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78 篇“ CD3 “的相关文章
抗CD 3 /CD 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2024年 目的建立基于报告基因的抗CD 3 /CD 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以WIL2-S细胞系作为靶细胞,以Jurkat-NF-κB-Luc转基因细胞系作为效应细胞,对抗体的量效范围、孵育时间、诱导时间、效靶比及细胞接种密度进行优化,构建可用于测定抗CD 3 /CD 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的报告基因法。依据ICHQ2的指导原则对方法进行全面验证,包括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线性、稳定性。结果成功建立了具有量效关系的抗CD 3 /CD 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抗体起始浓度为500 ng/mL,稀释倍数为1∶4,共计8个浓度点(500,125,3 1.25,7.81,1.95,0.49,0.12,0.03 1 ng/mL),效靶比为4∶1,诱导时间为4 h。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5个不同稀释组回收率样品经测定,相对效价分别为59.63 %±4.57%,75.54%±4.05%,99.98%±9.63 %,123 .90%±5.54%和142.51%±12.82%;对应的回收率分别为93 .17%±7.15%,94.42%±5.06%,99.98%±9.63 %,99.12%±4.43 %以及91.21%±8.21%,CV分别为7.67%,5.3 5%,9.63 %,4.47%和9.00%,上述结果的变异系数CV值均<10%;实测效价与理论效价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2)=0.9823 ,线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敏感检测出抗体结构变化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对双特异性抗体的稳定性检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论利用转基因细胞法成功建立了抗CD 3 /CD 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评价抗CD 3 /CD 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 俞小娟 刘丽 白海娇 韩晓捷 刘春雨 付志浩 李萌 杜加亮 徐刚领 段茂芹 杨雅岚 崔春博 陈浩彬 于传飞 王兰关键词:双特异性抗体 生物学活性 报告基因 CH50 CD 3 ^(+)及CD 4^(+)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CD 3 ^(+)及CD 4^(+)的表达特点,分析CH50、CD 3 ^(+)、CD 4^(+)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5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呼吸窘迫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选取同期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54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H50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 3 ^(+)、CD 4^(+)数量。结果呼吸窘迫组CH50、CD 3 ^(+)及CD 4^(+)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中度、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CH50、CD 3 ^(+)及CD 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H50与CD 3 ^(+)表达呈正相关(r=0.457,P<0.05),CH50与CD 4^(+)表达呈正相关(r=0.549,P<0.05),CD 3 ^(+)与CD 4^(+)表达呈正相关(r=0.43 8,P<0.05)。CH50、CD 3 ^(+)及CD 4^(+)预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95%CI:0.726~0.868,P<0.05)、0.725(95%CI:0.627~0.822,P<0.05)、0.680(95%CI:0.592~0.769,P<0.05)。三项联合检测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15(95%CI:0.763 ~0.895,P<0.05)。结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CH50、CD 3 ^(+)、CD 4^(+)水平均显著下降,以截断值为判定标准,低水平的CH50、CD 3 ^(+)、CD 4^(+)是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预测因子,可能与病情预测和发展有一定关联。 代苗英 蓝菊红关键词:新生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与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与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 年6月于泉州市光前医院进行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治疗的11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n=93 )、无效组(n=2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联合诊断疗效的价值。根据治疗后6个月是否出现不良事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85)、预后不良组(n=3 3 ),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分析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有效组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联合预测疗效的AUC为0.911,高于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单独预测的0.827、0.743 、0.73 6。预后良好组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均与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CD 3 ^(+)、CD 4^(+)、CD 8^(+)T淋巴细胞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疗效的辅助指标,与其预后呈正相关性,可为临床评估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苏淼毅 苏松毅 蒋才慧 林剑辉 黄世宝 潘清辉 梁德川 郑维奇 孙争强关键词:T淋巴细胞 局部晚期食管癌 同步放化疗 CD 3 ^(+)和CD 4^(+)与CD 8^(+)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表达对治疗结核病的临床研究2024年 目的探讨CD 3 ^(+)、CD 4^(+)、CD 8^(+)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的表达对治疗肺结核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11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结核组)、结核潜伏感染者(结核潜伏感染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3 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查3 组CD 3 ^(+)、CD 3 ^(+)CD 4^(+)、CD 3 ^(+)CD 8^(+)、NK细胞计数与百分比情况。结果结核组CD 3 ^(+)、CD 3 ^(+)CD 4^(+)、CD 3 ^(+)CD 8^(+)、NK细胞计数水平均低于结核潜伏感染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潜伏感染组CD 3 ^(+)CD 4^(+)、NK细胞计数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与结核潜伏感染组CD 3 ^(+)、CD 3 ^(+)CD 8^(+)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组CD 3 ^(+)CD 4^(+)、CD 3 ^(+)CD 8^(+)、NK细胞百分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核组CD 3 ^(+)细胞百分比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结核潜伏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潜伏感染组CD 3 ^(+)百分比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核组复诊时CD 3 ^(+)、CD 3 ^(+)CD 4^(+)、CD 3 ^(+)CD 8^(+)、NK细胞计数水平高于初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复诊时CD 3 ^(+)、NK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复诊时CD 3 ^(+)CD 4^(+)、CD 3 ^(+)CD 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核潜伏感染组复诊时CD 3 ^(+)、CD 3 ^(+)CD 4^(+)、NK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初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3 ^(+)CD 8^(+)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结核潜伏感染组复诊时CD 3 ^(+)、CD 3 ^(+)CD 4^(+)、CD 3 ^(+)CD 8^(+)、NK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核组复诊时CD 3 ^(+)细胞百分比水平低于初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内组间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结核、肺结核潜伏期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及NK细胞表达异常� 张婷婷 黄莉霞 漆阳红 柳枝关键词:结核病 T细胞亚群 自然杀伤细胞 联合检测外周血T淋巴亚群指标CD 3 ^(+)、CD 4^(+)、CD 8^(+)及CD 4^(+)/CD 8^(+)对临床早期识别神经梅毒的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外周血T淋巴亚群指标CD 3 ^(+)、CD 4^(+)、CD 8^(+)及CD 4^(+)/CD 8^(+)在神经梅毒中的早期识别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 年4月河南省镇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98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累及将其分为神经梅毒组(n=41)与非神经梅毒组(n=57);另将同期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行体检的87例健康人纳入健康组,采集3 组受试者静脉血,检测对比其CD 3 ^(+)、CD 4^(+)、CD 8^(+)及CD 4^(+)/CD 8^(+)之间的差异;另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联合检验CD 3 ^(+)、CD 4^(+)、CD 8^(+)及CD 4^(+)/CD 8^(+)在神经梅毒患者早期识别中的效能。结果:神经梅毒组的CD 3 ^(+)低于非神经梅毒组与健康组,CD 8^(+)高于非神经梅毒组与健康组,且非神经梅毒组的CD 3 ^(+)、CD 4^(+)、CD 4^(+)/CD 8^(+)低于健康组,CD 8^(+)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471、241.513 、151.950、186.240,P<0.05);ROC结果显示,CD 3 ^(+)、CD 4^(+)、CD 8^(+)及CD 4^(+)/CD 8^(+)联合检测识别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 ,高于四者单独检测的0.866、0.845、0.870、0.71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体内的CD 3 ^(+)、CD 4^(+)、CD 8^(+)及CD 4^(+)/CD 8^(+)呈异常表达,四者联合能够早期识别出神经梅毒,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孙冉关键词:神经梅毒 T淋巴亚群 受试者工作曲线 曲线下面积 血清TNF-α、IL-6、IFN-γ及CD 3 ^(+)、CD 4^(+)、CD 8^(+)在川崎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患儿中的检测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及CD 3 ^(+)、CD 4^(+)、CD 8^(+)在川崎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患儿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20年3 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进行治疗的3 0例川崎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患儿为川崎病合并流感组,100例未感染流感病毒患儿为单纯川崎病组,100例流感病毒患儿为单纯流感组,分析血清TNF-α、IL-6、IFN-γ及CD 3 ^(+)、CD 4^(+)、CD 8^(+)、CD 4^(+)/CD 8^(+)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NF-α、IL-6、IFN-γ及CD 3 ^(+)、CD 4^(+)、CD 8^(+)、CD 4^(+)/CD 8^(+)在川崎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川崎病合并流感组血清TNF-α、IL-6、IFN-γ、CD 3 ^(+)、CD 4^(+)、CD 8^(+)、CD 4^(+)/CD 8^(+)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川崎病组、单纯流感组,单纯川崎病组血清TNF-α、IL-6、IFN-γ、CD 3 ^(+)、CD 4^(+)、CD 8^(+)、CD 4^(+)/CD 8^(+)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流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 5.714、546.752、110.467、254.770、3 00.654、22.686、3 7.603 ,P均<0.05)。川崎病合并流感组患者冠脉损害比例、发热持续时间[46.67%、(11.3 5±4.3 1)d]均显著高于单纯川崎病组[19.00%、(6.25±2.1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 26,χ^(2)=8.819;P均<0.05)。ROC结果显示,血清TNF-α、IL-6、IFN-γ、CD 3 ^(+)、CD 4^(+)、CD 8^(+)、CD 4^(+)/CD 8^(+)预测川崎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9、0.993 、0.819、0.769、0.63 4、0.83 1、0.964,截断值分别为11.43 μg/L、50.89μg/L、16.26μg/L、79.72%、3 8.74%、3 .75%、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川崎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中血清TNF-α、IL-6、IFN-γ及T细胞免疫表达异常,对川崎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应用价值高。 石和丝 康伟莉 马忠正 殷站茹 闫平关键词:Γ-干扰素 T细胞免疫 川崎病 流感病毒 结合CD 20和CD 3 的双重特异性抗体的剂量施用 在某些方面,本文提供了用于在人受试者中治疗表达CD 20的癌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双重特异性抗CD 20×抗CD 3 抗体的施用。 大卫·利博维茨Concentric Centrifugal Figurate Erythema as an Unusual COVID-19 Evanescent Skin Manifestation in a Patient With CD 3 ^(+)/CD 45^(+)Lymphocyte Infiltration:A Case Report 2024年 Introduction: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may be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skin manifestations.Among them,figurate erythema(FE)is rare;only a few clinical reports have been published.Herein,we reported an unusual concentric FE lesions and their immunohistochemical profile in a patient with COVID-19.Case presentation:A 52-year-old woman was diagnosed with COVID-19.One month later,she developed asymptomatic annular erythematous concentric ring lesions on her inner right thigh.The margin of every ring increased in coloration,and the lesions then completely resolved in 2 weeks.A biopsy revealed vasculitis of small vessels,an increase i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D 3 and CD 45,and negativity for COVID-19 RNA.Discussion:The results showed an unusual FE that has a clinical mixed type between 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 and erythema gyratum repens;the physiopathological mechanism in the FE due to COVID-19 is unknown;one theory involves rapid viral passage into the cutaneous vascular system that triggers an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Although the results exhibited a negative COVID-19 RNA in the tissue,the CD 3 ^(+)/CD 45^(+)lymphocyte infiltration could explain the clinical pattern as a direct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small vessel or as a delayed immune response.Conclusion:Our findings suggest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mall vessel vasculitis pattern with an unusual clinical FE that differs from other types of COVID-19-associated FE or erythema reported previously. Lucía Achell Achell-Nava José Luis Zaldivar-Fujigaki Rebeca Pérez-Cabeza de Vaca Ana Maria Espinosa García Luis Montiel López关键词:ERYTHEMA 胸腺肽联合奥沙利铂对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外周血CD 3 ^(+)、CD 4^(+)水平的影响 2024年 探究胸腺肽联合奥沙利铂对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PE)患者外周血CD 3 ^(+)、CD 4^(+)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来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化疗的82例NSCLC合并MPE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1例,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科内治疗,在此基础上单一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组采用奥沙利铂+胸腺肽。化疗8 w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两组化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CD 3 ^(+)、CD 4^(+)、CD 4^(+)/CD 8^(+))水平以及胸腔积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化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以及疾病控制率(DCR)明显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两组CD 3 ^(+)、CD 4^(+)、CD 4^(+)/CD 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联合组上述数据明显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胸腔积液中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联合组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胸腺肽联合奥沙利铂治疗NSCLC合并MPE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张海璐关键词:胸腺肽 奥沙利铂 非小细胞型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 3 ^(+)、CD 4^(+)T细胞联合IL-17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 3 ^(+)、CD 4^(+)T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17(IL-17)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13 2例行肺癌根治术的NSCLC患者,术后随访3 年。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及生存状况,比较无病生存与复发患者CD 3 ^(+)、CD 4^(+)T细胞及IL-17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无病生存组患者的CD 3 ^(+)、CD 4^(+)T细胞计数均高于复发组(P<0.05),IL-17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CD 3 ^(+)和CD 4^(+)T细胞计数、IL-17阳性是NSCLC患者治疗后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CD 3 ^(+)和CD 4^(+)T细胞、IL-17及三者联合预测NSCLC患者无病生存的灵敏度分别为72.22%、75.93 %、70.3 7%、81.48%,特异度分别为73 .44%、71.88%、70.3 1%、90.63 %。CD 3 ^(+)和CD 4^(+)T细胞高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曲线均优于低表达组(P<0.05),IL-17阴性表达组的无病生存曲线优于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CD 3 ^(+)、CD 4^(+)T细胞及IL-17与NSCLC预后有关,三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良好,且CD 3 ^(+)、CD 4^(+)T细胞低表达者及IL-17阳性表达者预后不良的风险较高。 刘庆丰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
相关作者
卢小玲 作品数:131 被引量:44 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宿主细胞 肿瘤抑制剂 分子检测 检测试剂 基因序列 杨晓梅 作品数:69 被引量:56 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肿瘤抑制剂 海带多糖 分子检测 核苷酸序列 宿主细胞 武国军 作品数:219 被引量:549 H指数:11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后腹腔镜 肾移植 单链抗体 王禾 作品数:428 被引量:1,329 H指数:16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前列腺肿瘤 膀胱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肾移植 段斯亮 作品数:18 被引量:1 H指数:1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分子检测 核苷酸序列 肿瘤抑制剂 宿主细胞 C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