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飞

作品数:16 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矿业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顶板
  • 4篇突变理论
  • 4篇巷道
  • 4篇接触带
  • 3篇空区
  • 3篇矿岩
  • 3篇矿柱
  • 3篇采空
  • 3篇采空区
  • 3篇采空区顶板
  • 2篇失稳判据
  • 2篇巷道顶板
  • 2篇矿业
  • 2篇机械施工
  • 2篇MOHR-C...
  • 2篇一带一路
  • 1篇大冶铁矿
  • 1篇地面荷载
  • 1篇顶板变形
  • 1篇动荷载

机构

  • 15篇武汉科技大学
  • 6篇冶金矿产资源...
  • 1篇华北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武...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作者

  • 15篇李玉飞
  • 13篇叶义成
  • 8篇刘晓云
  • 4篇刘洋
  • 3篇王其虎
  • 1篇姚囝
  • 1篇盛建龙
  • 1篇王明旭
  • 1篇朱权洁
  • 1篇柯丽华
  • 1篇许梦国
  • 1篇杜宇翔
  • 1篇赵文斌

传媒

  • 3篇金属矿山
  • 3篇中国冶金教育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2篇中国安全生产...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有色金属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5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ohr-Coulomb准则下倾斜矿柱稳定性的安全系数法被引量:12
2018年
地下矿床开采中,矿柱的稳定是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的基础,是采场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以弹性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正应力和剪应力共同作用下倾斜矿柱的受力状态,应用图解法绘制出表征矿柱应力状态的应力圆。根据应力圆与Mohr-Coulomb强度包络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考虑矿体倾角及矿柱受正、剪应力共同作用下矿柱的安全系数解析式。应用该安全系数解析式能很好评价任意倾角矿柱的稳定性,并分析了水平矿体时,以安全系数评价的矿柱稳定性与实际矿柱稳定状态吻合。最后分析了应力圆圆心所在直线斜率tanβ、矿体倾角θ等因素对倾斜矿柱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应力圆圆心所在直线斜率tanβ是矿体倾角θ及侧压系数λ的二元函数,对每个侧压系数λ,tanβ均能取得一次最大值,且侧压系数λ值不同,tanβ取得最大值亦不同;当侧压系数λ∈[0,1]时,tanβ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矿体倾角θ∈[45°,90°];当tanβ取得最大值时,矿柱的安全系数最小,矿柱最容易失稳;随矿体倾角的增大,矿体安全系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
罗斌玉叶义成李玉飞罗甲渊陈虎
关键词:MOHR-COULOMB准则稳定性安全系数
基于突变理论的崩落法转充填法隔离矿柱安全厚度计算被引量:7
2019年
崩落法转充填法开采过程中,合理确定隔离矿柱厚度对保证过渡采场安全回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隔离矿柱力学模型,分析隔离矿柱破坏特征,建立了隔离矿柱的系统总势能关系式;基于突变理论,推导出隔离矿柱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根据尖点突变模型失稳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建立了隔离矿柱安全厚度的计算模型。将此计算模型应用于研究鄂东某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转充填法隔离矿柱厚度,理论计算的隔离矿柱厚度取值范围为15.49~19.36 m。在数值模拟验证和工程试验生产中,取隔离矿柱厚度为17.50 m时,隔离矿柱处于稳定状态。理论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突变理论可解释隔离矿柱失稳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隔离矿柱安全厚度计算模型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
李玉飞叶义成刘晓云罗斌玉胡盛栋元宙昊
关键词:突变理论隔离矿柱
“一带一路”背景下矿业工程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被引量:6
2019年
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3个维度阐释了矿业工程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基于校内与校外结合、短期与长期结合、横向与纵向结合,提出了矿业工程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李玉飞叶义成白喻刘晓云胡南燕
关键词:矿业工程
机械施工荷载作用下采空区顶板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为保证采空区上方作业人员和采掘设备安全,采用力学分析方法,将浅埋采空区顶板概化为固支梁力学结构模型,建立地面机械施工荷载-采空区顶板系统总势能方程。基于突变理论,构建采空区顶板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获得采空区顶板突变失稳判据,建立采空区顶板保持稳定情况下机械施工荷载计算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采空区顶板岩梁所受侧向水平推力越大,岩梁弹性模量越小,采空区跨距越大,采空区顶板越容易发生突变失稳,其失稳的必要条件取决于顶板内部特性,与外部作用无关;地面施工荷载作用下采空区顶板失稳的充要条件取决于顶板内部特性和外部作用。
李玉飞叶义成刘晓云胡南燕罗斌玉元宙昊
关键词:突变理论地面荷载失稳判据
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建设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采矿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行业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使命,解析了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则,实施了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模块;视角集成,强化空间思维;分段实施,理论实践互补;平台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盛建龙叶义成刘晓云刘洋李玉飞
关键词:采矿工程知识融合
基于ISM与N-K模型的高校火灾多因素耦合风险分析与解耦管控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研究高校火灾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及其耦合值与子风险因素的关联机制,构建了解释结构模型(ISM)与N-K模型并对高校火灾风险因素耦合效用进行分析与解耦管控。采用TSS理论,从人员、设施、管理、环境构建风险耦合情景;运用N-K模型量化风险因素内部的耦合效用。提出解耦思想与ISM模型协同的方法对耦合风险采取管控措施。高校火灾事故风险耦合值与参与的耦合因素数量成正比,因此管理因素是首要控制的风险因素。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全面多视角地构建和考虑高校火灾风险因素耦合情景,量化了风险因素间的耦合效用,削弱了风险因素间的耦合作用,提高了高校系统的安全性。
胡南燕李雪雪李玉飞叶义成
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缓倾斜层状矿床矿柱强度估算及倾角效应被引量:9
2019年
矿柱强度是评估矿柱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矿柱的稳定是地下矿床安全开采的基础。以弹性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缓倾斜层状矿床中矿柱的受力状态,应用图解法绘制出表征矿柱应力状态的广义莫尔圆。根据应力圆与Mohr-Coulomb强度包络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矿柱强度解析式,分析了莫尔圆圆心所在直线斜率tan_β随矿体倾角的变化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矿体倾角效应对矿柱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应力圆圆心所在直线斜率tan_β是矿体倾角θ及侧压系数λ的二元函数,当tan_β取得最大值时,矿柱强度最小;当矿柱宽高比w_p/h_p保持一定且矿体倾角在5°~45°区间时,随着矿体倾角增大,矿柱强度逐渐减小。研究可为缓倾斜层状矿床矿柱强度估算提供参考。
罗斌玉叶义成曹中王其虎李玉飞陈虎
关键词:MOHR-COULOMB准则矿柱强度
矿岩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变形相似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为分析矿岩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变形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以大冶铁矿尖林山矿区接触带巷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原理,构建了矿岩接触带巷道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模型,设计了沿巷道走向与矿岩接触面对称布置的应变位移计监测方案,分析了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接触带巷道顶板两侧岩体沉降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存在差异,接触带巷道大理岩侧顶板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大于铁矿侧;邻近巷道开挖扰动对已开挖巷道顶板变形破坏有较大影响,增大了接触带巷道两侧岩体的沉降变形程度。结合大冶铁矿矿岩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量监测数据,从顶板沉降量、沉降速率2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相似模拟试验和现场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矿岩接触带巷道顶板沉降变形规律具有一致性。
刘晓云叶义成刘洋刘洋李玉飞陈虎
关键词:巷道顶板沉降变形
机械施工动荷载-采空区顶板失稳判据被引量:2
2019年
针对机械施工荷载作用下采空区顶板失稳破坏具有突发性及受力过程复杂的特点,将机械施工荷载简化为移动简谐力,采用力学分析建立了机械施工荷载-采空区顶板力学模型。基于动力学理论,形成了机械施工荷载-采空区顶板的双尖点突变模型,由系统失稳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获得了机械施工荷载-采空区顶板失稳判据。基于能量原理,推导了机械施工荷载-采空区顶板总能量方程,根据系统临界失稳判据,构建了临界机械施工荷载计算模型。对建立的两种失稳判据分别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突变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状态与实测状态一致;采用能量原理计算得到的临界机械施工荷载理论值与实测值较吻合,平均误差为11. 01%。研究可为露天开采下机械施工荷载大小控制、采场结构参数设置、采空区失稳控制与治理等提供参考。
李玉飞叶义成胡南燕罗斌玉胡盛栋元宙昊
关键词:采空区顶板突变理论失稳判据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大冶铁矿接触带巷道稳定性评价
2018年
接触带巷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破坏机理存在不确定性,其准确评价直接影响着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为了提高接触带巷道稳定性评价的针对性,采用未确知测度理论,构建了接触带巷道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分级,建立了接触带巷道稳定性评价模型。以大冶铁矿尖林山-90 m水平的4条接触带巷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接触带巷道R_(01)、R_(03)和R_(04)的稳定性程度为Ⅱ级,R_(02)的稳定性程度为Ⅲ级,且稳定性程度从大到小的接触带巷道排序依次为R_(04)、R_(01)、R_(02)、R_(03);评价指标中巷道支护效果、矿岩接触面倾角、巷道埋深属于敏感性评价指标;采用未确知测度理论评价接触带巷道稳定性是可行的,为接触带巷道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刘晓云叶义成王其虎刘洋朱权洁朱权洁
关键词:巷道稳定性未确知测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