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85篇“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相关文章
-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与分析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操作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术后VAS评分较低,神经根损伤率较低,随访1年复发率较低,随访1年后腰椎不稳定发生率以及临近节段退变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的Macnab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实施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切口较小,对周围组织伤害较小,疼痛轻,促进预后。
- 公维兴任晓璇闫虎
- 关键词:腰椎间盘切除术
- 经皮椎间孔镜对比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荟萃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并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通过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4月3日。收集关于经皮椎间孔镜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后有32篇相关研究被纳入此次荟萃分析。荟萃分析结果表明,2组术后住院时间、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在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更加微创且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刘凯孙甫王磊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椎板开窗
-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腰背肌生物力学、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孔镜组(3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和开窗组(38例,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术前1d和术后6m内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前降力矩(Peak torque,PT)、背部屈/伸比(Flexion extension ratio,F/E)、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腰椎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ore,VAS))、术后1 m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孔镜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开窗组(P<0.05)。与手术前1d相比,各手术组的AP、PT均明显升高,F/E降低,ODI、VAS评分降低(P<0.05),其中孔镜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围术期指标、腰背肌生物力学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都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 韩永锋杨勇程铭博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单节段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5—2023-04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手术治疗的72例单节段钙化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TED组和FD组,各36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围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第7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量表(ODI)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D组比较,PTED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PTED组患者VAS、ODI评分均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应用于单节段钙化型LDH患者,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罗恒超黄岩石吴迪
- 关键词: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 2024年
-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郓城唐塔医院收治的8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FD治疗,观察组采用PTED治疗,两组术后均持续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腰椎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1.29±4.27)mL,少于对照组的(58.75±6.65),手术时间为(62.49±6.25)min,下床活动时间为(1.54±0.36)d,住院时间为(6.31±1.26)d,均短于对照组的(83.87±8.96)min、(2.97±0.53)d、(10.46±1.58)d,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腰椎前屈、后伸、右侧屈、左侧屈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的损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有助于LDH患者尽早下床,由此减轻疼痛,加快腰椎功能改善,增大腰椎功能活动度,临床可推广应用。
- 彭效硕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活动度腰椎功能出血量
- 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比较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开窗髓核摘除术(FD)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TED组(n=40)与FD组(n=38)。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形臂机透视次数、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血清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TE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F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少于F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各组术前1 d;且术后1 d、术后3个月,PTED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F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ODI评分均低于各组术前1 d,JOA评分均高于各组术前1 d;且术后3、12个月,PTED组患者ODI评分低于FD组、JOA评分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IL-1β、MMP-3均低于各组术前1 d;且术后7 d,PTED组患者IL-1β、MMP-3水平低于F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低于FD组的26.32%(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年随访观察发现,PTED较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更优,术后恢复更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 沙建军陶星光陈农
- 关键词:开窗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白细胞介素-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
-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银川市中医医院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VAS、ODI、SF-36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时间点VAS、ODI、SF-36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观察组VAS、SF-36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ODI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指标更优、疼痛缓解情况更好且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值得推广。
- 高禄鑫贾明瑞许贤静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生活质量
- MRI预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再复发的可行性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MRI预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再复发(RLDH)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是否在5年内发生RLDH将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的114例患者分为未复发组(97例)与复发组(17例),分析人口学特征、MRI影像学指标、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功能评分等资料,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RLDH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体重指数、住院时间、手术节段、术前及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周JOA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类型、髓核移位方向、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解剖位置、终板Modic改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L 4~5手术节段、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有终板Modic改变是RLDH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终板Modic改变是RLDH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有终板Modic改变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RLDH的高危因素,术前MRI检查显示伴有终板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预防RLDH,谨慎选择手术方案。
- 刘磊宋飞霏韩猛刘光普马超
- 关键词: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究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研究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分析对比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腰部活动度、脊柱稳定性以及腰椎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的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围、腰背肌后伸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的腰椎前凸角、腰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m,研究组的JOA评分、RO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促进患者腰部活动度改善,恢复脊柱稳定。
- 姚佩恒孙志伟曹飞姜宁苗晋军闫戈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稳定性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UBE组(n=20)和FD组(n=20)。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量及住院费用。结果本组40例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6.8±4.3)个月。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FD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VAS评分及ODI明显小于UB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ODI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BE组比较,FD组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量更明显、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残留长期腰背部疼痛1例,两组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UBE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视野开阔、操作方便、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可显著提高术后早期疗效。
- 周劲松李业成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