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60篇“ GABA“的相关文章
γ-氨基丁酸(GABA)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4年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非蛋白氨基酸,于2009年被我国卫健委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在食品、医药、饲料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有关GABA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本文阐述了GABA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归纳了GABA的化学合成、植物富集方法及目前常用的GABA检测技术,并对比分析其优缺点。此外,本文对GABA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对GABA的未来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GABA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周俊萍徐玉娟温靖吴继军余元善李楚源翁少全赵敏
关键词:Γ-氨基丁酸代谢途径生物活性
PNEC和GABA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肺神经内分泌细胞(PNEC)和γ-氨基丁酸(GABA)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胸外科收治的29例PNET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A(CgA)、CD56、Ki-67、CD86和CD163的表达水平,双抗体免疫荧光共染检测不同类型PNET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谷氨酸脱羧酶(GAD)65/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GAD65/67阳性PNEC与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性。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4种类型的PNET组织均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玫瑰花样结构和器官嵌套或栅栏状图案,但各有差异;有丝分裂细胞占比由低到高为典型类癌(TC)、不典型类癌(AC)、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类癌(TC和AC)的Syn、CgA阳性表达率及Syn、CgA、CD56阳性程度均明显高于LCNEC和SCLC(P<0.05)。4类PNET的Ki-67指数分别为:TC<5%,AC5%~20%,LCNEC和SCLC均>75%。类癌的PNEC数量明显高于LCNEC、SCLC和瘤旁组织(P<0.05);LCNEC和SCLC的PNEC数量与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95%的PNEC共表达GAD65/67;类癌GAD65/67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于LCNEC、SCLC和瘤旁组织(P<0.05);LCNEC和SCLC的GAD65/67阳性细胞数与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还显示,瘤旁组织中CD86阳性M1巨噬细胞明显多于CD163阳性M2巨噬细胞(P<0.05);而在AC、LCNEC和SCLC中,M2巨噬细胞均明显多于M1巨噬细胞(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NET中GAD65/67阳性PNEC细胞数与肿瘤间质中CD163阳性M2巨噬细胞数呈负相关(r=-0.6336,P=0.0174)。结论PNEC是肺组织中GABA的主要来源,在肺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参与PNET的进展。
赵小琼陈文孙玉洁蔺晨雨岳渊李蕊张涛张涛
关键词:肺神经内分泌细胞Γ-氨基丁酸巨噬细胞肺神经内分泌肿瘤
GABA代谢及其调控T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非蛋白质氨基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负向调控环节起重要作用,对维持神经元激发与抑制平衡至关重要。随着持续的探索,发现GABA在免疫系统和免疫细胞发育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T细胞是淋巴细胞和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预防疾病、感染和肿瘤的形成。近年来的证据显示,GABA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参与肿瘤、糖尿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但由于GABA-A受体结构的异质性,靶向特定疾病的药物研发还为时尚早。本文将从GABA的代谢、GABA对T细胞的调控作用机制以及GABA与疾病的相关性三个方面阐述GABA的研究进展。
姜皓文樊文梅
关键词: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A受体免疫T细胞
荷包牡丹碱对家蝇GABA受体作用机理探究
2024年
[目的]探究荷包牡丹碱对杀虫剂重要靶标GABA受体抑制机理。[方法]基于家蝇Musca domestica GABA受体亚基基因MdRdl在第3外显子(a或b)和第6外显子(c或d)交替拼接产生ac、ad、bc和bd剪接体,采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研究荷包牡丹碱对MdRdl 4个剪接体离子电流的抑制效果,鉴定其敏感性是否与外显子交替拼接有关。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荷包牡丹碱与家蝇GABA受体的可能结合位点。同时,采用共刺激法验证荷包牡丹碱和GABA受体变构抑制剂溴虫氟苯双酰胺是否存在互作效应。[结果]荷包牡丹碱对MdRdlac、MdRdlbc、MdRdlad和MdRdlbd4个剪接体的IC50分别为1.274、0.948、4.702和3.698 mmol/L;对I274F突变体的IC50分别为15.46、21.67、42.83和52.33 mmol/L;与野生型剪接体相比,4个突变体IC50分别增大约11、22、8和13倍。荷包牡丹碱和溴虫氟苯双酰胺与GABA受体外显子6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存在互作效应。[结论]第274位异亮氨酸残基为荷包牡丹碱与家蝇GABA受体互作的关键靶点,且与外显子6编码的氨基酸残基一起,具有开发协同增效作用的昆虫GABA受体别构抑制剂的潜力。
刘夏娜江定心
关键词:荷包牡丹碱Γ-氨基丁酸受体分子对接
GABA对葡萄叶片光合色素及糖含量和果实风味的影响
2024年
为探讨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酿酒葡萄叶片光合色素及糖含量和果实品质风味的影响,以‘蛇龙珠’葡萄为试材,于开花期、坐果期、膨大期和转色期用5、10、15、20 mmol·L^(-1)的GABA溶液喷施叶面,以喷施蒸馏水为对照,测定不同时期叶片光合色素、糖含量及成熟期果实品质风味,并采用PEN3电子鼻无损检测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聚类、线性判别(LDA)、主成分(PCA)及相关性分析对果实品质风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GABA处理提高了‘蛇龙珠’葡萄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改善了果实风味品质,其中各物候期10 mmol·L^(-1) GABA处理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10 mmol·L^(-1) GABA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提高了9%,草酸及酒石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21%和108%。与对照相比GABA处理增加了果实香气物质种类与含量,且不同浓度GABA处理后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电子鼻分析结果与GC–MS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其中10 mmol·L^(-1) GABA处理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最高,大多数传感器敏感性响应值均较高。利用PCA、LDA法分析表明电子鼻检测结果能较好区分不同浓度GABA处理的‘蛇龙珠’葡萄果实的风味。相关性分析发现,葡萄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及果实糖酸组分含量与香气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GABA可能通过提高叶片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促进了果实糖酸积累,增加了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从而改善了果实风味品质,并且以10 mmol·L^(-1) GABA处理最佳。
李斗王宇航王春恒金鑫杨江山陈亚娟戴子博冯丽丹
关键词:葡萄品质风味
GABA和BABA诱导辣椒幼苗及果实对炭疽病抗性的生理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和β-氨基丁酸(BABA)诱导辣椒幼苗和果实对炭疽病抗性的生理作用。[方法]以辣椒品种‘红冠3号’和‘川腾10号’为试材,采用50 mmol/L GABA和50 mmol/L BABA预处理1/2 MS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辣椒幼苗和离体果实,并以不添加GABA和BABA为无预处理对照(CK),分析喷雾和针刺法接种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ocvillei)及无菌水(对照)后辣椒幼苗和果实的生理变化。[结果]接种炭疽菌0~8 d,2个辣椒品种幼苗叶片叶绿素a、b均呈下降趋势,在8 d时较对照(无菌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根系生长速率也持续下降;而GABA和BABA各预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和根长比无预处理组下降趋势均明显减缓,GABA预处理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组,在2 d时达显著水平;GABA和BABA各预处理组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无预处理组0 d时,预处理组CAT和SOD活性已在0 d时达到无预处理组接菌8 d时活性水平,MDA含量无明显变化。接种8 d时,GABA预处理幼苗组内接菌8 d的SOD活性显著高于0 d对照,BABA预处理幼苗组内接菌8 d的SOD和POD均显著高于0 d对照;辣椒红果预处理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无预处理组0 d时活性,预处理组内接菌8 d的CAT和POD活性高于对照0 d,MDA含量无明显变化,且预处理较无预处理接菌8 d红果病斑直径显著降低,分别降低1.34和0.68倍。此外,GABA、BABA预处理果实各对组内的对照0 d和接种8 d及组间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MDA活性变化与幼苗预处理试验结果变化趋势一致。[结论]GABA和BABA预处理提高了接种炭疽菌后辣椒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生长速率。GABA和BABA预处理缓解了炭疽菌对辣椒红果的侵染。同时,GABA和BABA通过提高辣椒幼苗和果实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的积累,从而提高辣椒幼苗和果实对炭疽病的抗病性。
巩雪峰宋占锋宋占锋文熙宸陈鑫侯思皓李红陈琼
关键词:辣椒Γ-氨基丁酸Β-氨基丁酸炭疽病辣椒幼苗
黄芩抗斑马鱼焦虑的作用及靶向GABA受体的分子对接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黄芩50%乙醇提取物对1-(3-氯苯基)哌嗪盐酸盐(mCPP)致焦虑的斑马鱼焦虑状态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抗焦虑研究:选取受精后10、30 d的斑马鱼分为空白组、模型组(0.1 nmol/L mCPP)、给药组(不同浓度黄芩提取物+0.1 nmol/L mCPP),Zebralab软件分析斑马鱼的平均移动距离。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Vina分析黄芩中的12种主要成分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R)的结合能,初步确定潜在的活性组分。结果:黄芩50%乙醇提取物对mCPP诱导的受精后10、30 d斑马鱼焦虑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受精后30 d斑马鱼空白组、模型组(0.1 nmol/L mCPP)和给药组(200µg/mL+0.1 nmol/L mCPP)的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3633、4280、3894 mm,说明200µg/mL黄芩提取物可以减缓0.1 nmol/L mCPP对受精后30 d龄斑马鱼的焦虑行为。同时斑马鱼的焦虑行为符合趋触性。11种黄芩活性成分与GABAAR结合能强于原配体地西泮的结合能(-7.2 kcal/mol),白杨素的结合力最强(-8.8 kcal/mol),主要成分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的结合力也较强,分别为-8.3、-7.7、-8.3、-7.3 kcal/mol。预测黄芩苷等黄酮类成分是黄芩治疗焦虑主要物质基础。结论:黄芩具有抗斑马鱼焦虑的确切疗效,其活性机制可能与黄芩黄酮类成分激活GABAAR有关。
张文韬潘豪杰胡应宝闫攀徐秀泉徐秀泉汤建闻崇炜
关键词:黄芩斑马鱼焦虑分子对接
三焦针法对原发性失眠大鼠Glu、GABA表达平衡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三焦针法对原发性失眠大鼠下丘脑组织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表达的影响,探讨三焦针法治疗PI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西泮组和三焦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PCPA腹腔注射方式”建立PI大鼠模型。地西泮组予地西泮灌胃(0.9 mg/kg),三焦组针刺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双侧)及足三里(双侧),诸穴行捻转补法30 s,1次/d,均治疗14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测定大鼠体质量;Elisa法检测下丘脑组织Glu、GAB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PI模型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下丘脑组织中Glu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GAB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西泮组、三焦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P<0.05),下丘脑组织中Glu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GAB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地西泮组与三焦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焦针法可改善PI大鼠失眠症状,这可能与调节下丘脑组织中Glu、GABA表达水平有关。
朱洲闭海棠杨孝芳潘莉唐徐韵赵一点宋光仙史开琼尚雪梅
关键词:原发性失眠三焦针法GLUGABA
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介导电流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2024年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检测不同浓度Pb^(2+)(1,5,10,50和10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GABA(1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并检测Pb^(2+)5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不同浓度GABA(1,10,50,100,500和10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②取15~19 d日龄雄性SD大鼠大脑制作厚度为350μm的脑片样本,记录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注入电流诱导的动作电位(AP),检测Pb^(2+)10μmol·L^(-1)(灌流速度2 mL·min^(-1))处理前和处理5 min后sIPSC和mIPSC振幅和频率及AP频率。结果①在10,50和100μmol·L^(-1)浓度时,随浓度升高,Pb^(2+)抑制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作用增强,IC_(50)值为(68±20)μmol·L^(-1)。②Pb^(2+)50μmol·L^(-1)抑制GABA最大激活电流(P<0.01),升高GABA的EC50值,由无Pb^(2+)组的(20±6)μmol·L^(-1)增加到(87±39)μmol·L^(-1),表明Pb^(2+)可能以非竞争性机制抑制I_(GABA)。③脑片实验中,与处理前比较,Pb^(2+)10μmol·L^(-1)处理5 min后可逆地抑制神经元sIPSC的频率(P<0.01)而未影响其振幅,而m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未受到影响。此外,Pb^(2+)10μmol·L^(-1)抑制AP的频率(P<0.01),降低神经元的整体兴奋性。结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2+)可能通过抑制皮质神经元的AP抑制sIPSC的频率;提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抑制以及对脑片神经元sIPSC频率的抑制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反映了Pb^(2+)中毒机制的复杂性。
高文良张红袁谊郭蕊刘兴阳邓显华孙灏
关键词:神经元
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IGF-1、GABA、Hcy水平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应用普拉克索治疗对其认知功能及IGF-1、GABA、Hcy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在64例样本中进行,收录地点:本院,确保所有患者均为帕金森病患者,分组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以相等比例分为A组(32例)(美多芭)、B组(32例)(对照组+普拉克索),收录时间: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3个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所有指标数据。结果A、B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B组更优;B组、A组(治疗前、后)NMSS、UPDRS评分、血清Hcy水平比较,均降低,且B组更低;B组、A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血清IGF-1、GABA水平比较,均升高,且B组更高(P<0.05)。A、B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应用普拉克索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认知功能,缓解临床症状,调节神经系统和情绪,安全性高。
张艳丽王亚兵常留军
关键词:帕金森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Γ-氨基丁酸

相关作者

高洪波
作品数:197被引量:1,041H指数:19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研究主题:Γ-氨基丁酸 低氧胁迫 番茄 GABA 活性氧代谢
李云庆
作品数:464被引量:1,069H指数:14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
研究主题:脊髓背角 人体解剖学 神经元 脊髓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陈忠
作品数:252被引量:1,528H指数:21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热应激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 GABA 表层沉积物
黄亚辉
作品数:180被引量:884H指数:18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研究主题:茶树 茶叶 Γ-氨基丁酸 生化成分 乌龙茶
朱剑琴
作品数:46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小鼠 GABA Γ-氨基丁酸 胃溃疡 GABA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