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涛

作品数:17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清华-裕元医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室性
  • 5篇综合征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4篇心室
  • 4篇室性心律
  • 4篇室性心律失常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血小板
  • 3篇消融
  • 3篇房颤
  • 2篇动脉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肌

机构

  • 17篇清华大学第一...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市监狱管...

作者

  • 17篇张涛
  • 3篇郭继鸿
  • 2篇王小威
  • 2篇王伟
  • 2篇郭英利
  • 2篇吕冰

传媒

  • 4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散发性预激综合征与PRKAG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2012年
目的探讨散发性预激综合征与PRKAG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散发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65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RKAG2基因片段,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DNA片段测序法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测序结果与NCBI Genebank BLAST软件进行对比,未发现突变点。结论散发性预激综合征与PRKAG2基因多态性无关。
牛永红李小梅王晶张涛包敏张宴赵红黄立纲
关键词: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血小板糖蛋白Ⅱ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诱发严重血小板减少1例被引量:2
2013年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女,70岁,主因"阵发性喘憋7年,加重4h"入住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史,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Ⅰ、aVL、V4-6导联ST段抬高0.05~0.1 mV,Ⅲ、aVF导联T波倒置.心肌酶: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最高升至11.91 ng/mL,肌钙蛋白T 0.196 ng/mL.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既往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曾应用过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
张涛康林牛永红王丽丽商丽华
关键词:替罗非班血小板减少
缬沙坦与螺内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螺内酯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房颤复发率及左房大小的变化。结果三组分别有1、2、7例房颤复发,其中螺内酯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5%vs35%,P<0.05)。螺内酯组的左房容积减小幅度较对照组大[(14.1±12.5)ml vs(3.2±8.9)ml,P<0.05]。缬沙坦组无类似结果。结论螺内酯可降低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明显减小左房容积。
谭鹏进商丽华张涛徐新华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射频电流螺内酯左房容积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被引量:5
2012年
心肌梗死后早期即出现交感神经重构,交感神经的重构加重了心肌梗死后心肌的电生理异质性,从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多,干预交感神经重构可影响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张涛商丽华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自主神经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发热引起Ⅰ型Brugada波样心电图改变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09年
张涛郭继鸿商丽华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发热心电描记术
右心室流出道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张涛商丽华崔建江河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部心脏起搏
希氏束旁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VPCs)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入选3例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VT/VPCs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消融靶点记录到较清晰的希氏束电位,VT/VPCs下希氏束局部心室电位领先于体表心电图的QRS波群。所有患者I导联QRS波群均呈现单相高R波,aVL导联QRS波群均呈现R波,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明显低于Ⅱ导联,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形,VT/VPCs时QRS波群宽度较窄。结论起源于希氏束旁的VT/VPCs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VT/VPCs的术前定位及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
张涛商丽华牛永红江河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心电图
运用CRUSADE评分系统评估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出血风险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运用CRUSADE评分系统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患者抗栓治疗后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NSTE-ACS患者共245例,对每例患者行CRUSAD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115例[男68例,女47例,年龄为(63.5±3.6)岁],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130例[男79例,女51例,年龄为(66.2±9.1)岁]。所有患者均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1年,观察期间的出血发生率。结果 245例NSTE-ACS患者中共有23例发生主要出血事件,出血发生率为9%,其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最高,占整个出血人群的50%以上,其次为泌尿系统出血,脑出血和肺出血发生率相对较低。在115例UA患者中1年内共有7例发生了主要出血事件,总的出血发生率为6%,由极低危组到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依次为0%、0%、0.9%、1.7%、3.5%;130例NSTEMI患者中1年内有16例发生了主要出血事件,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2%,由极低危组到极高危组出血发生率依次为0.8%、0.8%、1.5%、3.1%、6.0%。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的出血风险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危险分层级别(CRUSADE评分)增大,出血发生率呈增加趋势,CRUSADE评分系统对于NSTE-ACS患者出院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牛永红康林李馨张涛王丽宁李群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抗血小板出血
2012HRS/EHRA/ECAS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解读被引量:10
2012年
2007年,由美国心律学会(HRS)、欧洲心律协会(EHRA)和欧洲心律失常协会(ECAS)共同发表了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及外科消融的首个专家共识。近几年对房颤消融的认识不断增加,适应证方面也有了一些变化。
张涛郭继鸿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外科适应证
3830电极在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Medtronic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830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普通主动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15)。观察三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导线参数以及起搏前后QRS波宽度。结果随访期间未出现电极导线脱位、起搏或感知不良等并发症。心室电极植入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在三组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及3个月后起搏器程控参数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830间隔组、普通电极间隔组和RVA起搏组术后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变宽[(133.2±10.9)ms vs.(88.6±7.0)ms,P<0.05;(137.2±10.9)ms vs.(88.9±8.3)ms,P<0.05;(160.6±11.7)ms vs.(89.4±7.6)ms,P<0.05]。3830间隔组和普通电极间隔组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较RVA起搏组明显变窄[(133.2±10.9)ms,(137.2±10.9)ms vs.(160.6±11.7)ms,P<0.05]。结论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中位间隔部起搏对QRS波宽度增加幅度小,提示中位间隔部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张涛商丽华黄立纲宋怡孙晓燕逯春鹏熊为国
关键词:右心室心尖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