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凤

作品数:13 被引量:166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母乳
  • 5篇低出生体重
  • 5篇低出生体重儿
  • 5篇婴儿
  • 5篇母乳喂养
  • 5篇极低出生体重
  • 5篇出生体重
  • 4篇早产
  • 4篇早产儿
  • 4篇脐带
  • 4篇产儿
  • 4篇超低出生体重
  • 4篇超低出生体重...
  • 2篇低出生体质量
  • 2篇低出生体质量...
  • 2篇营养
  • 2篇极低出生体重...
  • 2篇NICU
  • 2篇META分析
  • 2篇出生体质量

机构

  • 13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刘凤
  • 12篇韩树萍
  • 11篇余章斌
  • 7篇陈小慧
  • 5篇沙莉
  • 4篇邱玉芳
  • 4篇陈玉林
  • 3篇张俊
  • 3篇刘蓓蓓
  • 3篇楚雪
  • 2篇翁莉
  • 2篇张俊
  • 1篇李萌萌
  • 1篇胡晓山
  • 1篇孙小凡
  • 1篇钱苗

传媒

  • 4篇中华围产医学...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持续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被引量:26
2019年
目的利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亲母母乳喂养率,并探讨亲母母乳喂养改善后对VLBWI及ELBW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587例VLBWI及ELBWI的病历资料。2015年8月1日本院开始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相关措施,2016年底进行改进效果评估,2017年起对改进流程做出调整,确保母乳喂养质量持续改进。将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收治的病例分为改进前组(141例),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为改进后组(243例),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为持续改进组(203例)。比较3组患儿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率、初次亲母母乳喂养时间、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迟发型败血症等发生率。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及Bonferroni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后0~7、0~14、0~28 d及住院期间,改进后组和持续改进组中位亲母母乳喂养率较改进前组增加[0~7 d:72.8%(42.6%~84.2%)、75.5%(49.8%~87.2%)与38.2%(0.0%~69.0%);0~14 d:91.9%(79.1%~96.0%)、92.0%(71.0%~96.8%)与37.8%(29.9%~80.5%);0~28 d:96.6%(90.3%~ 98.9%)、96.4%(83.1%~98.9%)与58.2%(30.0%~90.1%);住院期间:96.6%(89.5%~99.1%)、96.8%(83.0%~99.3%)与50.0%(30.0%~ 85.5%)];亲母母乳摄入量也较改进前组增加[0~7 d:82(0~506)、95(0~ 510)与31(0~397) ml;0~14 d:622(0~1 828)、717(0~1 868)与198(0~1 596) ml;0~28 d:2 707(0~7 074)、2 893(0~10 238)与1 458(0~4 960) ml;住院期间:4 071(0~22 961)、3 979(0~17 260)与2 000(0~18 767)ml];生后0~7 d持续改进组亲母母乳摄入量较改进后组增加(P值均<0.05)。改进后组和持�
刘凤韩树萍余章斌陈小慧
关键词:母乳喂养
系统评价挤压脐带对新生儿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挤压脐带(UCM)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 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1990年1月起至2013年4月,对同质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372例)。UCM与过早脐带结扎(ECC)/立即脐带结扎(ICC)相比,新生儿出生时血红蛋白水平(MD=2.08,95%CI:1.65—2.52)和6周时血红蛋白水平(MD=1.10,95%口:0.73~1.47)升高,出生时红细胞比积(MD=4.69,95%CI:2.87~6.51)和平均动脉压(MD=5.81,95%CI:4.17~7.45)升高,低血压的发生风险(OR=0.22,95%CI:0.06—0.86)、扩容药物的使用(OR=0.17,95%CI:0.06—0.47)、颅内出血发生率(OR=0.41,95%CI:0.18~0.94)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与延迟脐带结扎(DCC)相比,新生儿出生时红细胞比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对新生儿出生后最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红细胞增多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脑白质软化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M可以提高新生儿出生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新生儿出生后低血压和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可能成为一项安全的改善新生儿预后的临床方法;但目前纳入研究样本量偏少,缺乏长期的随访评估研究,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作用和安全性。
余章斌韩树萍沙莉刘凤陈玉林邱玉芳
关键词:婴儿META分析
延迟脐带结扎对胎龄〈32周早产儿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damping,DCC)对胎龄〈32周早产儿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1990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收集DCC对胎龄〈32周早产儿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DCC指胎儿娩出后30~90s结扎脐带,对照组选择早期脐带结扎(early cord clamping,ECC)(〈30s)。采用Rev Man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OR及其95%CJ表示。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来自9项研究(373例胎龄〈32周早产儿)。与ECC相比,DCC可以明显提高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的红细胞压积(MD=4.19,95%CI:2.97~5.40,Z=6.74,P〈0.00001)、血容量(MD=11.70,95%CJ:6.02~17.38,Z=4.04,P〈0.0001)和平均动脉压(MD=3.11,95%CI:1.30~4.92,Z=3.37,P=0.0008),减少极早产儿低血压时扩容药物的使用(OR=0.32,95%CI:0.11~0.98,Z=2.05,P=0.04)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OR=0.48,95%CI:0.25~0.92,Z=2.22,P=0.03)。DCC对极早产儿最高血清胆红素水平、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视网膜病、颅内出血发生率、出院时病死率和7月龄时智力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均无影响。结论DCC有可能成为一项安全的、改善胎龄〈32周早产儿预后的临床干预措施;但目前纳入研究样本量偏少,缺乏长期的随访评估研究,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作用和安全性。
余章斌韩树萍沙莉刘凤陈玉林邱玉芳
关键词:早产脐带结扎术META分析
不同母乳处理方法及泌乳时间对母乳宏量营养素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巴氏消毒、冷冻温度及时间、泵奶时长及泵奶管道类型对母乳宏量营养素的影响,及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分泌的母乳的宏量营养素和能量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88例患儿母亲(健康志愿者)的202份母乳样本,检测巴氏消毒、冷冻温度及时间、泵奶时长及泵奶管道类型对母乳宏量营养素的影响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分泌母乳的宏量营养素是否存在差异。在进行相应处理前后各抽取5 ml母乳,使用母乳分析仪检测其中的宏量营养素和能量,并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巴氏消毒后较消毒前,母乳中脂肪、蛋白质含量及能量下降[分别为(3.69±0.98)与(4.22±1.00)g/dl,t=9.405;(2.12±0.34)与(2.21±0.34)g/dl,t=4.785;(69.77±9.35)与(74.94±9.53)kcal/dl(1 kcal=4.184 kJ),t=9.470],碳水化合物含量上升[分别为(6.66±0.17)与(6.62±0.17)g/dl,t=-3.4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80 ℃较-20 ℃冷冻母乳的蛋白质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温度=4.990,P温度=0.027)。-20 ℃储存的母乳,在冷冻7、15、30、60和90 d时脂肪、蛋白质含量和能量较新鲜母乳均下降,冷冻90 d时下降最为明显;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冷冻15、30和60 d时较新鲜母乳升高,冷冻90 d时较30和60 d时下降;-80 ℃储存的母乳脂肪、蛋白质含量和能量在冷冻60和90 d时较新鲜母乳下降,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冷冻60 d时最高(LSD检验,P值均〈0.05)。无论是通过6、8、10号胃管还是输液连接管,泵奶1、2和3 h时的母乳脂肪含量较未进行处理的新鲜母乳降低(LSD检验,P值均〈0.05);通过6号胃管的母乳在泵奶2和3 h时,以及通过8、10号胃管及输液连接管的�
吴薇敏陈小慧张俊刘凤余章斌楚雪韩树萍
关键词:脂肪类蛋白质类碳水化合物
乳汁巨细胞病毒对出生体质量<1500 g婴儿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估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低出生体质量儿直接喂哺巨细胞病毒(CMV)DNA阳性亲母乳汁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以及2016年5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住院期间均首选亲母的母乳喂养,亲母母乳量不足时,以捐献母乳补充。生后2周左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亲母乳汁CMV DNA含量。如亲母乳汁CMV DNA阳性,2015年5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乳汁经巴氏消毒后喂养,2016年5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乳汁不处理直接喂养。分别比较乳汁阳性直接喂养组、乳汁阳性巴氏消毒组、乳汁阴性组的感染、肝损伤、听力损伤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2例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21例出生体质量<1 000 g。亲母乳汁CMV DNA检测阳性132例(59.46%),其中乳汁阳性直接喂养组67例、乳汁阳性巴氏消毒组65例、乳汁阴性组90例。三组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住院期间新生儿肺炎、晚发性败血症、肠道感染、肝损害、听力损伤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直接喂养CMV DNA阳性的亲母乳汁,未增加低出生体质量儿住院期间的不良临床结局。
陈小慧刘凤余章斌韩树萍
关键词:母乳巨细胞病毒低出生体质量儿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人乳喂养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探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应用不同人乳喂养评价指标评价人乳喂养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后24 h内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1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喂养的种类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捐赠人乳组、混合喂养组。应用量化评价指标母乳占比和母乳量评价不同喂养种类组、不同住院阶段人乳喂养现状。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Kappa检验和McNemar检验用于一致性检验。 结果:601例(男309例、女292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胎龄(29.3±1.9)周,出生体重1 260(1 115,1 400)g,其中6例(1.0%)整个住院期间未进行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组8例(1.3%),捐赠人乳组542例(90.2%),混合喂养组51例(8.5%)。住院1~7 d、8~14 d、15~28 d 3个阶段的母乳占比分别为73.6%(42.9%,86.7%)、97.5%(78.6%,100.0%)、99.3%(93.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414.95, P<0.01),两两比较提示住院1~7 d母乳占比低于8~14 d和15~28 d,为各阶段最低(调整后 P均<0.05)。住院1~7 d、8~14 d、15~28 d母乳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4.3,18.2)、59.1(26.5,93.5)、116.0(60.3,142.6)ml/(kg·d), H=759.75, P<0.01],两两比较提示住院1~7 d母乳量最低(调整后 P均 <0.05)。纯母乳喂养组、捐赠人乳组、混合喂养组住院期间母乳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40.0,117.2)、82.9(53.6,103.1)、55.7(16.6,97.5)ml/(kg·d), H=10.78, P=0.005]。母乳占比和母乳量2个评价指标一致性检验总符合率为0.703,McNemar检验 P>0.05, Kappa=0.408。 结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不高,其在住院1~7 d的母乳占比和母乳量低于8~14 d、15~28 d 2个阶段。量化评价指标母乳占比和母乳量的共同应用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现状
张俊李萌萌余章斌刘凤刘蓓蓓翁莉陈小慧韩树萍
关键词:母乳喂养婴儿极低出生体重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14例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与喂养耐受组,分析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FI组128例(15.7%),喂养耐受组686例(84.3%);其中,<32周早产儿FI 70例(30.3%),32~<34周28例(20.4%),≥34周30例(6.7%);<1500g早产儿FI 56例(32.6%),1500~<2500g 64例(12.7%),≥2500g 8例(5.8%)。出生胎龄、体重越小,FI的发生率越高(χ^(2)=66.593、50.621,P<0.001)。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85.9%)、腹胀(66.4%)、呕吐(43.8%)为主,其中超/极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胃潴留、腹胀为主,晚期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组平均出生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t=8.028、8.588,P<0.001);FI组早产儿窒息、宫内感染、生后24h内接受有创呼吸支持、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呼吸暂停、小于胎龄儿、脐带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喂养耐受组(χ^(2)值分别为16.676、24.771、7.961、83.757、86.275、3.878、5.25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OR=3.269,95%CI:1.821~5.868)、呼吸暂停(OR=3.405,95%CI:2.106~5.505)是早产儿发生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FI的发生率随着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临床表现也因出生胎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及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发生F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干预,改善喂养耐受性。
孙兴胡晓山刘凤刘蓓蓓
关键词:早产喂养不耐受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亲母母乳喂养率的影响被引量:44
2016年
目的探讨NICU中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亲母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前组)以及实施母乳质量改进措施后的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后组)资料。对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情况(喂养率、喂养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质量改进后,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均明显增高,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较改进前提前,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改进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亲母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可提高NICU亲母母乳喂养率,改善早产儿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
刘凤韩树萍余章斌张俊陈小慧吴薇敏楚雪刘蓓蓓
关键词:母乳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
产房复苏质量改进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产房复苏质量改进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176例为改进前组,实施产房质量改进措施后的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199例为改进后组。主要观察指标为入NICU的体温、产房复苏插管情况和呼吸系统相关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产房复苏时任何阶段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使用T-组合复苏器正压通气、产房球囊加压给氧以及入NICU的血pH值等。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构成、分娩方式和生后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质量改进后,在产房任意复苏阶段CPAP使用率升高[85.9%(171/199)与66.3%(112/176),χ2=19.881,P〈0.01],用T-组合复苏器给予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复苏率也升高[33.8%(67/199)与10.8%(12/176),χ2=19.819,P〈0.01],球囊正压给氧率下降[6.0%(12/199)与39.3%(44/176),χ2=53.682,P〈0.01],产房内气管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量改进后,患儿入NICU平均体温提高[M(P25-P75),36.2(35.8-36.5)与35.6(35.4-35.7)℃,Z=-9.681,P〈0.01],生后1周内肺出血发生率降低[1.5%(3/199)与5.1%(9/176),χ2=3.921,P〈0.05],Ⅲ/Ⅳ级颅内出血发生率降低[1.1%(2/199)与11.9%(21/176),χ2=33.885,P〈0.01],有创通气时间缩短[3(1-6)与4(2-9)d,Z=-2.286,P〈0.05]。结论通过产房复苏质量改进,规范了产房复苏措施,可改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结局。
钱苗沙莉余章斌孙小凡刘凤陈小慧韩树萍
关键词:产房复苏术
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量改进措施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比较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干预期和稳定干预期对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量的不同影响,以期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8月-2016年1月质量改进干预期组(quality improvement group,QI组)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母婴分室的早产儿母亲的泌乳和亲母母乳喂养情况以及2016年2月—2016年7月质量改进稳定干预期组(stable quality improvement group,SQI组)的资料。对两组母亲的每日泌乳情况(挤奶次数、挤奶量、挤奶量达到350ml/d的时间、7 d内挤奶量≥350 ml/d的人数)和亲母母乳喂养情况(亲母母乳喂养率、亲母母乳喂养量)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儿母亲每日挤奶次数及挤奶量、亲母母乳喂养率和亲母母乳喂养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QI组较QI组母亲每日挤奶次数及挤奶量、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均明显增加(P<0.05);SQI组患儿母亲挤奶量达到350 ml/d的时间较QI组明显减少(P<0.05);SQI组患儿母亲7 d内挤奶量≥350 ml/d的人数较QI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的稳定实施可提高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量,改善母婴分室的早产儿亲母母乳喂养情况。
翁莉楚雪薛海华张俊陈小慧刘凤韩树萍余章斌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泌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