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15)

作品数:17 被引量:121H指数:8
相关作者:张海洋刘红艳赵应忠魏利斌苗红梅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芝麻
  • 2篇芝麻种子
  • 2篇种子
  • 2篇花蕾
  • 2篇基因
  • 2篇不育
  • 1篇叠氮
  • 1篇叠氮化钠
  • 1篇性状
  • 1篇雄性不育
  • 1篇雄性不育系
  • 1篇选育
  • 1篇芽诱导
  • 1篇野生
  • 1篇英文文献
  • 1篇游离氨基酸
  • 1篇诱变
  • 1篇诱变剂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机构

  • 9篇河南省农业科...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6篇张海洋
  • 4篇赵应忠
  • 4篇苗红梅
  • 4篇魏利斌
  • 4篇刘红艳
  • 3篇李春
  • 3篇梅鸿献
  • 3篇刘艳阳
  • 3篇郑永战
  • 2篇马琴
  • 2篇杨敏敏
  • 2篇黎冬华
  • 2篇武轲
  • 2篇王林海
  • 2篇张秀荣
  • 2篇张艳欣
  • 1篇丁霞
  • 1篇吕海霞
  • 1篇吴坤
  • 1篇周新安

传媒

  • 5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植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被引量:14
2014年
植物激素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测定了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叶片和花蕾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茉莉酸(JA)以及水杨酸(SA)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同时比较了不育和可育株间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花药发育时期,不育株和可育株中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且含量差异明显;IAA含量的降低及ABA含量的提高可能与芝麻雄性不育的发生密切相关;2)不育株叶片中的IAA含量显著下降,JA和ABA显著上升;3)IAA/ABA、IAA/SA和IAA/JA在不育株和可育株间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差异很大,表明4种内源激素之间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可能会影响到花蕾的正常生长发育;4)不育系花蕾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盈余,可能是导致雄性败育的原因之一。
刘红艳吴坤杨敏敏周新安赵应忠
关键词:芝麻花蕾内源激素
野生和栽培芝麻种子品质性状及近红外光谱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野生芝麻种质资源,分析了野生种和栽培种芝麻种子品质性状及其近红外光谱图的异同.结果表明:野生种和栽培种芝麻品质性状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可以明显分为2个类群.方差分析表明,供试材料中野生种芝麻的蛋白质含量、含油量和油酸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栽培种芝麻,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芝麻酚林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栽培种芝麻,但芝麻棕榈酸和芝麻素含量与栽培种差异不显著.近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野生种和栽培种芝麻的近红外光谱图十分相似,但在波长960~1 040 nm、1 140~1 250 nm和1 440~1 500 nm各自存在特征峰.野生种和栽培种种子化学组成差异较大,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鉴别栽培种和野生种芝麻.
刘艳阳汪红芦海灵梅鸿献郑永战
关键词:品质性状近红外光谱
中国芝麻育成品种的系谱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为给芝麻亲本选配和育种提供有益借鉴,对1960-2013年间我国芝麻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亲本组成及亲本选配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中国公开报道(或记载)育成品种共145个,其中常规种136个,杂交种9个。自199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种后,育成的杂交种品种数量呈加快发展趋势,表明芝麻杂种优势利用开始得到重视。这些品种中,白芝麻品种121个(占83.4%),黑芝麻品种17个(占11.7%),黄褐芝麻品种7个(占4.8%)。育成品种的类型已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分析134个品种的亲本组成发现,它们来源于98个亲本,可追溯到45个中国地方种和9个国外引进品种,说明我国芝麻育种以利用地方品种资源为主,国外资源利用力度相对较小;我国最主要的芝麻骨干亲本包括豫芝4号、鄂芝1号(老)和宜阳白,分别选育出衍生品种29个、18个和10个。系谱分析发现,选择地理来源差异大、植物学性状差异大的亲本进行组配,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更容易选育出优良品种。
刘红艳周芳赵应忠
关键词:芝麻育成品种系谱分析亲本来源骨干亲本
芝麻种子老化处理生理特性变化及种子活力适宜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以4种经过人工老化处理不同类型(单秆型白芝麻、分枝型白芝麻、单秆型黑麻和分枝型黑芝麻)芝麻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标准发芽试验、电导率测定、MDA含量测定、POD活性测定和TTC还原量等方法进行种子活力测定,研究老化处理对芝麻种子生理生化的影响,并与模拟田间出苗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不同类型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芝麻种子老化过程中,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TTC还原量和POD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电导率变化趋势材料间不一致;不同种质的抗老化能力存在差异。单秆型白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为发芽率和电导率测定;分枝型白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是发芽率、电导率测定、MDA含量测定、POD活性测定和TTC还原量测定;单秆型黑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是发芽率和POD活性测定;分枝型黑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是发芽率和TTC还原量测定。芝麻在42~43℃、100%RH条件下,人工老化处理的最佳时间为72 h。
梅鸿献刘艳阳武轲杜振伟郑永战
关键词:芝麻种子活力生理特性
芝麻花粉附着、萌发与花粉管伸长过程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以中芝1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研究芝麻花粉在柱头上附着、萌发、伸长及在花柱内生长全过程。于授粉后不同时间段连续取样固定,并进行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芝麻柱头上,授粉后5min基本无花粉萌发,10min有极少量花粉萌发,30min大量花粉开始萌发,并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具明显的绿色荧光,进入羽毛状柱头后继续生长于花柱基部至子房顶部的引导组织内。授粉后2h,生长最快的花粉管已经到达花柱基部,花粉管的平均生长速度约为3.0mm/h。授粉后4h,大量花粉管进入子房。即使在授粉后24h,仍有部分花粉在萌发和生长中。
刘红艳赵应忠
关键词:芝麻授粉花粉管生长
芝麻SNP和InDel标记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为了利用关联分析发掘芝麻种质资源中所携带的优异等位基因,并了解其对目标性状的贡献值。本研究利用随机分布于芝麻基因组中的206对多态性分子标记(167对SNP标记和39对In Del标记),对101份来自国内外的芝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分析。206对标记共检测到413个等位基因;标记位点的基因多样性范围在0.01~0.53,平均为0.3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1~0.46,平均为0.28。供试芝麻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8~0.88,平均为0.43。聚类结果显示101份芝麻材料被划分为两大亚群:中国绝大部分(93.42%)芝麻材料被划分为第一大亚群,国外绝大部分(80.0%)芝麻材料被划分为第二大亚群。中国北方区(NR)与美洲区(AMR)的材料遗传距离最远(0.36);中国北方区(NR)与中部区(CR)的遗传距离最近(0.04)。群体结构分析显示供试芝麻群体由2个亚群组成,该结果与聚类分析以及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另外,绝大多数芝麻材料(>84%)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亲缘关系值<0.2)。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不同位点组合间存在一定程度的LD。利用SNP和InDel标记成功分析了101份芝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程度,本研究结果为后期芝麻杂交组合的配置以及利用关联分析准确挖掘芝麻有利基因提供了依据。
魏利斌苗红梅李春段迎辉徐芳芳张海洋
关键词:芝麻SNPINDEL
芝麻籽粒脂肪含量核磁共振无损快速测定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16年
以冷榨芝麻油为标样,制作出核磁共振检测芝麻脂肪含量的标准曲线,建立了核磁共振无损快速测定芝麻籽粒脂肪含量的方法(简称核磁共振法,NMR)。分别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核磁共振仪检测方法,测定了50份国内外芝麻种质资源籽粒的脂肪含量,对这2种方法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NMR法与索氏提取法测定的结果同样稳定,籽粒脂肪含量范围在29.48%-58.71%,而且2组测定结果极显著相关(系数为r=0.9918),测定值的绝对偏差仅为0.10-2.05百分点。与索氏抽提法相比,核磁共振法可保证籽粒不破损,而且操作简便、快速,所测数据准确、可靠,不受种子含水量、种皮色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方法在今后芝麻籽粒脂肪含量快速测定和品质性状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魏利斌苗红梅李春张海洋
关键词:芝麻脂肪含量索氏提取法核磁共振法
浸种温度与化学诱变剂对芝麻种子发芽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探讨浸种温度及化学诱变剂对芝麻种子发芽的影响,在不同浸种温度下,研究了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不同(质量)浓度处理不同时间对芝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4℃浸种后,EMS处理时间超过4h或者EMS质量浓度大于10g/L时,3个芝麻品种均不能正常发芽,而25℃浸种后,10g/L EMS处理6h或15g/L EMS处理4h,3个品种仍能正常发芽。4℃和25℃浸种后,不同浓度NaN3处理下,3个品种均能正常发芽,但当6mmol/L NaN3处理12h时,4℃下浸种,3个品种的发芽率均低于50.0%,而25℃下浸种,3个品种的发芽率最低为69.3%。相同(质量)浓度、相同处理时间下,4℃浸种能更好地发挥EMS和NaN3的诱变作用。不同芝麻品种对EMS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对NaN3的敏感性差异较小。从诱变育种创造有益变异角度,建议4℃浸种24h后,以5g/L EMS诱变处理8h或4mmol/L NaN3诱变处理12h。
刘艳阳梅鸿献武轲郑永战张海洋
关键词:芝麻浸种温度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叠氮化钠发芽指标
芝麻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被引量:9
2012年
以芝麻栽培种(Sesamum indicum,2n=26)、野生种(S.radiatum,2n=64;S.schinzianum,2n=64)及其远源杂交后代(S.schinzianum×S.indicum)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外植体类型、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芝麻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建立了芝麻愈伤组织诱导及高频植株再生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6-BA/NAA激素组合有利于绿色紧密型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分化;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为MS+0.1 mg.L–1NAA+2.0 mg.L–16-BA+30 g.L–1蔗糖。在该培养条件下,野生种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97.50%,分化率为94.02%;栽培种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40.60%,分化率为8.16%;远缘杂交后代幼胚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46.67%,分化率为89.29%。该研究结果为芝麻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及新种质创制奠定了基础。
苗红梅琚铭魏利斌马琴张海洋
关键词:愈伤组织基因型芝麻
芝麻新品种宛芝16的选育及高产机理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宛芝16是南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宛9013为母本、宜阳白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2015年4月通过河南省芝麻新品种鉴定。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高油、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对该品种进行高产分析,株型塔形紧凑,株蒴数多、千粒重高,抗病耐渍抗倒,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干物质积累多,中后期干物质向蒴和粒部转移快,是主要的高产机理。
谢富欣杨辉刘焱王飞雪张文菁李成焕
关键词:芝麻选育高产机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