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永 作品数:9 被引量:30 H指数:4 供职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更多>>
三维可视技术在腹膜后病变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在腹膜后病变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将腹膜后病变的二维影像转化为三维立体的模拟影像,借助3D打印实验室技术平台完成3D打印模型的实物,用于腹膜后病变临床带教,通过对典型病例剖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病变的解剖特点、外科决策,以及干预措施、预期效果及实际效果等,缩短学习周期,实现教学模式及质量的革新。结果通过34例典型的腹膜后病变外科手术病例(肿瘤13例、脂肪肉瘤7例、孤立性纤维瘤5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恶性软组织瘤3例及淋巴瘤2例)的二维CT等影像转化为三维重建模型及3D打印实例模型,并在术中实施,将典型病例应用于临床带教,通过总结未应用前2017年度和经过应用后的2018年度的带教学生出科专业考核成绩对比,发现应用后的学生成绩更优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应用在腹膜后病变临床带教中,可以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及提升教学质量。 牟怡平 王瑞涛 万永 刘昌关键词:三维重建 临床教学 肝切除术后小肝综合征的防治 2016年 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肝脏良性疾病亦需要手术切除治疗。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解剖性肝切除在国内各肝脏中心被广泛应用。 万永 宋虎伟 耿智敏 张雷 王林关键词:肝切除术后 小肝综合征 肝脏良性疾病 手术切除 外科技术 解剖性 肝癌细胞转移与PI3K-Akt-PAK1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组织PI3K/Akt/p21活化蛋白激酶1(PAK1)信号通路的表达对于HCC发生及转移的重要性,以期为HCC的预防和预后提供一个有效的分子标志,并为HCC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自NCBI中GEO数据库中的GES364数据集提取数据,对PI3K/Akt/PAK1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将数据库中HCC组织分为肝内扩散组(PS)、肝外转移组(PM)、无转移组(PN)和正常肝对照组(H)。分析发现PS组和PM组PAK1和MMP-9表达量明显高于H组和PN组(P<0.0001);PS组、PM组和PN组AKT(1/2)和Girdin表达量明显高于H组(P<0.05),PS组和PM组AKT2和Girdin表达量也明显高于PN组(P<0.05);在PM组,AKT2与PAK1表达呈正相关(r=0.5679,P=0.0013)。结论 PAK1和MMP-9高表达可以促进HCC的扩散和转移,而AKT的表达和活性对于HCC的转移也是至关重要的,提示PI3K/AKT/PAK1信号通路与HCC转移密切相关。 张雷 王林 耿智敏 万永 孟凡迪 孟宪魁关键词:肝细胞癌 PAK1 AKT microRNA155在胆囊癌侵袭转移中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microRNA155在胆囊癌侵袭转移中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治疗案例,... 杨刚华 徐勤鸿 万永 孟凡迪 张雷 盛斌武 王林关键词:胆囊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对患者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全身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通过Excel自带程序简单随机分组,190例患者完成研究,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5例。研究组术后第1天启动个性化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对照组给予以肠外营养为主的传统常规营养方案。检测各组术前、术后3、7、10、14 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肌酐、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及淋巴细胞计数(比例),观察术中红细胞悬液、血浆使用量,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药费及费用,住院药占比。分析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上述指标差异,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并发症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术后并发症,研究组15例(15.79%),对照组36例(37.89%),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2.095,P=0.001)。术后7、10 d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7、10、14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术后10、14 d淋巴计数,术后7、10、14 d淋巴比例,术后3、10、14 d血红蛋白水平,术后10 d血清总胆固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并发症与女性、体质指数、营养评分、病毒性肝炎、通气时间、血浆输注量正相关、与营养治疗负相关。结论:给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可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杨刚华 孟凡迪 徐勤鸿 万永 盛斌武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道肿瘤 营养治疗 基于分水岭修正与U-Net的肝脏图像分割算法 被引量:12 2020年 在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分割肝脏边界较模糊的影像数据时容易丢失位置信息,导致分割精度较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水岭修正与U-Net模型相结合的肝脏图像自动分割算法。利用U-Net分层学习图像特征的优势,将浅层特征与深层语义特征相融合,避免丢失目标位置等细节信息,得到肝脏初始分割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水岭算法形成的区域块对肝脏初始分割结果的边界进行修正,以获得边界平滑精确的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图割算法和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够实现更为精准的肝脏图像分割。 亢洁 丁菊敏 万永 雷涛关键词:卷积神经网络 肝内胆管细胞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3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按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别纳入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记录患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53例ICC患者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共3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1.57%;并发症以Ⅰ级、Ⅱ级为主,分别占42.42%、27.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美国麻醉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中重度肝硬化、术中肝门阻断和中转开腹均为IC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IC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包括年龄、ASA分级、术中肝门阻断、肝硬化程度、中转开腹等,应加强围术期管理、强调脏器功能保护,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孟凡迪 徐勤鸿 杨刚华 万永 张雷 王林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 腹腔镜 根治性切除术 并发症 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端端磁吻合技术探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的磁性吻合装置并验证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大鼠下腔静脉解剖特点,设计并加工了一种适用于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端端吻合的磁性装置,该装置分为内环和外环两个部分,内环为具有镀层的钕铁硼磁环,外环由聚醚醚酮经3D打印制成,其上均匀分布10个细孔,其中5个细孔用于加载细针,另外5个细孔在吻合时与对侧吻合环的细针相互嵌合。将外环上均匀加载细针后与内环粘接在一起组成磁性吻合环,将两侧血管断端穿过吻合环后外翻固定至细针上,再将两侧磁性吻合环相吸便完成血管吻合。选取20只SD大鼠利用磁性吻合装置进行肝下下腔静脉端端磁吻合,分析大鼠术中血管阻断时间、术后存活情况、术后吻合口通畅情况和术后吻合口大体观及组织学检查情况。结果所有大鼠均顺利完成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端端磁吻合,血管阻断时间为4~6 min。其中1只大鼠在术后10 d死亡,其余大鼠均存活至术后2个月。存活大鼠术后1 d、3 d、1个月及2个月血管吻合口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5%及95%。术后2个月时血管吻合装置未发现明显移位、成角,血管吻合环未发现明显腐蚀、裂解迹象,周围组织未见明显增生及水肿,两侧血管断端已完全愈合,吻合口未见明显狭窄及血栓形成。组织学检查发现吻合口两侧血管管壁连续性良好,吻合口内面可见内皮细胞覆盖,未见血栓及纤维组织附着。结论利用本研究设计的磁性吻合装置施行大鼠肝下下腔静脉端端磁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王新颖 杨丽斐 任璐 万永 吕毅 王善佩 卢强关键词:端端吻合 血管吻合 吻合口狭窄 脂肪性肝病新定义: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到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 被引量:7 2023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在肝脏的表现,但NAFLD的定义及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已不能全面、准确描述这种代谢性疾病。鉴于此,一份国际共识提议将NAFLD重命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NAFLD比较,MAFLD使脂肪性肝病与超重或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谢因素联系起来,疾病诊断不再需要排除饮酒或其他慢性肝病代谢异常。笔者聚焦脂肪性肝病的定义变化,探讨从MAFLD到NAFLD的流行病学改变,MAFLD与肝脏纤维化及肝外疾病的关系,以及MAFLD对公共卫生学的意义。 王永康 魏诗雨 刘昌 万永关键词:肝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性疾病 慢性肾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