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77篇“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关文章
-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研究
- 2025年
- 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筛选2022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以1~6月作为参照组(30例),行药物治疗,以7~12月作为实验组(30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狭窄段血流速度以及不良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动脉狭窄率、mRS、NIHSS评分、收缩期与舒张末期流速较参照组有可观下降(P<0.05);实验组血栓形成、死亡等总发生率较参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对于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能对患者神经功能的积极重塑及脑血流动力学的优化,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推广。
- 张振中
- 关键词: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韶关市始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0例,按照简单抽样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对症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管狭窄率、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管狭窄率、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改善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血管狭窄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减少脑缺血性事件。
- 郑文婷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事件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ESAA)对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76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药物联合ESAA,n=45例)和对照组(单独药物治疗,n=3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脑血管狭窄率、神经行为认知功能(NCSE)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脑血管狭窄率显著下降,而NCSE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最小血流速度(Vmin)均升高,而脉搏波速(Wv)和特性阻抗(Zcv)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80%(P<0.05)。结论药物联合ESAA能够显著降低颅内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率、提升神经和认知功能、改善日常生活功能、促进脑血流动力学并降低并发症。
- 何奕峰刘晓波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观察
- 2023年
- 目的 探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每组各50例。对比两组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变狭窄率、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治疗前病变狭窄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社会、环境、躯体、心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患者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模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改善和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高灌注综合征、皮疹、头晕恶心9例(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使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了改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李铁男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评估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椎动脉破裂引起的大量血胸1例
- 2023年
- 钝性椎动脉损伤(vertebral artery injury,VAI)导致的颅外段椎动脉破裂出血在临床中并不常见,最常见的致伤方式是车祸伤,其次是高坠、暴力。椎动脉破裂通常位于动脉的颅内段,而颅外段椎动脉破裂,尤其是颅外段椎动脉破裂导致血流进入胸腔更罕见,大量的血胸可造成出血性休克而致命。颅外段椎动脉破裂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失控出血,病死率高,因此,椎动脉损伤后及时明确椎动脉损伤的部位、性质(外伤性、病理性或两者并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及途径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造影技术和介入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发展成为治疗颅外段椎动脉破裂的重要手段。椎动脉延伸至颅内构成大脑基底动脉,成为供应人脑枕叶、小脑、脑干、丘脑等部位的重要血管,当其出现损伤或病变时,可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 吴学君张汝铭张汝峰夏林述鑫
- 关键词:椎动脉损伤血胸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3年
-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脑卒中患病率明显上升,已跃居世界首位,且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研究显示,在亚洲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所导致的脑卒中已经高达30%~50%,且有继续增高的趋势,与血管内治疗相伴的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既往研究显示,支架种类、病变血管性质、患者高危因素、患者体内相关因子水平及基因、术后药物使用等因素都可影响ISR的发生。本文拟对颅内血管ISR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 赵新宇朱良付
-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支架内再狭窄
- 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术与阿替普酶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与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01—2022-12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rt-PA动脉溶栓组(对照组)和rt-PA动脉溶栓联合PTAS组(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1 d后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功能损伤指标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共纳入68例患者,每组34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后,观察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NSE和GFAP水平、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动脉溶栓联合PTAS治疗ACI,可促进血管再通,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有利于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和治疗效果。
- 曹毅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动脉溶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综合护理干预
- 2022年
- 探究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入颈动脉狭窄患者41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整体预后情况展开分析与总结。结果 4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术后并发症血压偏低2例,腹股沟穿刺点皮下出血2例,总计发生率4例(9.76%)。在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中,未出现再狭窄、术后脑梗塞等并发症; 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增高,通过时间以及达峰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措施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应用过程中,发挥着显著成效,且术后并发症率偏低,患者术后整体状况恢复良好,值得应用。
- 梁妙炎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综合护理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均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进行术前术后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分(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8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显效68例,有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0%;术后随访6个月,8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0.00%;同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BI评分提高,mR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需避免支架内再狭窄。
- 陈爱国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护理干预探讨
- 2022年
- 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康复干预对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抽取40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者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健康教育联合手术综合护理,对比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脑动脉狭窄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而在进行患者的治疗时,选择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来说极为重要,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将健康教育联合康复干预的方式应用于护理工作中,能够使患者的康复质量得到提升,对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说有积极的作用。
- 刁倩
- 关键词:护理满意度
相关作者
- 刘建民

- 作品数:965被引量:5,743H指数:28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 洪波

- 作品数:475被引量:2,346H指数:2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 许奕

- 作品数:419被引量:2,132H指数:2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栓塞 介入治疗
- 黄清海

- 作品数:549被引量:2,813H指数:26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 栓塞
- 张珑

- 作品数:80被引量:556H指数:1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 颈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