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50篇“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相关文章
- 分化型与普通型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情况比较
- 2025年
- 目的比较分化型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与普通型BUC的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3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因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236例普通型BUC和40例分化型B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减少观察性研究中的选择偏差。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分化型BUC对总死亡风险(overall mortality risk,OMR)和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cancer-specific mortality risk,CSMR)的影响。结果随访4~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PSM前,分化型BUC和普通型BUC在总病死率(overall mortality,OM)与疾病特异性病死率(cancer-specific mortality,CSM)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1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型BUC的OS(P=0.020)和CSS(P=0.023)优于分化型BUC。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型BUC比较,分化型BUC的OMR增加了75%(P=0.013),CSMR增加了79%(P=0.029)。PSM后,两组的OM(P=0.217)与CSM(P=0.1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型BUC和分化型BUC的OS(P=0.510)和CSS(P=0.3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OMR和CSM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SM后,与普通型BUC比较,分化型BUC的预后结局并不差,特殊分化类型并不是预后较差的独立预测因子。
- 水源赖龙辉马文涛任学兆王志平
-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连接黏附分子A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25年
- 目的检测连接黏附分子A(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A,JAM-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的表达状况,探讨JAM-A蛋白表达与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尿路上皮癌和癌旁组织中JAM-A表达状况,探讨JAM-A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显示20例癌旁组织中JAM-A表达只有3例(15%)阳性,而肿瘤组织中JAM-A表达阳性率为100%(119/119),JAM-A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Western blot结果JAM-A蛋白表达在尿路上皮癌组织表达量(4.23±0.6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18±0.5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JAM-A蛋白表达与尿路上皮癌浸润、淋巴结转移相关;JAM-A蛋白高表达与尿路上皮癌浸润(P<0.05)、淋巴结转移(P<0.001)呈正相关,而与慢性炎症、性别、年龄均无相关性。ROC结果显示,JAM-A在尿路上皮癌病理诊断中AUC值为0.878,灵敏度为66.4%、特异度为85%。结论尿路上皮癌中JAM-A高表达对病理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与JAM-A蛋白低表达相比较,JAM-A蛋白高表达更容易发生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表明JAM-A蛋白高表达参与了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对临床不良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赵英芳隋贵春王凤娇洪海琪赵冀山赵蓉范鑫月李麟杨志刚
- 关键词:膀胱肿瘤尿路上皮癌蛋白免疫印迹
- 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相关甲基化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预后模型构建
- 2025年
- 目的筛选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LCA)预后相关甲基化相关基因,并探讨其在BLC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BLCA项目的样本数据,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相关评分大于5的甲基化相关基因。使用Lasso回归筛选确定预后相关基因。GO及KEGG富集分析用于探索预后基因的功能和参与通路,Cox回归分析确定具有潜在预后价值的基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对预后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共获得411例带有临床样本的数据和206个甲基化相关基因。Lasso回归筛选出11种(VHL、THBS1、SMYD2、RARB、PRMT6、MYC、IGF2、ICMT、EGFR、DLEC1、CARM1)具有显著预后价值的甲基化相关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其主要参与补体与凝血级联、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酪氨酸代谢通路。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浸润[HR=2.556,95%CI(1.190,5.491)]及IGF2高表达[HR=3.088,95%CI(1.348,7.075)]与BLCA预后不良相关,VHL高表达[HR=0.358,95%CI(0.151,0.845)]与BLCA预后改善相关,ROC分析显示,1年、3年和5年总生存期AUC值分别为0.773、0.719和0.725,表明预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结论本研究筛选了11种有显著预后价值的甲基化相关基因,肿瘤浸润、IGF2高表达、VHL高表达可能与BLCA预后相关。
- 路惠茹耿辉梁亮张倩李磊殷锋彦罗晓辉吕军李涛
-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
- 全病灶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参数在术前鉴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究全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在术前鉴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0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术前接受膀胱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将高、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划分为高、低级别组。比较两组患者的ADC直方图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鉴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分级为高级别的相关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直方图参数对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分级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对比不同直方图参数模型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年龄[M(Q1,Q3)]为64(42,84)岁,男52例(82.5%)。低级别组患者30例(47.6%),高级别组33例(52.4%),两组间肿瘤体积、ADC平均值、ADC_(1%)、ADC_(5%)、ADC_(10%)、ADC_(25%)、ADC_(50%)、ADC_(75%)、ADC_(90%)、ADC_(95%)、ADC_(99%)、方差、峰度、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C平均值(OR=1.042,95%CI:1.004~1.082)、ADC_(10%)(OR=0.975,95%CI:0.950~0.999)和ADC75%(OR=0.979,95%CI:0.962~0.997)为鉴别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相关因素;ADC平均值、ADC10%、ADC75%术前鉴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2(95%CI:0.649~0.868)、0.690(95%CI:0.561~0.800)、0.816(95%CI:0.698~0.902),上述3个参数组合模型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3(95%CI:0.741~0.929)、78.8%、83.3%,组合模型的诊断效能高于ADC_(10%)模型(P=0.017),但与ADC平均值、ADC75%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病灶ADC直方图参数ADC平均值、ADC_(10%)、ADC_(75%)及其组合模型可用于术前鉴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陈逸剑刘海丽马元昊白旭崔梦秋郭慧萍孔晓勤闫非丁效蕙王海屹
- 关键词:膀胱肿瘤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分析组织学分级
- SNHG1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评估价值
- 2024年
- 目的lncRNA SNHG12分子在各种恶性肿瘤的增殖和侵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估SNHG1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技术评估40例配对BUC组织和邻近非癌组织(ANCTs)中SNHG12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采用SNHG12表达量高于50%作为高表达组,低于50%作为低表达组,构建Kaplan-Meier生存曲线研究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NHG12在BUC中的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通过qPCR检测SNHG1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5637和正常膀胱黏膜细胞SV-HUC-1的表达差异,转染siRNA和(或)质粒的5637细胞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与ANCTs相比,在BUC标本中观察到SNHG1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且SNHG12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和复发(P=0.003)有关。多变量分析表明,SNHG12是BUC的独立预后因素。SNHG12表达量高的患者的平均RFS月数短于SNHG12表达量低的患者(P=0.016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NHG1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00(95%CI:0.7182~0.9218,P<0.001)。经过细胞qPCR结果显示,SNHG12在5637细胞和SV-HUC-1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Transwell和Matrigel试验表明SNHG12差异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SNHG12有可能是一种独特的、潜在的BUC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 辜祖玄周小冰于洋
-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评估
- 膀胱尿路上皮癌HER2表达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膀胱非浸润性低级别BUC 27例、非浸润性高级别BUC 5例、浸润性高级别BUC 60例,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法检测各组织样本中HER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GEPIA数据库或直接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分析HER2(ERBB2)表达与BUC的关系。结果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26.67%,16/60)显著高于非浸润性低级别BUC(7.41%,2/27)和非浸润性高级别BUC(0,0/5)(P<0.05)。多灶性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75.00%,6/8)显著高于单灶性患者(19.23%,10/52)(P<0.05)。各组织学亚型中HER22+/3+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普通型为30%(6/20)、腺样分化型为57.14%(4/7)、微乳头型为66.67%(4/6)、浆细胞样型为100.00%(2/2),余亚型均为0/1+。HER2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GEPIA数据库中,BUC肿瘤组织中HER2(ERBB2)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HER2(ERBB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HER2(ERBB2)低表达(P>0.05);对TCGA数据进行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期、T和N越高的患者OS较短。结论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高于非浸润性低级别和高级别BUC,并与肿瘤个数、组织学亚型密切相关,提示结合HER2表达状态、肿瘤个数和组织学亚型或有助于筛选出可能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浸润性高级别BUC患者。
- 尹玉仲坤李雪李雪蒋俊兰
-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
- 膀胱尿路上皮癌围术期的免疫治疗进展
- 2024年
- 尿路上皮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中以膀胱癌最常见,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治疗、灌注治疗、全身化疗、局部放疗等,但肿瘤复发率仍较高。近年来,新型免疫治疗包括单药免疫治疗、双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联合化疗及靶向治疗等方案,为尿路上皮癌围术期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文主要综述了上述各种免疫治疗方案在尿路上皮癌围术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尿路上皮癌患者围术期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选择,使患者获得最大的生存获益。
- 魏小杭陈勇姜庆
-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围术期膀胱癌
- SNHG1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评估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SNHG11在膀胱输尿管癌(BUC)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技术评估了40例配对BUC组织和邻近非癌组织(ANCTs)中SNHG11的表达情况。通过ROC曲线来分析SNHG11在BUC中的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为了检验SNHG11表达与BUC患者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了卡方检验。为了估算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构建了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与ANCTs相比,在BUC标本中观察到SNHG11表达明显升高(P<0.001)。多变量分析表明,SNHG11是BUC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ROC分析结果显示,SNHG11的AUC为0.8155。结论SNHG11是一种独特的、潜在的BUC预测性生物标志物。SNHG11在BUC中显著升高,并与BUC患者的不良临床预后相关。SNHG11在BUC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辜祖玄周小冰于洋
-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评估
-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MRI诊断——2024年读片窗(2)
- 2024年
- 1病史摘要患者,女性,80岁,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4 d,伴尿频尿急、小便难解、小腹胀痛,无血凝块,无腰痛,无发热等不适;病程中,患者饮食睡眠较差,大便基本正常,近期体质量未见明显变化。体检:体温36.5℃、脉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1/79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痛(-),双侧输尿管行径区压痛(-),耻骨上膀胱区压痛(-),双下肢不肿,NS(-)。
- 王龙胜
-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
- 6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CT影像特征与病理关系,为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4年6月因膀胱尿路上皮癌接受膀胱镜或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CT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基底部、密度、钙化、强化方式以及相邻膀胱壁情况等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表现为肿瘤多生长在膀胱三角区和膀胱基底部,形态多样,基底部宽窄不一,密度有差异,部分有钙化,强化方式不同,相邻膀胱壁可出现增厚、僵硬、凹陷等改变。病理表现为非浸润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12例,非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6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34例(其中Ⅰ级14例,Ⅱ级10例,Ⅲ级10例)。肿瘤的生长部位、外形、大小、基底部、密度、钙化、相邻膀胱壁改变以及强化方式等CT征象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化有一定关系,如宽基底、粗大钙化、明显强化等CT表现提示肿瘤偏向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条状钙化、实质密度偏低、有蒂、增强强化不明显等CT表现则偏向低级别、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外形、大小、短条状钙化与病理分化关系不密切。结论 CT能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化判断提供术前较可靠的诊断依据。熟悉患者CT影像表现有助于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本研究存在病例数量较少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增加病例数量深入研究。
- 王子祥王飞艾军赵清敏
-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多层螺旋CT病理分化
相关作者
- 徐盼

- 作品数:84被引量:131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造影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 超声检查 微血管密度
- 周爱云

- 作品数:414被引量:54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 胎儿 超声
- 张征宇

- 作品数:262被引量:1,372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后腹腔镜 腹腔镜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
- 葛京平

- 作品数:268被引量:1,297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腹腔镜 后腹腔镜 膀胱尿路上皮癌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 程文

- 作品数:144被引量:62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研究主题: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 腹腔镜 微小RNA 后腹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