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蜀东 作品数:4 被引量:4 H指数:2 供职机构: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基于GEO数据的精神分裂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尸检脑组织基因水平上的表达差异,分析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的功能通路。方法 GEO数据库下载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尸检脑组织转录组测序数据,通过整合生物信息方法分析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O和KEGG pathway数据库分析基因富集的功能和参与的通路。结果鉴定到501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显著富集30个GO条目,主要与神经系统发育、神经肽信号通路、胞内信号转导、突触调节、轴突末端、氯离子跨膜运输等神经系统功能相关; KEGG数据库共4个显著富集通路,涉及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3’-5’-环腺苷酸(c AMP)信号通路,硫中继系统,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等。结论精神分裂症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以及神经递质系统形成与信号传输。 刘蜀东 魏晓云 李松 曾真 秦丽 胡黎丹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GEO 生物信息 差异表达基因 GO PATHWAY 双相障碍临床药物疗效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 2018年 目的了解我国双相障碍临床药物治疗性研究文献的方法学现状以及国内精神科医师对CONSORT声明及Jadad评分量表的了解与熟悉程度。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Medline、Web of Science、PsycINFO以及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我国研究者已发表的双相障碍临床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出版和更新时间将文献分为A组(2007年以前)、B组(2007-2015年度)和C组(2015-2017年度)运用CONSORT声明和Jadad评分量表评定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154篇RCT文献,中文149篇(96.8%),英文5篇(3.2%)。CONSORT声明评价结果:受试者来源、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的界定、统计学方法、纳入分析人数、不良反应以及试验结果普遍意义的报告率均高于90%,但样本量的计算、随机序列的产生与分配方案的隐藏、盲法、受试者的失访和依从性描述等项目的报告率均低于50%;Jadad评分量表评定结果:国内高质量文献数为5篇,占3.4%,国外发表的文献高质量者为3篇,占60%。结论我国目前发表的双相障碍临床药物治疗性研究文献,采用CONSORT声明和Jadad评分量表评定方法学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精神科临床科研工作者对CONSORT声明和Jadad评分量表了解甚少,有待进一步专题培训。 刘晓东 李晓菊 史战明 袁媛 刘蜀东 唐光路 桂竟涛 张庆辉关键词:双相障碍 药物 随机对照研究 循证医学 基于高通量芯片分析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差异表达基因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与健康人群之间基因表达差异,探究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方法 GEO数据库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通过R工具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使用DAVID工具进行GO富集和通路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鉴定到31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21个显著上调控基因和93个显著下调控基因,基因本体GO显著富集到20个条目,主要涉及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嗅觉感知,磷脂酰丝氨酸酰链重构,磷脂代谢过程,钠离子通道调控激活,神经肽绑定等。KEGG通路显著富集结果主要涉及嗅觉信号传导,醚脂类代谢,长期抑制(LTD),甲状腺激素合成等6个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获得5个核心基因,模块分析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模块主要与神经肽绑定和刺激神经组织配体受体交互信号通路相关。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了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与健康人的差异表达基因,阐释了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特征,为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胡黎丹 魏晓云 刘蜀东 李松 曾真 秦丽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差异表达基因 正常人群室内环境色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对室内环境色的偏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005名健康成年人进行室内环境色偏好测验,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进行调查和测量。结果:(1)正常人群室内环境色偏好顺序(珔x)为蓝(4.15)、绿(4.38)、白(4.42)、橙(4.46)、黄(4.51)、紫(4.69)、红(5.10)、黑(6.62)、灰(6.70)。不同性别(U=2.398,P<0.05)、不同年龄(χ~2=20.56,P<0.01)、不同受教育程度(χ~2=19.8,P<0.05)、不同气质类型(χ~2=32.01,P<0.001)的被试颜色偏好顺序均倾向一致;(2)不同性别被试在橙、黑、紫色偏好程度上差异显著(Z=2.034,4.981,2.094;P=0.042,0.000,0.036),不同年龄被试在橙、黄、黑色偏好程度上差异显著(χ~2=9.599,11.291,18.999;P=0.008,0.004,0.000),不同受教育程度被试在橙、黄、紫、黑色偏好程度上差异显著(χ~2=8.696,7.778,11.080,11.823;P=0.013,0.020,0.004,0.003);(3)性别与橙色、黑色偏好显著相关(r=-0.064,0.157;P=0.042,0.000),年龄与橙、黄色偏好显著正相关(r=0.071,0.068;P=0.002,0.003),婚姻与蓝色、紫色偏好显著相关(r=0.079,-0.082;P=0.012,0.009),内外向、神经质与红色偏好呈显著负相关(r=-0.076,P=0.016),神经质与黄色偏好显著正相关(r=0.071,P=0.024),精神质与绿色偏好显著正相关(r=0.099,P=0.002),生活事件与蓝色(r=-0.056,P=0.039)显著负相关、与黑色(r=0.114,P=0.000)显著正相关,家庭关系与红色(r=0.056,P=0.042)显著正相关、与紫色(r=-0.057,P=0.034)显著负相关,经济状况与绿色(r=0.054,P=0.044)显著正相关、与紫色(r=-0.055,P=0.038)显著负相关。结论:正常人群对颜色的偏好有一些普遍的一致性,个体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对色彩偏好产生影响。 魏晓云 蒋国庆 谭小林 刘蜀东 程雪 杨辉 聂文燕 袁刚 史占明 符巍关键词:环境色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