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4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相关文章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与效能对比分析
2025年
目的 对3种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TS)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及效能的比较。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03例新发下肢静脉血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并比较3种PTS风险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工作特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108(21.4%)例患者实际发生PTS,其中,两步PTS风险预测模型对PTS的预测效能最佳,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95.7%,阳性预测值为77.9%,阴性预测值高达97.4%,模型区分度得分最高为0.66分,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能。SWITCO-PTS和PTS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均较好(AUC均超过0.6),但SWITCO-PTS模型的灵敏度较低(24.1%),PTS风险预测模型的阳性预测值较低(34.0%)。结论 两步PTS风险模型对下肢静脉PTS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作为预测PTS高危人群的有效工具。
周新艺徐园陈跃鑫宋小军朱丽筠邵曼娜王磊马玉芬郑月宏
关键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羟苯磺酸钙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4年7月晋江市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次,1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羟苯磺酸钙片,500 mg/次,1次/d。两组用药30 d观察治疗情况。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好转时间,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Villalta评分,凝指标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酶原时间(PT),及清炎性因子D-二聚体(D-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07%,P<0.05)。治疗,治疗组下肢肿胀、下肢疼痛、下肢静脉扩张、下肢皮肤暗红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两组患者VCSS评分和Villalta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两组患者APTT、PT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而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凝指标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两组患者D-D、ICAM-1、TNF-α、IL-6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与利伐沙班协同治疗能对患者的症状和体起到好转作用,并能改善凝功能和降低机体炎性反应,能使静脉回流情况改善。
易俊方薛明潘文疆陈贺捷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的诊疗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TS)是静脉血形成(DVT)一个重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研究的焦点都集中下肢PTS的高危因素及如何预防和治疗上,首次患有下肢DVT的患者在两年内发展成下肢PTS的比例高达20%~50%,下肢PTS常表现为受累下肢的慢性酸疼、肿胀、疲乏等为表现,其中严重的PTS占5%~10%,主要表现为静脉性跛行及溃疡。就下肢PTS最新的病理生理、高危因素、诊断及预防、治疗进展等方面提供参考。然而就目前关于PTS的诊断与治疗尚无统一的共识,值得我们关注。
吴志烽刘春江汤小奇王伟昊唐黎明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
降低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发病率的措施
2024年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下肢静脉血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最常见且最严重的长期并发症之一。PTS通常在DVT发生6个月或更长时间出现,典型表现包括患肢肿胀、疼痛、沉重、静脉曲张、色素沉着、静脉炎、脂质硬皮症甚至溃疡等。PTS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劳动力的丧失,且可产生大量的医疗费用,给患者长期带来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困扰[1]。目前,临床上针对PTS的治疗措施非常有限,且效果不尽人意,因此预防DVT的发生和及时有效治疗急性期DVT成为降低PTS发病率的核心内容[2]。
梁思渊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肢肿胀色素沉着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静脉血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早期识别PTS的高危患者并加以干预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但PTS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的实施细节仍有争议。本文对PTS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TS预防体系构建提供借鉴,降低PTS发生率。
徐叶亮
关键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合并动静脉形成1例报道
2024年
静脉瘘分为先天性及天性,天性动静脉瘘的形成通常由医源性损伤、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素造成[1],也可继发于静脉疾病例如下肢静脉血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髂静脉压迫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或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2-5],但这类患者比较少见。DVT患者在进行抗凝及加压治疗,续仍出现严重的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改变的表现,并伴有肢体皮温升高,腹股沟处扪及震颤,应警惕PTS伴动静脉瘘的形成。笔者收治了1例左下肢PTS伴动静脉形成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以开通闭塞髂股静脉,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刘云平姚佐懿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动静脉瘘
静脉血形成综合征的腔内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TS)是下肢静脉血(DVT)的远期遗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多采用经皮管腔内成形术(PTA)、经皮机械切除术(PMT)、腔内导管溶术(CDT)以及专用静脉支架置入术等多种腔内治疗方法防治PTS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从PTS的发病机制、腔内预防方法、腔内治疗手术指和禁忌证以及腔内治疗操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张帅虞丰吴帅陈聪
关键词: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病机制
补阳还五汤防治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TS)的核心病机是气虚瘀,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的代表方剂之一。本文介绍PTS的基本概述、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以及补阳还五汤的组方思路和相关药理研究,归纳补阳还五汤防治气虚瘀证PTS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保护管内皮细胞、改善液流变学水平、调节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为运用补阳还五汤防治PTS提供理论依据。
刘佳琪王清霖安琪李高彪武欣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气虚血瘀证
化瘀类方治疗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下肢静脉血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通常20%~50%的DVT会在2年之内发展成PTS,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下肢沉重、疼痛、瘙痒、抽筋和刺痛等[1]。5%~10%的严重PTS患者可出现慢性静脉溃疡[2]。
胡校庆周涛姬佳琦代雪娜杜萌萌王继雪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溃疡慢性并发症PTSDVT
腔内技术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1例
2024年
下肢静脉血形成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下肢静脉血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慢性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文报道1例采用腔内技术联合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的下肢静脉PTS患者的病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系统阐述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鞠燕玲娄冉李涵泊王彬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技术中医外治

相关作者

金泳海
作品数:133被引量:681H指数:1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栓塞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
张晓丽
作品数:27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中医学院
研究主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脉瘀阻 糖尿病足 闭塞性脉管炎
赵堂海
作品数:31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动脉闭塞性疾病 腔内治疗 血栓形成 闭塞性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郑学军
作品数:43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中医学院
研究主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学军 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脉瘀阻
李晓亮
作品数:48被引量:138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中医学院
研究主题:动脉硬化闭塞症 学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心主血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