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秀珍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1篇中华文化
  • 1篇中华文化认同
  • 1篇散文
  • 1篇散文创作
  • 1篇少数民族
  • 1篇少数民族文学
  • 1篇史观
  • 1篇庶民
  • 1篇台湾女性
  • 1篇台湾少数民族
  • 1篇天涯
  • 1篇天涯海角
  • 1篇女性
  • 1篇女性散文
  • 1篇情结
  • 1篇主题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认同
  • 1篇文联

机构

  • 4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盐城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刘秀珍
  • 1篇方忠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2018年
追溯简媜四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其始终秉持"内省"与"外视"的双重创作视野,一方面严于反思与自省,以高度自觉的文化使命意识承袭"载道"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关怀视野,以中华文化精神为内核,以强烈的出世精神,将传统文化与庶民情结相结合,融创出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表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认同。
刘秀珍方忠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天涯海角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观照文艺批评与创作——论习近平文联“十大”开幕式讲话中的“历史观”被引量:1
2017年
在文联"十大"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对当前文艺批评与创作中存在的虚无主义、戏弄扭曲历史等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与创作必须追求一种"历史感"。这一要求正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体现;同时讲话不仅注重这一思想资源的指导意义,还从内涵和方法论上进行了具体阐释,为当前文艺批评和创作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思想指导。
刘秀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观
21世纪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创新与转变
2019年
21世纪以来的近二十年,既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时期,也展现了新的文学生态之形塑。少数民族作家以“返本”与“开新”的文学创作,纳入多样性民族文化内涵,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审美多元发展与文学性回归;既有“典型”到“非典型”、由外而内的部落复数书写及个体题材领域开拓,也在创作主体认同及艺术探索方面融入了新质素。
刘秀珍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主题
21世纪台湾女性散文创作的新变
2018年
21世纪以来的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在主题和艺术方面呈现出繁复多变的风貌,确立了清醒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散文作家或以家族史、生命史书写方式彰显女性意识,寻求身份认同,或赋予旅行文学以新内涵,注重"内心风景"的描绘,或以"漫游者"姿态书写都市景观,从散漫的感性出发提炼哲学思索;在散文主题与艺术书写方面体现了承继中的新变,呈现出后现代文化特质。
方忠刘秀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