科技术的应用 ,扩大了胸部肿瘤外科手?
许绍发刘志东秦明赵立强李福根段勇梁子昆宋小运韩毅
关键词:上腔静脉胸部肿瘤人工血管阻断血管外科技术
肺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近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分期、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aq M an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8例肺癌患者(鳞癌28例、腺癌40例、小细胞肺癌9例、大细胞肺癌1例)治疗前后、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的水平;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患者随访2年。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CEA、CK19 mRNA阳性率分别为69.2%(54/78)、62.8%(49/78),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65、41.54;27.41、30.84,P均<0.01)。鳞癌组CK19 mRNA阳性率最高,腺癌组CEA mRNA阳性率最高。不同分期肿瘤患者间CEA、CK19 mR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3、3.81,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CEA、CK19 mR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EA、CYFRA21-1蛋白水平;手术后CEA、CK19 mRNA阳性率显著下降;化疗后阳性率下降不明显。化疗前CEA mRNA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分别为8.5、11.7个月),化疗前CK19 mRNA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分别为8.9、12.3个月);术前CEA mRNA阳性患者肿瘤复发或转移率(29.4%)高于术前阴性患者(7.7%),术前CK19 mRNA阳性患者肿瘤复发或转移率(18.8%)高于术前阴性患者(7.1%)。结论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CEA、CK19 mRNA水平对于预测肿瘤细胞微转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助于评估手术疗效及预测预后。CEA、CK19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无关。CEA、CK19基因检测的敏感性优于蛋白水平的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辅助诊断。
王敬慧张树才刘志东陈效友李传友韩毅马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癌胚抗原角蛋白
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定量检测的临床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术后,部分早期患者仍然出现复发和转移,这些复发与转移多来自于治疗前就已经存在而常规检查无法确定的隐匿性转移。隐匿性转移是一种微量转移特征,可通过血行及淋巴途径在全身组织和器官中形成微小转移病灶,而淋巴...
刘志东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
Alu-qPCR检测游离DNA长度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
2021年
目的评价Alu-qPCR检测肺结节患者血浆cfDNA浓度及凋亡指数在鉴别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纯化70例肺部结节患者血浆,检测cfDNA浓度、凋亡指数及肿瘤蛋白标记物,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与肺部良性结节组血浆短片段cfDNA平均含量为129.86、91.12 ng/mL(P>0.05),长片段cfDNA平均含量为33.95、38.24 ng/mL(P<0.05)。平均凋亡指数9.44、5.35(F<0.05)。长片段cfDNA浓度、DNA凋亡指数可作为潜在诊断指标,对应临界值:6.22、29.50 ng/mL,灵敏度:0.63、0.74,特异度:0.77、0.85。良、恶性结节患者肿瘤标记物水平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结论cfDNA检测在肺结节性质判断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为术前结节性质判定提供参考。肿瘤标记物在监测肿瘤转移、复发中意义较大。
王宇轩苏崇玉刘志东
关键词:肺结节肺癌肿瘤标记物
一种肠型分型检测系统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预测免疫制剂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疗效的肠型分型检测系统,通过检测患者肠道菌群及丰度的分析,来预测该患者经免疫制剂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疗效,实现对NSCLC患者的精准分类,并提供治疗意见,最终实现对晚期、局部晚期N...
王宇轩刘志东朱宝利郭亚琼李峥阮洪云苏崇玉李格格史抗白哲昕王冰
隆凸切除成形与重建术治疗中晚期肺癌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总结分析肺癌侵及隆凸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症、技术方法、术中及术后管理。方法 全组共 67例 ,右肺中心型肺癌 46例 ,右侧纵隔型肺癌 4例 ,侵及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 11例 ;左侧中心型肺癌 17例 ;手术方式 :行右隆凸全肺或肺叶切除隆凸重建术 5 0例 ,11例同时行受侵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 ;左隆凸全肺切除 17例。结果 全组围术期死亡 8例 ( 11.94% ) ,循环衰竭 6例 ( 8.96% ) ,呼吸衰竭 2例 ( 2 .99% )。 1、3及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7.2 1%、48.2 3 %及 3 2 .5 4%。结论 对肺癌侵犯隆凸和上腔静脉及双侧无名静脉者 ,切除原发病变和部分受侵器官可达到临床完全性切除之目的 ,配合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
刘志东许绍发秦明赵立强李福根段勇粱子昆
关键词:隆凸重建术上腔静脉中心型肺癌中晚期肺癌远期
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预后
2008年
目的 联合检测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探讨I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分层。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肺良性组织和30例正常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应用比Ki67标记检测细胞增殖指数(PI)。TUNEL法检测70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正常肺组织凋亡指数(AI)。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血管浸润、VEGF高表达、高PI、低AI为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血管浸润(BVI、VEGF及PI可以作为影响I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据免疫组化综合评分(IRS)IRS=VEGF+PI+AI,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22%、23.33%,有显著性差异(P=0.0056)。综合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RR=4.878,95%CI:1.379~17.258,P=O.014)。结论联合检测肿瘤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可能实现对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层,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
周世杰许绍发张海青刘志东梁子昆宋小运韩毅赵丹姜颖
关键词:肺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指数凋亡指数预后
静态压力-容量曲线指导个体化保护性肺通气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评价静态压力-容量(P-V)曲线指导个体化保护性肺通气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作用。方法:96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按术前肺功能分为2组:N组为肺功能正常组,D组为肺功能异常组。再根据通气方式将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对照组(NC、DC组)和保护性肺通气组(NP、DP组)。NC组和NP组各30例,均为肺功能正常患者,DC组和DP组各18例,均为肺功能异常患者。NC和DC组设定单肺通气(OLV)潮气量9ml/kg,NP和DP组设OLV定潮气量6ml/kg,并在健侧肺采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以P-V曲线低位拐点对应压力(Pinfs)+2cmH2O确定PEEP值,术侧肺采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压力为5cmH2O。记录OLV前侧卧位(T1)、OLV开始后30 min(T2)、OLV开始后60 min(T3)的平台压(Pplat)、峰压(Ppeak)、肺顺应性(Cdyn);T1、T2、T3和关胸5min(T4)时抽取动脉血测血气指标,计算出肺内分流率(Qs/Qt);T1、T4和术后18h(T5)时抽取静脉血,检测IL-6、TNF-a浓度;监测术后1、3、5天胸部体征、血常规、胸片变化以判断预后。结果:T2、T3时,与DC、NC组比较,DP、NP组Pplat、Ppeak降低,Cdyn增加(P<0.05);T2、T3、T4时,与DC组比较,DP组Qs/Qt降低,PaO2升高(P<0.05);T4、T5时,与NC、DC组比较,NP、DP组IL-6、TNF-α浓度降低(P<0.05)。术后NP、DP组并发症减少(P<0.05)。结论:采用6 ml/kg潮气量,根据静态P-V曲线Pinfs+2cmH2O设置PEEP,术侧辅以5cmH2O的CPAP及容许性高碳酸血症(PH)的肺通气方式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低氧血症发生,减轻肺损伤,减少围术期肺部并发症发生;在老年肺功能异常患者中作用更明显。
史志国郑晖刘志东耿万明韩毅
关键词:单肺通气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呼气末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