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31篇“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相关文章
同一患者粪便样本检出2种少见青霉烯类耐药菌株
2025年
目的分析从同一患者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携带bla_(NDM-1)肺炎克雷伯菌和bla_(IMP-4)地下亚特兰大菌的基因组特征,阐明细菌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的抗菌物敏感性(MIC),NG-Test CARBA-5检测青霉烯类耐药表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菌株的基因组特征。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地下亚特兰大菌对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2株细菌均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氨曲南敏感。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为ST1040型,携带8种耐药基因[bla_(NDM-1)、aac(6′)-Ib-cr.v2、aadA16、aadA2、qnrS1、arr-3、sul1和dfrA27]和4种质粒复制子[lncR、lncU、lncFIA(Hl1)和lncFIB(K)]。地下亚特兰大菌携带2种耐药基因(bla_(IMP-4)和qnrS1)和1种质粒复制子(lncN)。毒力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菌毛、荚膜、铁载体等毒力因子。地下亚特兰大菌携带菌毛、鞭毛、脂多糖、内毒素等毒力因子。结论从同一患者粪便样本中分离了产bla_(IMP-4)酶地下亚特兰大菌和产bla_(NDM-1)酶肺炎克雷伯菌,并明确其基因特征。新的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和感染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应加强对青霉烯酶基因的筛查与检测。
李园园张嵘史伟峰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及预后的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感染的分布特点、院内感染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别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1至2023年首次诊断为CRPA和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CRPA为病例组(156例),CSPA为对照组(156例),并根据CRPA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37例)和存活组(119例),使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对CRPA院内感染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CRPA和CSPA的住院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CRPA和CSPA组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呼吸道感染,CRPA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室(ICU),为59.0%,而CSPA主要集中在普通内科,为3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及以上科室治疗史(OR=0.274,95%CI:0.099~0.757,P<0.05)、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OR=3.065,95%CI:1.734~5.420,P<0.01)及青霉烯类抗生素(OR=2.329,95%CI:1.217~4.456,P<0.05)是CRPA院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血肌酐较高[94.20(63.50,282.40);OR=1.005,95%CI:1.001~1.008,P<0.01]为CRPA院内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CRPA组的住院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均高于CSPA(P<0.01),Kaplan-Meier曲线显示,CRPA组的30 d生存时间短于CSPA组(P<0.01)。结论CRPA感染形势较严峻,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呼吸道感染,且主要集中在ICU。两个及以上科室治疗史、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患者更易感染CRPA,血肌酐较高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CRPA组的住院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均高于CSPA组,且CRPA组的30 d生存时间短于CSPA组。
韩萍张伟雷春梅王布赵建清
关键词: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预后
某医院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2025年
目的了解泰州地区某医院2020年12月—2023年5月临床分离的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的耐药性及青霉烯酶表型和基因型,为泰州地区CRE的临床诊疗、抗菌物合理应用和感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敏试验,结果按2023年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M100标准判读,采用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青霉烯酶表型,GeneXpert^(®)Carba-R和酶免疫层析(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青霉烯酶基因型,使用WHONET 2023软件和Excel 2016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收集到54株CRE,主要分离自痰液(50.0%),主要源自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27.8%)。所分离的CRE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27.8%),对于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的其他大多数抗菌物的耐药率均超过80.0%;青霉烯酶表型试验检出产A类丝氨酸酶和B类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各17株,同时产A类和B类酶菌株1株;基因型检测检出KPC型菌株17株、NDM型菌株16株、IMP型菌株1株、OXA-48型菌株8株、1株菌株同时检出KPC和NDM。结论该医院所分离的CRE对部分抗菌物的耐药率、青霉烯酶表型和基因型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报道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常规开展青霉烯酶表型或基因型检测有助于临床诊疗、抗菌物合理应用和感控。
罗欲承王芬赵秋霞庄严陈燕
关键词:碳青霉烯酶基因型表型流行病学特征
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预后的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2025年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院内致病菌,可引起各种感染,通常难以治疗和根除。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线广谱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后手段,被引入治疗严重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但最终导致全球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激增。目前CRPA的治疗非常有限,部分感染者可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本文从CRPA感染风险因素(重症监护室、低白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生素暴露史和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等)、预后风险因素(机械通气、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及评估预后风险的工具(Charlson合并症指数、Pitt菌血症评分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CRPA提供参考。
韩萍赵建清张伟雷春梅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预后
临床师参与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抗感染治疗的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临床师参与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抗感染治疗的作用。方法分析2例CRPA感染病人的特点、标本病原微生物培养与敏试验结果,临床师全程参与制定治疗方法,选用有效抗菌物进行治疗。结果本文2例病人病原微生物培养出CRPA,敏试验结果在敏感与耐药之间多次变化。临床师全程参与协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方案,获得理想的抗感染治疗效果。结论临床师参与CRPA治疗,实现了抗感染治疗方案个体化及抗菌物多学科协作。
郭艳刘畅刘璐杨永洁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药学服务美罗培南
检测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及常见CRO的引物和探针组合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及常见CRO的引物和探针组合,所述引物和探针组合为LAMP扩增所需,所述青霉烯类耐药基因选自:KPC基因、NDM基因、OXA‑48基因、VIM基因、以及IMP基因;所述常见CR...
唐雪明张清连许向华
青霉烯类耐药细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5年
抗生素在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微生物在选择性压力作用下获得并维持耐药性。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抗菌物,曾被认为是治疗革兰氏阴性菌严重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随着青霉烯酶的出现,青霉烯类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严重威胁着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本综述重点介绍了青霉烯类耐药细菌的全球流行病学和临床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耐药性传播提供参考。
孙韦地王强谢龙旭郭轶路遥雅洁魏茵茵邵雪贾梦涛陈建军
关键词:碳青霉烯酶流行病学耐药基因检测
老年患者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和死亡率
2025年
目的探讨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引起老年患者血流感染及短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65岁老年患者381例的临床资料,资料收集包括基础疾病、预防性使用抗菌物、侵入性手术及临床结局等数据。结果CRKP引起血流感染27例,青霉烯类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引起血流感染354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引起老年患者28 d短期死亡率为20.7%,其中CRKP引起的血流感染患者短期死亡率显著高于CSKP(P<0.05)。老年患者发生CRKP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外科手术(OR:2.705,95%CI:1.056~6.927;χ^(2)=4.302,P=0.040)。老年患者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实体器官肿瘤、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导管。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28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重症监护病房(P<0.001);在重症监护病房中CRKP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率明显高于CSKP血流感染患者(P=0.020)。结论外科手术是老年患者发生CRKP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老年患者的综合诊治及对高危人群主动筛查CRKP,有利于降低CRKP感染的死亡率。
丘丹萍李泰阶薛野李明强覃美香李艳玲李倩
关键词:血流感染
植生拉乌尔菌临床株PD201对青霉烯类耐药的分子机制
2025年
目的探讨植生拉乌尔菌临床株PD201对青霉烯类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获得PD201菌株的序列,利用在线软件分析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然后,质粒液相接合检测菌株携带的质粒特性。结果WGS显示植生拉乌尔菌临床株PD201携带的青霉烯酶基因blaNDM-1和blaKPC-2位于不同的质粒上,分别命名为p201A(携带NDM-1)和p201B(携带KPC-2);质粒液相接合显示,这两个质粒除了分别传递到大肠埃希菌J53AziR外,还可重组成新的杂合质粒,命名为p201-C1(携带NDM-1+KPC-2)。结论植生拉乌尔菌PD201株对青霉烯类耐药的分子机制是因为同时携带了blaNDM-1和blaKPC-2基因。另外,这两个携带青霉烯酶基因的质粒既可单独,又可重组在一起进行种间的水平传播。
姜美妍王晓慧刘真真贾楠朱元祺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
1例混合耐药机制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治疗实践
2025年
目的 为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医院收治的1例存在生物膜形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肺炎克雷伯菌青霉烯酶(KPC)、产NDM型B类金属青霉烯酶等混合耐药机制CRKP肺部感染病例的诊疗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并分析其治疗策略。结果 入院后结合患者初始治疗失败原因及CRKP感染流行病学特征,首先予注射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经验性治疗,患者炎性指标大幅下降、(代谢性)酸中毒症状迅速纠正;入院第5-6天,因痰培养见生物膜形成和细菌分离示产金属酶肺炎克雷伯菌(产NDM酶型),加用注射用阿奇霉素、注射用替加环素联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炎性指标持续好转;入院第10天,参照物敏感性试验(简称敏)结果调整为注射用替加环素、注射用阿奇霉素、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联合序贯治疗,辅以对症支持治疗、气道廓清术、体位引流等处理;入院第22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临床应充分认识CRKP的耐药机制,对不同抗菌物的耐药特性、流行病学特征,做好初始经验治疗物选择,结合临床症状改善与细菌培养敏结果综合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辅以积极的对症处理。
邹晓蕾范春刘娜孙吉利
关键词:生物膜肺部感染

相关作者

徐英春
作品数:634被引量:14,054H指数:6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细菌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耐药性监测 药敏试验 耐药性
俞云松
作品数:590被引量:15,422H指数:7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监测 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鲍曼不动杆菌
孙景勇
作品数:189被引量:9,251H指数:5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细菌耐药性监测 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细菌耐药性
孙自镛
作品数:426被引量:10,718H指数:5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监测 细菌耐药性监测 耐药性 抗菌药物 耐药性分析
魏莲花
作品数:349被引量:8,821H指数:50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细菌耐药性监测 耐药性 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 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