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70篇“ 胃肠间质肿瘤“的相关文章
胃肠钡餐和CT在胃肠间质肿瘤检查中的影像价值分析
2023年
胃肠钡餐和CT应用在胃肠间质肿瘤(GIST)检查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对这两种方法检查准确性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本科室经过病理检查后确诊为GIST的患者为例,共66名,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影像学资料,发现患者分别进行了胃肠钡餐检查及CT检查,本文对两种检查结果加以对比,并分析总结这两种方法对GIST检查的准确性,判断其临床价值。结果 患者经胃肠钡餐检查和经CT检查的临床表现以及结果都有一定区别,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胃肠钡餐检查的准率要低于CT检查的准确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GIST检查过程中推荐采用CT检查的方式,这种方式诊断价值更高,可以更好地保障检查的准确率,进而为病情的诊断和诊治奠定基础。因此在肠胃间质肿瘤检查过程中采用CT检查的方式值得推广。
吴天华
关键词:胃肠钡餐CT胃肠间质肿瘤影像
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
2021年
评定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相关病理特点与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018年02月--2020年03月本医院诊治的30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实施样本数据仔细统计,研究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状况、肿瘤所处部位分布状况、肿瘤风险程度具体分级状况、细胞具体形态状况、免疫组化检测状况。结果:良性肿瘤76.67%,恶性肿瘤13.33%,交界性肿瘤10.00%。肿瘤处于胃部50.00%,肿瘤处于小肠部位33.33%,肿瘤处于大肠部位6.67%,肿瘤处于食道部位6.67%,肿瘤处于直肠肛管部位3.33%。肿瘤风险程度为高风险13.33%,中风险60.00%,低风险13.33%,极低风险13.33%,肿瘤风险程度为中风险所占百分数对比高风险所占百分数、低风险所占百分数、极低风险所占百分数增加(P<0.05)。梭状细胞形态80.00%,上皮细胞形态13.33%,混合细胞形态6.67%。CDll7检测阳性93.33%,CD34检测阳性86.67%,SMA检测阳性16.67%,Desmin检测阳性6.67%,S-100检测阳性3.33%。结论:胃肠间质肿瘤患者存在一定临床相关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特点,应充分关注。
梅思思
关键词: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超声表现联合Ki-67指数评估胃肠间质肿瘤恶性程度的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表现联合Ki-67指数评估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8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GIST超声表现与Ki-67的表达是否能作为联合评估GIST恶性程度的标准,并验证Ki-67表达与GIS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是否一致。结果胃肠道内肿瘤胃肠道外肿瘤患者的Ki-67表达分布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70,P=0.000)。Ki-67高表达患者的肿瘤长径(LD)显著高于极低表达、低表达、中表达患者(P<0.05);Ki-67极低表达、低表达、中表达患者的肿瘤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极低表达、低表达、中表达、高表达患者的肿瘤长径与短径(SD)的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边缘不规则与边缘光滑患者Ki-67表达分布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内部回声不均匀与回声均匀患者Ki-67表达分布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内部回声低回声、中等回声及高回声患者Ki-67表达分布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表现联合Ki-67指数诊断GIST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纯的超声检查或Ki-67指数(P<0.05)。GIST患者的Ki-67表达分级与NIH危险度分级具有一致性(Kappa=0.415,P<0.05)。结论超声表现联合Ki-67指数评估GIST恶性程度的准确性较高。
张伟莉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超声KI-67
胃肠间质肿瘤(GIST)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究与分析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选取于该院诊治的36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病例选取的时间段为2016年1月—2019年1月。病例经过筛选纳入研究后,对其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予以观察分析。结果36例患者的肿瘤位置分布在胃部、小肠、食道、直肠肛管等位置;有27例为良性,5例为恶性,4例为交界性;有5例为高度危险性,19例为中度危险性,6例为低度危险性,6例为极低度危险性;其中28例为梭形细胞型,5例为上皮细胞型,3例为混合细胞型;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显示,有21例为CD117阳性,有23例为CD34阳性,有9例为SMA阳性,有6例为Desmin阳性,有1例为S-100阳性。结论胃肠间质肿瘤的主要发病部位为胃及小肠,临床发病患者的组织形态学具有较为复杂的表现。对于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时应联合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临床应用及推广具有很大意义。
郭红红
关键词: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免疫化学检测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表达,回顾性分析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就其免疫化学检测结果展开分析。结果 40例GIST患者26例病灶位于胃、9例病灶位于小肠、3例病灶位于结直肠、2例病灶位于腹膜后。肿瘤主要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形态一致,呈梭形,细胞质丰富、嗜酸性,类似平滑肌细胞。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多样,呈多角形或卵圆形,细胞质空壳,微嗜酸性,细胞核多样,与核分裂数成正比。免疫组化阳性检出率分别为CD117 95%、CD34 72.5%、SMA 7.5%、Desmin 2.5%、S100 2.5%。结论胃肠间质肿瘤具有独立的临床特征,CD117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CD34、SMA、Desmin、S100等检测方式能够辅助CD117的检测,进一步评估和诊断良性肿瘤情况。
文长江
关键词: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梭形细胞恶性肿瘤
胃肠气钡餐与CT诊断胃肠间质肿瘤应用价值分析
2017年
目的研究胃肠气钡餐与CT诊断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诊断价值,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做出指导。方法选取35例GIST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胃肠气钡餐和CT检查,而后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分析,进而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胃肠气钡餐检查确诊为胃间质肿瘤的患者为11例,肠间质肿瘤者为7例,良性12例,恶性6例,胃肠气钡餐对于黏膜、黏膜下病变可作出较好的诊断,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诊断的符合率为51.4%。经CT诊断为胃间质肿瘤的患者有17例,肠间质肿瘤者12例,良性15例,恶性14例,CT对肿瘤的基本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可作出较好的诊断,符合率为82.6%,显著地高于胃肠气钡餐,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上引起重视。
马晓华
关键词:CT胃肠间质肿瘤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临床探析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本次共选取50例原发性GIST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收治,回顾诊治资料及预后。结果随访1年显示,总生存率为98%;随访2年显示,总生存率为72%;随访5年显示,总生存率为58%。完全切除2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完全切除,采用伊马替尼治疗2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此药物治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GIST中核分裂相数和肿瘤大小为重要预后因素,伊马替尼可使生存率提高,在采取手术完全切除治疗后与伊马替尼联用可使复发或转移延缓,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建军
关键词: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临床探析
2013年
目的探究与分析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胃肠间质肿瘤患者58例,记录其临床表征并对此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常见表现为胃肠道梗阻、消化道出血以及腹部出现包块等。有效诊断方法为CT和内窥镜等,有效治疗方法为药物靶向治疗和手术切除。结论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困扰中老年患者,临床上应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法。
贾葆青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起病初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腹部B超检查诊断价值不大,内镜、CT检查对较大病灶、转移病灶有明确的诊断价值,但对微小病灶诊断有一定困难;免疫标志物CD34、CD117在胃肠间质瘤中有较高表达。确诊后及时行手术切除、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后疗效较好,无1例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6.67%。术后随访6个月,复发4例,复发率为5.33%。结论多种检查手段对胃肠间质瘤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
侯仙娥
关键词:原发性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肿瘤的诊治及疗效分析
2012年
目的 总结100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100例胃肠间质瘤,其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全部进行CT 扫描观察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学观察以及病理表现,随访观察术后存活率.结果 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平扫良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9例,直径为(4.59±1.36)cm ;恶性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坏死区,呈分叶状21例,其中向胃肠道腔内生长者13例,未引发肠梗阻,向腔外生长者8例,直径为(9.81 ±4.49)cm.10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变部分,其中发生在胃部56例,十二指肠26例,小肠10例,结肠及直肠6例,肠系膜2例.随访期6 个月~2年,平均随诊1.2年,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且均死于肝转移;38例复发,局部复发16例,腹膜复发12例,再次进行手术.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CT 等影像学检查测定明确诊断,及早行手术切除.
袁野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

相关作者

陈平
作品数:170被引量:652H指数:13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胃肿瘤 腹腔镜 外科手术 胃癌 莪术醇
郑祺
作品数:30被引量:195H指数:6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肠内营养支持 患者术前 胃癌 胃肿瘤 肠内营养
戴文宇
作品数:14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诊治分析 腹腔镜 开腹手术 早期胃癌 术后早期
章步文
作品数:28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州市中医院
研究主题:中期因子蛋白 预后 微血管密度 乳腺肿瘤 胰腺癌组织
刘军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包头市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HER-2 COX-2 胃肠间质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胃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