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同德县在校学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况。方法从同德县61所中、小学中,随机整群抽取12所,为所有在校学生采集静脉血,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使用Logisic回归程序对影响HBV血清学标志分布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此次共调查12所学校的3945名在校学生,占同德县所有在校学生总数的39.5%。学生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阳性率、HBV感染率分别为13.8%、40.0%、41.0%;年龄别HBsAg阳性率以5~6岁最低(7.9%),与其他年龄组学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且不同学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P<0.01);而不同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德县在校中、小学生HBV感染状况较为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HBV的传播和流行。
目的分析引起吉林省2009年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分离株的基因特征。方法选择15株2009年分离于吉林省六个设区的市(州)的HFMD病例的EV71分离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全长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序列测定,使用Bioedit软件和MEGA4.0软件进行同源性、基因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吉林省2009年的15株EV71分离株均属于C4基因亚型,而且分属于四个相对独立的传播链,其中11株病毒(分离于六个市)属于一个较大的传播链,其余4株形成三个小的传播链。29.5%的吉林省分离株间比对同源性高达99.1%~99.8%,吉林省2009年分离株与安徽省阜阳市2008年以及北京市2008年的流行株间,核苷酸最高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9.8%和99.7%。结论吉林省2009年至少有四个C4基因型的EV71传播链引起了HFMD的流行,并且有一个EV71优势传播链在几个省以及省内六个市持续传播,引起HFMD的流行;三个小的传播链可能为输入病毒所致。尚未发现在引起HFMD死亡、重症以及轻症的EV71分离株VP1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呈现规律性的区别。
目的了解同德县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况。方法以分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全县约10%的人口为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HBV感染标志,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在全县的6个乡(镇)共调查1235户,4824人(男性2361人,女性2463人),均为藏族。调查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887人,阳性率为18.39%;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2.29%,15~19岁人群达22.68%,以后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χ2趋势=0.13,P>0.05);乙肝病毒e抗原(HBV e Antigen,HBeAg)阳性502人,占HBsAg阳性人数的56.60%;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VCore Antigen,Anti-HBc)阳性2829人,阳性率58.64%;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eAg,Anti-HBe)阳性1234人,占Anti-HBc阳性人数的43.62%。结论同德县是HBV高感染地区,低龄儿童HBV感染率已达较高水平,提示必须加大预防控制乙肝的力度。同德县人群HBeAg偏高可能与该地区HBV以C/D重组基因型为主有关。
目的了解同德县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病率,探讨乙肝现患率分布特征。方法在同德县人群随机抽样调查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流行水平的基础上,对其中发现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者又进行随机抽样,进行相关临床体检,诊断临床乙肝现患,估算人群乙肝患病率。结果在随访到的358名调查对象中,有51人诊断为乙肝现患,现患率14.2%。按2005年调查所得同德县年龄别HBsAg阳性率进行调整,同德县HBsAg阳性者乙肝现患率为13.5%;按2005年同德县人口构成调整,同德县HBsAg全人群乙肝现患率为2.3%。乙肝现患有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的特征,分别为21.4%和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3,P<0.01)。结论同德县人群慢性乙肝现患率较高,现阶段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未来降低当地乙肝发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