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原位
  • 2篇同位素
  • 2篇硫同位素
  • 2篇金矿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活动
  • 1篇水银洞
  • 1篇水银洞金矿
  • 1篇铁矿
  • 1篇金矿床
  • 1篇矿床
  • 1篇矿物
  • 1篇矿物学
  • 1篇矿物学特征
  • 1篇环带结构
  • 1篇黄铁矿
  • 1篇MAPPIN...
  • 1篇NANOSI...

机构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2篇向启荣
  • 2篇梁金龙
  • 2篇倪师军
  • 2篇赵静
  • 2篇李军

传媒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来自载金黄铁矿NanoSIMS多元素Mapping及原位微区硫同位素的证据被引量:16
2018年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差别。如增生环带富集Au、Cu、As元素,而核部则相对贫这些元素,富Se。同时,即使在富Au环带中,Au和微量元素也并非均匀分布,环带之中又发育次一级环带。这表明热液来源呈现阶段性和"脉冲式"特征。在元素面扫描分析(Mapping)基础上,本次研究对载金黄铁矿中不同成分特征的核部和环带分别进行了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核部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3‰~6.5‰,而富金环带的δ34S值为-3.5‰~7.4‰。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硫同位素特征比较之后发现,这些硫同位素显示岩浆硫特征,暗示载金黄铁矿的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计算表明,有部分沉积硫混入了成矿流体。最终,我们为水银洞金矿建立了岩浆-热液模式:从深源岩浆分异出的超临界气-液流体携带Au、As等元素沿区域深断裂上升,在区域不整合面和灰家堡背斜轴部破碎带等构造薄弱部位,通过充填、交代围岩的方式沉淀成矿。大气降水的淋滤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矿化。
赵静赵静梁金龙李军倪师军
关键词:水银洞金矿岩浆活动
贵州太平洞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及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太平洞金矿床是我国黔西南地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然而,由于发现时间短,其勘探和研究程度较低,对矿床成因模式和成矿机制的认识有待深入。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太平洞金矿床矿石的显微组构特征,对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进行了岩相学鉴定、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以及Nano-SIMS微量元素面扫描(Mapping)和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矿石中的黄铁矿按形态分为草莓状黄铁矿、半自形?自形黄铁矿以及不规则状黄铁矿。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黄铁矿中含有As(0~8.482%)、Au(0~0.092%)、Co(0.059%~0.195%)、Cu(0~0.407%)、Cr(0~0.083%)、Zn(0~0.016%)等多种微量元素。元素相关性分析证实As与S呈负相关关系。背散射电子图像(BSE)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根据As元素的分布特征将环带黄铁矿细分可为PyⅠ(核部贫As的黄铁矿)和PyⅡ(核部富As的黄铁矿)两类。载金环带黄铁矿的元素面扫描及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表明:PyⅠ核部富Zn、Cr、Ni元素,贫As,δ^(34)S值多分布在1.1‰~5.9‰,环带则相对富集As、Au、Cu、Mn等元素,δ^(34)S值为–0.7‰~4.7‰;PyⅡ包括成矿期形成的富As核部(δ^(34)S值分别为0.6‰、4.7‰)和宽度不等的增生环带(δ^(34)S值为–1.6‰、3.7‰)。通过对比国内外卡林型金矿载金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特征,推断贵州太平洞金矿床中的硫来源于深部岩浆硫。同时,Nano-SIMS元素面扫描分析对BSE图像显示的黄铁矿环带中元素的分布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呈现,揭示了环带尺度的元素分带性——成矿过程中流体活动的"脉冲"效应,即增生环带往往是由更次一级的生长环带所组成的。高分辨率的元素面扫描结合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表明,黔西南地区的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可能源于深部就位的岩浆分异出的载金气?液流体沿断裂系统经长距离
赵静梁金龙李军倪师军向启荣南争路
关键词:黄铁矿环带结构硫同位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