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超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3篇渤海海域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模型
  • 1篇断层
  • 1篇新生代
  • 1篇岩体
  • 1篇岩体破裂
  • 1篇岩心
  • 1篇岩心试验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源岩
  • 1篇软弱
  • 1篇软弱夹层
  • 1篇三维地质
  • 1篇三维地质模型
  • 1篇伸展断层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烃源
  • 1篇烃源岩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作者

  • 5篇刘超
  • 3篇李伟
  • 2篇戴俊生
  • 2篇吴智平
  • 1篇冯建伟
  • 1篇商琳

传媒

  • 3篇断块油气田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运用ANSYS法探讨软弱夹层对岩体破裂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软弱夹层对岩体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为了探讨不同夹层特征对岩体破裂方式及规律的影响,文中首先对样品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各自的应力-应变曲线;再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生成应力、应变等参数在岩体上分布的图件;将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分析与模拟结果分布图进行对比,结合岩石力学破裂理论,总结不同夹层特征下岩体的破裂规律。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对岩体破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夹层的层数、厚度和间距。软弱夹层的层数越多,岩石抗压强度越大;而软弱夹层厚度越大,岩体抗压强度越低,容易破裂;夹层的间距增大,岩体的不连续性就增大,抗压强度降低,易于变形和破坏。岩石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成功验证了这个规律。这对含软层地质体的裂缝发育特征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徐珂戴俊生冯建伟付晓龙王硕刘超
关键词:软弱夹层岩心试验数值模拟
渤海海域古近纪断裂活动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研究渤海海域断裂活动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通过研究各构造阶段断裂体系的动态发育特征,结合最新的地球化学资料,得出了渤海海域烃源岩的发育和展布特征,并从不同凹陷、不同层段、不同盆地类型和不同构造带4个方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断层落差与暗色泥岩厚度、断层活动速率与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构造沉降量与源岩成熟度一般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且双向断裂控盆的盆地烃源岩发育要优于单向断裂控盆的盆地;就不同构造带而言,由缓坡带向紧邻控凹断裂的洼陷带源岩各指标具有逐渐变好的趋势。据此认为,渤海海域古近纪断裂活动对烃源岩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柴永波李伟刘超王光增徐珂
关键词:古近纪烃源岩渤海海域
渤海海域辽中南洼压扭构造带成因演化及其控藏作用被引量:10
2016年
在三维地震资料详细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水平相干切片和不同方向地震测线对辽中南洼压扭构造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结合地层发育及应力场特征对压扭构造带的成因演化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中南洼压扭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受控于NNE向展布的辽中1号和中央走滑断裂,两条断裂主要表现为伸展—走滑性质,平面上表现为弯曲的"S"形,且构成左阶排列。辽中南洼的古近纪早期的伸展沉降与后期走滑断裂派生的挤压应力是压扭构造带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古近纪孔店—沙三期辽中南洼伸展沉降,沙三末期的构造变革使得压扭构造带开始形成,古近纪晚期(Ed)辽中1号和中央走滑断裂表现为强烈的右旋走滑,两条断裂的左阶排列以及中央走滑断裂的"S"形弯曲在压扭构造带派生出构造挤压应力。此后,古近纪末期东营运动以及新近纪末期渤海运动的构造挤压对其进行了改造,压扭构造带下凹上凸,古近系东营组和新近系地层弯曲上拱。压扭构造带成藏条件优越,作为主要封堵断层的中央走滑断裂"S"形外凸增压部位断裂带紧闭、封堵能力强,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油气藏。
李伟陈兴鹏吴智平张婧任健刘超李春锐
关键词:走滑断裂油气成藏
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恢复方法及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近年来,断层相关褶皱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众多学者对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的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中在研究断层相关褶皱形成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的恢复手段,特别是对伸展作用断层的相关褶皱进行恢复,并应用于具体实例中。文中重点采用斜剪切方法对构造成因比较复杂的南堡凹陷3号构造进行三维构造恢复,模型从上到下主要包括Ed1,Ed2,Ed3,Es1和Es2等5套地层,对比模型恢复前后的差异,判断出南堡3号构造地区经历的构造环境。恢复方法在南堡凹陷3号构造的应用,表明斜剪切、恢复到基准面等恢复手段对伸展作用下的断层相关褶皱具有可行性,斜剪切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恢复手段。
任启强戴俊生徐珂商琳王硕刘超
关键词:南堡凹陷三维地质模型
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与盆地演化被引量:13
2016年
利用现今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将地震剖面解释与相干切片分析相结合,对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断裂发育与盆地结构进行研究,明确了断裂体系及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生代郯庐断裂渤南段可分为东、中、西三支,并与受郯庐走滑断裂影响的近EW向、NW向和NE向主干断裂体系共同组成了渤南地区网格状的构造格局;而区域应力背景的改变导致渤南地区走滑和伸展作用的强弱发生了变化,使得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左旋走滑-强伸展、右旋走滑-强伸展和弱走滑-弱伸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孔店组~沙四段郯庐断裂东支强烈活动,中支和西支活动微弱,NW向和近EW向大断裂活动形成了黄河口凹陷和莱州湾凹陷的盆地格局;第二阶段沙三段~东营组走滑断裂三支及其他方向主干断裂均活动,NE向和近EW向次级断裂开始发育,各盆地持续性伸展断陷;第三阶段馆陶组-明化镇组右旋走滑减弱,郯庐断裂中支和西支发育呈一系列NE向雁列断层,东支及其他方向主干断裂附近次级小断层继续增多,各盆地转为了整体的坳陷。
刘超李伟吴智平张晓庆陈兴鹏李春锐
关键词:郯庐断裂盆地结构新生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