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静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脊髓
  • 1篇炎性
  • 1篇炎性痛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病理
  • 1篇神经病理痛
  • 1篇神经降压肽
  • 1篇受体
  • 1篇髓内
  • 1篇前角
  • 1篇位点
  • 1篇结合位点
  • 1篇脊髓后角
  • 1篇脊髓内
  • 1篇脊髓前角
  • 1篇降压
  • 1篇降压肽
  • 1篇后角
  • 1篇NMDAR
  • 1篇NMDA受体

机构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2篇张育文
  • 2篇李玲俐
  • 2篇张静
  • 1篇王丽娜
  • 1篇刚书成
  • 1篇关新民
  • 1篇李熳

传媒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神经降压肽在脊髓内的定量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痛中的表达变化
2007年
目的观察神经降压肽在脊髓内的正常分布及在神经病理痛条件下该处神经降压肽的免疫反应性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建立单侧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CI)大鼠模型,利用辐射热测痛等行为学手段,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在体研究。结果光镜水平下发现神经降压肽免疫阳性细胞有大小两种,其中大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脊髓前角外侧(第Ⅸ层),为多极神经元或双极神经元,和尼氏染色以及胆碱酯酶显色显示的运动神经元在位置、形状、大小和数量等形态学上有基本的一致性;小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前角各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在痛阈最低时模型组小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显著增多,同时后角胶状质内神经降压肽免疫活性明显升高,二者均在痛阈恢复期降至约正常水平;三组间大阳性细胞的数量和阳性面积在痛阈最低期和恢复期都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脊髓前角的神经降压肽可能定位于运动神经元(α和γ)和部分中间神经元内,神经病理痛条件下前角小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上调,同时胶状质内神经降压肽免疫活性升高,提示胶状质内参与痛觉调制的神经降压肽可能主要来自脊髓前角的中间神经元。
刚书成张育文李玲俐张静
关键词:神经降压肽神经病理痛脊髓前角
炎性痛及辣椒素诱导的BSI-B_4结合位点和NMDAR-1表达变化的研究
2004年
目的 观察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是否存在突触前的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 ;以及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结合位点和NMDA受体亚型R 1(NMDAR 1)表达的变化。方法 制作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的神经药理学手段 ,结合辐射热测痛法以及BSI B4与NMDAR 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结果 蛛网膜下腔注入辣椒素后第 8天 ,在背根节 (DRG) ,BSI B4与NMDAR 1标记的小神经节细胞平均吸光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少 32 4 6 %和 19 18% (均P <0 0 1)。在脊髓后角 ,阳性产物平均面积和吸光度分别较对照组减少 6 3 11%和 36 82 % (均P <0 0 1) ;NMDAR 1则分别减少 2 9 93%和36 36 % (均P <0 0 1)。注射后第 3、 7天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炎性痛组大鼠注射侧脊髓后角浅层BSI B4的结合位点以及NMDAR 1的表达均上调 ,而且注射后第 7天NMDAR 1的表达较第 3天减少 ,结合热痛阈的结果提示 ,随着炎症的缓解 ,NMDAR 1的表达也相应降低。结论 从DRG和脊髓后角水平初步证明了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末梢上可能存在突触前的NMDA受体。NMDA受体的激活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丽娜张育文李熳李玲俐张静关新民
关键词:NMDAR炎性痛NMDA受体脊髓后角结合位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