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20篇“ 浸润性导管癌“的相关文章
青年女乳腺浸润性导管临床和超声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青年女乳腺浸润性导管(ID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提高青年女乳腺IDC的超声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23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术的女ID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临床信息、术前超声特征及术后病理结果等。根据年龄分为两组,≤35岁为青年组,>35岁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间特征差异。结果:超声诊断正确率(青年组81%,对照组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82,P=0.001);对比对照组,青年组病史较短,多发病变比例、病变后方回声改变比例及乏血供病变比例均较高(P<0.05);而在乳腺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临床症状、病变大小、病变分型、触诊、位置、纵横比、病变回声、形态、边缘表现、亮环征、钙化特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Ki67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女乳腺IDC的发病率较低,超声误诊率偏高,当病史较短、病变多发、病变后方回声改变及内部乏血供时应考虑到IDC可能,特别是后方回声衰减或增强时更要高度重视。
邢晶波郑霞庞坤坤张飞雪魏修良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青年女性超声检查
乳腺浸润性导管患者的超声征象及漏诊的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IDC)患者的超声征象及漏诊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60例IDC患者,全部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分为一致组(n=49)和非一致组(n=1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腺IDC患者漏诊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乳腺IDC患者中,经超声检查检出49例,检出率为81.67%。一致组中肿瘤直径≥2 cm、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一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组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患者比例均低于非一致组,有微钙化、丰富血供、有可疑淋巴结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一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微钙化、无丰富血供的超声征象是乳腺IDC患者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IDC的超声征象缺乏恶特征是导致患者漏诊的原因,尤其是在无微钙化、无丰富血供的情况下,应警惕漏诊的可能,对于有此类征象的患者应加强诊断和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夏小炎陈思琪郭莹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漏诊影响因素
乳腺浸润性导管的多模态MRI影像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
2025年
目的:探讨浸润性导管(IDC)的多模态MRI影像特征,与常见易混淆病变比较,旨在提高MRI对IDC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3月在西安大兴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3例IDC、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纤维腺瘤、7例腺病患者的乳腺MRI资料,分析影像特征。结果:IDC多位于外上象限;呈T_(1)WI低信号,SPAIR等、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0.89±0.17)×10^(-3)mm^(2)/s;AD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呈肿块样、边缘强化,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或区域分布非肿块样、集簇状强化伴周围毛刺、线样、结节状强化;边缘特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流出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可伴乳头、皮肤、导管及周围血管、淋巴结受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多模态成像可多方位反映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特征,有效提高IDC的诊断信心,并与其余病变有效鉴别。
李晓艳赵宝平杜滂
关键词:乳腺肿瘤浸润性导管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分子类型
2025年
目的观察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IDC)分子类型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9例Luminal型及97例非Luminal型女ID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84)与测试集(n=12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临床资料及DBT所见筛选乳腺IDC Luminal表达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影像学模型;基于内外斜位DBT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之联合临床-影像学模型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乳腺IDC分子类型的效能。结果病理组织学级别及DBT所示病灶边缘分别为乳腺IDC Luminal表达相关的临床及影像学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测试集乳腺IDC分子类型的AUC分别为0.821、0.715,高于临床-影像学模型(0.727、0.665)及影像组学模型(0.776、0.663)(P均<0.05);而临床-影像学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B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有助于预测乳腺IDC分子类型。
陈琪顾梦瑶刘丽戚佳佳李万湖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X线摄影术分子分型
数字乳腺体层合成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Ki-67表达水平
2025年
目的观察数字乳腺体层合成(DB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BIDC)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4例BIDC,根据Ki-67表达将其分为高表达组(n=224)与低表达组(n=150);根据7∶3比例划分训练集(n=271,含高表达组162例、低表达组109例)及测试集(n=103,含高表达组62例、低表达组41例)。对比组间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提取并筛选病灶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8种分类器构建影像学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选择其中最佳者;基于影像学特征及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制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BIDC Ki-67表达水平的效能。结果组间病灶最大径、边缘有无毛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之构建的多层感知机(MLP)影像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54、0.715;基于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MLP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2、0.806,而列线图模型的AUC分别为0.802、0.806。结论基于DBT影像组学列线图能有效预测BIDC Ki-67表达水平。
顾梦瑶陈琪刘丽戚佳佳李万湖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X射线摄影KI-67
Survivin、AIB-1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中Survivin和AIB-1的阳率及二者的相关。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8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的134例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病例。通过评估患者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阳结果,将其分类为Luminal A、Luminal B、Triple Negative和Her-2(+)四种不同的分子亚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组织中Survivin及AIB-1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组织中两类蛋白表达存在的差异及相关。结果 134例患者中Luminal A、Luminal B、Triple Negative和Her-2(+)型的比例分别为61.2%、9.0%、19.4%、10.4%。各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中Survivin的阳率分别为60.9%、41.6%、76.9%、85.7%,而AIB-1的阳率为51.2%、33.3%、84.6%、78.6%。Survivin及AIB-1蛋白在各亚型乳腺中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5)。各亚型乳腺中Survivin及AIB-1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1,P<0.05)。结论 Survivin、AIB-1蛋白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的发生相关,且Survivin、AIB-1蛋白有可能协同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的发展。
邢雅军陈刚汪明云丁美清朱玲邢芸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SURVIVIN基因分型免疫组化
基于多模态MRI和小波变换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HER2基因表达
2025年
目的:构建基于多模态MRI及小波变换的影像组学特征的最优预测模型,预测乳腺术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回顾选取150例经HER2检查的乳腺浸润性导管患者,分为HER2阳组(n=77)和HER2阴组(n=73)。从其中选取105例经HER2检查的乳腺浸润性导管患者作为训练集[HER2阳组55例,HER2阴组50例],评估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然后按照7∶3比例纳入45例患者为测试集,作为外部验证。基于Logistic回归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使用4种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构建模型(线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决策树和K近邻)。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年龄、强化特征、多灶、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肿块边缘、晚期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中,4种机器学习模型AUC分别为0.736~0.853,0.777~0.860,随机森林与K临近模型预测效能均较高。结论:构建基于多模态MRI及小波变换的影像组学特征的最优预测模型,提高了术前对乳腺HER2基因表达的预测效能,可促进影像组学在临床实践的运用与发展。
彭志强温美如卓健李荣王刚叶华斌陈爱林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小波变换
多模态超声特征列线图模型在乳腺浸润性导管患者Ki-67高表达中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特征列线图预测模型在乳腺浸润性导管(IDC)患者Ki-67高表达预测中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4年8月在我院手术后且病理证实为IDC的180例患者的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及Ki-67表达水平,根据Ki-67阳比例是否≥20%将患者分为Ki-67高表达组(n=130)和低表达组(n=50),比较两组多模态超声参数和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独立影响因素。通过LASSO和逐步回归法筛选出最终变量,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块最大径(OR=1.068,95%CI:1.022~1.115,P=0.003)、微钙化(OR=9.960,95%CI:4.183~23.715,P<0.001)、声触诊组织成像(VTI)(OR=7.937,95%CI:1.949~32.258,P=0.004)及虫噬征(OR=28.571,95%CI:4.808~166.667,P<0.001)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肿块最大径、微钙化、VTI评分≥4分、虫噬征变量建立Ki-67高表达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C-index为0.852。Bootstrap重抽样内部验证提示模型有较高的一致,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显著的临床净收益。结论肿块最大径、微钙化、VTI评分≥4分及虫噬征是IDC患者Ki-67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Ki-67高表达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为IDC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有望改善预后。
尹薇薇储小爱汪珺莉秦信沈春云孙静许导靖强邦红解育新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KI-67列线图
乳腺钼靶X线检查联合CT技术在乳腺浸润性小叶浸润性导管诊断中的价值
2025年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乳腺钼靶X线检查结合CT技术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ILC)和浸润性导管(IDC)中的有效,明确其在提高诊断准确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ILC患者、55例IDC患者和100名健康人群。实施乳腺钼靶X线、CT检查,比较单独与联合检查对ILC与IDC诊断效能。结果 对ILC患者的诊断中,乳腺钼靶X线查出阳40例;CT检查出阳39例;两者联合检查出阳43例。对IDC患者的诊断中,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出阳49例;CT检查出阳47例;乳腺钼靶X线摄影联合CT检查出阳52例。乳腺钼靶X线和CT检查联合诊断ILC和IDC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单独检查诊断。结论 乳腺钼靶X线检查联合CT技术诊断ILC与IDC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
白振伟贺婧李洪娇
关键词:浸润性小叶癌导管浸润性乳腺钼靶
基于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深度学习与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脉管浸润状态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深度迁移学习(DTL)特征、传统影像组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脉管浸润(LVI)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患者,按照脉管内有无栓分为LVI(+)(82例)和LVI(-)(103例)。按照8∶2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48例,其中62例LVI(+)、86例LVI(-)]和验证集[37例,其中20例LVI(+)、17例LV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ITK-SHAP 3.8.0软件对DCE-MRI第三期增强图像进行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采用Pyradiomics和Python分别提取DCE-MRI影像中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和DTL特征,用于构建DTL特征数据集、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集和DTL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融合数据集,分别以统计检验、Pearson分析、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各特征数据集进行特征筛选降维,以其构建传统影像组学模型、DTL模型以及二者融合模型(DLR模型),并筛选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评分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值指标评估各模型效能,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拟合度,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0.971,95%CI:0.955~0.988,P=0.005)及前哨淋巴结转移(OR=6.363,95%CI:3.209~12.616,P=0.000)为乳腺LVI的独立危险因素。DLR模型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效能均高于其他特征模型,在训练集中AUC为0.990,验证集中AUC为0.824。联合模型的拟合度更高,临床获益度更大。结论基于DCE-MRI图像的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LVI状态。
谢汉民黄煌杨朝湘张若仙黄育斌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浸润性导管癌

相关作者

李伟
作品数:340被引量:887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表达及临床意义 免疫组织化学 SNAIL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COX-2
熊正文
作品数:216被引量:60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SNAIL 微波 免疫组化染色 非小细胞肺癌
朱丽萍
作品数:107被引量:366H指数:9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腺肿瘤 维吾尔族 乳腺癌组织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周士福
作品数:127被引量:387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SURVIVIN 术中放疗
翁高龙
作品数:64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北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造影 肝转移 无水酒精治疗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