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视神经
  • 1篇视神经节
  • 1篇视网膜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处理
  • 1篇内障
  • 1篇中枢神经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网膜
  • 1篇细胞
  • 1篇细胞保护
  • 1篇细胞保护作用
  • 1篇金纳多
  • 1篇晶状体
  • 1篇白内障

机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徐亮
  • 2篇马科
  • 2篇陈英杰
  • 1篇陈长喜
  • 1篇马英楠
  • 1篇李建军
  • 1篇刘玉军
  • 1篇孙葆忱

传媒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

  • 2篇200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金纳多对大鼠视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8
2003年
马科徐亮刘玉军马英楠陈英杰陈长喜
关键词:金纳多视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
晶状体后照明数码摄像技术在白内障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评价晶状体后照明计算机数码摄像技术检查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混浊及其程度的可靠性 ,探讨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后照明数码图像的特征。方法 将白内障后照明测试仪 (cataractscreener,CT S)与计算机内置的图像采集卡相连 ,对 33例 (6 4只眼 )正常人及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进行数码摄像 ,观察CT S数码摄像技术检测的图像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的一致性及其干扰因素的特征。应用PhotoShop阈值分割法及自行编制的Matlab程序定量分析不同检查者CT S图像上晶状体混浊的面积。结果 CT S数码摄像技术检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皮质、后囊膜下混浊的图像较裂隙灯显微镜清晰。CT S数码摄像技术检测晶状体混浊的特异性及皮质与后囊膜下型白内障的敏感性分别为 94 %及 90 % ;对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检测 ,裂隙灯显微镜优于CT S数码摄像技术。 3位不同检查者摄取CT S图像的晶状体混浊相对面积变异系数为 2 2 3%~ 10 86 %。CT S图像特征 :晶状体皮质混浊为线状、楔形或聚集成簇状排列的斑块状阴影 ,晶状体后囊膜下混浊为成片的空泡状或颗粒状阴影。结论 CT S图像具有较高检查者间的一致性 ,可客观记录晶状体皮质及后囊膜下混浊程度 ,为白内障的定量研究奠定基础 ,但不适用于核性白内障的筛查与评价。
李建军徐亮孙葆忱陈英杰马科
关键词:晶状体白内障图像处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