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1篇“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相关文章
变性星形细胞
2014年
变性星形细胞是弥漫性浸润的恶性星形细胞,成人好发,发生于大脑半球,可能起源于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亦可能原发,通常无低度恶性原始病变,具有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的倾向.组织学特征与弥漫性星形细胞基本相似,但细胞密度、核异型性、染色质深染和核分裂象增加(图1).局灶性或弥漫性高细胞密度是诊断依据,即使细胞密度不增加,存在足够的核分裂象亦可明确诊断.
阎晓玲
关键词:星形细胞肿瘤大脑
替莫唑胺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变性星形细胞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2023年
目的:基于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评价替莫唑胺(TMZ)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HTA相关网站及数据库,纳入TMZ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GBM)及变性星形细胞(AA)的HTA报告、Meta分析/系统评价及药物经济学研究。检索时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20日。由2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交叉汇总核对,最终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与描述。结果:共纳入0篇HTA报告、17篇Meta分析/系统评价和6篇经济学评价。(1)有效性方面,在治疗新诊断GBM和AA中,13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放疗比较,TMZ联合/不联合放疗方案更具优势,能够显延长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等;4项研究比较了TMZ单药与单纯放疗方案的有效性,其中1项研究结果显示TMZ在延长OS方面比放疗有优势,其余3项研究结果显示两者效果相当,研究结论并不完全统一,需要进一步论证。1项研究结果显示,新诊断GBM使用西仑吉肽方案、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方案结合/不结合TMZ联合放疗方案,在提高生存率方面均优于TMZ联合放疗方案。另1项研究结果显示,新诊断GBM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TMZ或伊立替康治疗相较于TMZ单药治疗可显著提高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和延长中位PFS,复发性GBM使用贝伐珠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治疗相较于TMZ单药和贝伐珠单抗联合TMZ治疗可显著提高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2)安全性方面,TMZ可能增加患者血液毒性反应,但3—4级严重的血液毒性反应极少发生,大部分患者(包括老年患者)仍然耐受TMZ治疗。(3)经济性方面,2项来自我国的经济性研究结果显示,TMZ联合放疗相较于单独放疗不具有经济性。2项来自其他国家的经济性研究结果显示,TMZ联合放疗相较于单独放疗更有经济性。另2项经济性研
朱云珊赵紫楠朱翊张闪闪张亚同金鹏飞
关键词:替莫唑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有效性安全性
^(1)H-MRS对变性星形细胞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在变性星形细胞(Anaplastic astrocytoma,AA)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rimary CNS lymphomas,PCNS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和PCNSL患者的相关影像与临床资料,其中AA24例(AA组)、PCNSL18例(PCNSL组)。影像资料包括MRI常规平扫加增强及^(1)H-MRS扫描图像。^(1)H-MRS检测颅脑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及脂质(Lip)峰的峰值,并计算Cho/NAA、Cho/Cr比值及NAA病灶/NAA健侧、Cho病灶/Cho健侧、Cr病灶/Cr健侧及(Lac+Lip)病灶/(Lac+Lip)健侧比值,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类型选用Student’s非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敏感性、特异性指标。结果AA组多表现病灶Cho峰升高,NAA峰略降低。PCNSL组多表现病灶Cho峰升高,NAA峰降低,Lip峰升高。Cho/NAA、NAA病灶/NAA健侧及(Lac+Lip)病灶/(Lac+Lip)健侧值在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Lip)病灶/(Lac+Lip)健侧对区分两种疾病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0.3%。结论^(1)H-MRS对AA和PCNSL具有较好的诊断鉴别价值,其中(Lac+Lip)病灶/(Lac+Lip)健侧值对区分两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皮厚山杨健李辉肖慧许尚文
关键词: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基于UPLC-Q/TOF-MS的变性星形细胞发病机制的系统代谢组学研究
2019年
目的挖掘变性星形细胞(AA)患者系统代谢组学差异模式,探讨AA发病机制及潜在诊断标志物。方法招募AA患者(n=12)及健康受试者(Healthy Control,HC;n=15),采集外周血清并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时飞行质谱(UPLC-Q/TOF-MS)联用的代谢组学检测。多元协变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所建立的主成分分析及基于正交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OPLS-DA)表明AA与HC之代谢模式差异显著(P<0.0001),且置换检验表明模型可信度高(Permutation=200,Q2<0.5)。基于OPLS-DA判别模型的差异化合物共确证了15种,涉及4条显著扰动的代谢通路,包括甘油磷脂、鞘脂、咖啡因以及亚油酸代谢;二氢鞘氨醇及乳糖神经酰胺作为生物标志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准确性(AUC>98%)。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AA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AA发病机制涉及免疫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相关代谢模式的扰动;提示二氢鞘氨醇及乳糖神经酰胺可能是潜在的AA临床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李香兰韩亮李淼黄哲浩
关键词: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代谢组学脂质代谢生物标志物
磁共振征象评估变性星形细胞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状态的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对比变性星形细胞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突变型和IDH-1野生型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选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变性星形细胞,其中IDH-1突变型20例,IDH-1野生型25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及T1WI增强扫描。对肿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病变个数、肿边界、囊变坏死、出血、肿最大径、水肿最大径、强化程度及最小表观扩散系数值(mADC)、标准化最小表观系数(rmADC)等征象与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变性星形细胞中IDH-1突变型好发于右侧额叶,IDH-1野生型好发于左侧额叶,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IDH-1突变型者囊变坏死占45%,野生型者占7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强化程度为无强化、轻度强化、中度强化、重度强化者IDH-1突变型分别占比25%、50%、20%、5%,IDH-1野生型分别占比8%、12%、52%、28%,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IDH-1突变型肿最大径[(50.01±19.11) mm]小于IDH-1野生型[(64.58±11.52) mm]。IDH-1突变组mADC值均值为(1.17±0.20)×10^-3mm^2/s,IDH-1野生组mADC值均值为(0.84±0.14)×10^-3mm^2/s;IDH-1突变组rmADC值均值为(0.16±0.04)×10^-3mm^2/s,IDH-1野生组rmADC值均值为(0.13±0.02)×10^-3mm^2/s,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发病性别、年龄、病变个数、肿边界、是否伴有出血、水肿最大径等征象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性星形细胞的发生部位、囊变坏死率、强化程度、肿最大直径、mADC值、rmADC 值可用来术前评估变性胶质的IDH-1突变状态,进而指导临床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柯晓艾张巧莹周青韩蕾张文娟周俊林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磁共振成像
替莫唑胺辅助治疗不同分子分型的变性星形细胞和胶质母细胞的疗效回顾性研究
目的:本文回顾性研究了替莫唑胺辅助治疗对不同分子分型的变性星形细胞和胶质母细胞疗效区别。  方法:病例来源选择2014年01月至2018年01月期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理诊断为变性星形细胞...
姜学文
关键词: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临床药理
文献传递
不典型变性星形细胞1例并影像学表现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患者,男性,21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5天余”入院。患者约5天前无明湿诱因出现头痛,表现为全洃痛,后枕部明显,呈持续性,疼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心慌无胸闷,无胸腹部疼痛,无大小便失禁及四肢抽搐。
敖锋张自力闫懿
关键词: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中老年脑变性星形细胞术后调强放疗同期替莫唑胺化疗效果及预后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脑变性星形细胞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期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术后经病理确诊的25例脑变性星形细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调强放疗并同步整合加量技术,并同期口服替莫唑胺进行化疗,随访2年期总生存率,并对影响脑变性星形细胞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截止到2016年12月,中位随访时28. 5个月,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24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 0%、56. 0%;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恶心,Ⅰ~Ⅱ度骨髓抑制率为84. 00%,Ⅲ度骨髓抑制率为16. 00%,未发现Ⅳ度骨髓抑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切除情况、肿位置等对脑变性星形细胞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年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卡氏功能(KPS)评分、术前化疗情况等因素对脑变性星形细胞术后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P=0. 002)、KPS评分(P=0. 036)是影响脑变性星形细胞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变性星形细胞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期替莫唑胺化疗临床效果确切,WHO病理分级和术前KPS评分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杨峥齐书然饶石磊张凯王旸
关键词:调强放疗替莫唑胺
脊髓变性星形细胞显微外科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脊髓变性星形细胞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脊髓变性星形细胞患者资料,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5~52岁,平均(30.7±13.0)岁。肿累及2~8个椎体节段,平均(3.3±1.3)个,颈段8例,胸段9例,颈胸段均累及3例,胸腰段均累及7例。发病至手术时3 d至48个月,中位数4个月。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23例)、感觉功能障碍(22例)、疼痛(20例)、大小便功能障碍(15例)、肢体瘫痪(7例)。术前脊髓功能状态按改良McCormick分级:Ⅱ级6例,Ⅲ级7例,Ⅳ级7例,Ⅴ级7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采取后正中入路充分暴露病变部位,沿肿周边分块切除肿组织,依据电生理等监测结果行最大安全范围切除,人工硬膜减张缝合、去椎板减压、硬膜外放置引流管。术后病理明确后均建议患者进一步放化疗,定期随访及复查。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脊髓功能无恶化。18例患者肿大部切除或近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术后7例患者因身体状况差或经济原因无法行放化疗,其余20例患者行放疗和(或)化疗。末次随访时仅8例存活,其余19例患者均死亡。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期23.2个月(2~61个月),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5.2%和50.0%。大部切除组与部分切除组患者之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880),与未放疗组和未化疗组相比,放疗组和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时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7,P=0.001;χ2=14.887,P=0.002)。结论脊髓变性星形细胞发病率低、病情重、疾病进展快,虽经手术及放化疗等
张亮贾文清孔德生张志峰杨俊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脊髓显微手术
变性星形细胞术后放疗同步应用替莫唑胺化疗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脑变性星型细胞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步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5例术后经病理确诊的脑变性星型细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调强放疗并同步整合加量技术,并同步口服替莫唑胺进行化疗,随访2年期总生存率,对影响脑变性星型细胞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时为41.8个月,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12.4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9%、58.5%;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为头痛、呕吐恶心,I^II度骨髓抑制率为84.00%,III度骨髓抑制率为16.00%,未发现IV度骨髓抑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切除情况、肿位置等对脑变性星型细胞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WHO分级、KPS评分、术前化疗情况等因素对脑变性星型细胞术后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P=0.002)、KPS评分(P=0.036)是影响脑变性星型细胞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变性星型细胞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步替莫唑胺化疗临床效果确切,WHO病理分级和术前KPS评分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尚春迎
关键词:手术后期间

相关作者

王新军
作品数:215被引量:664H指数:1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胶质瘤 癫痫 难治性癫痫 HMGB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赵忠伟
作品数:34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TRAIL 显微外科治疗 细胞凋亡 凋亡 胶质母细胞瘤
张云汉
作品数:384被引量:953H指数:1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食管肿瘤 食管癌 食管鳞癌 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马文斌
作品数:253被引量:1,018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垂体腺瘤 经蝶手术 库欣病 垂体肿瘤 胶质瘤
寿纪新
作品数:34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外科治疗 手术治疗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手术 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