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58)

作品数:17 被引量:84H指数:5
相关作者:王立东范宗民郭涛常志伟何欣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食管
  • 10篇肿瘤
  • 6篇食管癌
  • 6篇食管肿瘤
  • 6篇贲门癌
  • 4篇蛋白
  • 4篇癌组织
  • 3篇食管癌高发区
  • 3篇细胞
  • 3篇抗原
  • 3篇癌前
  • 3篇癌前病变
  • 3篇病变
  • 2篇蛋白质
  • 2篇增殖
  • 2篇增殖细胞
  • 2篇食管癌组织
  • 2篇食管贲门
  • 2篇自身抗体
  • 2篇抗体

机构

  • 10篇郑州大学第一...
  • 7篇郑州大学
  • 7篇郑州大学第二...
  • 4篇新乡医学院
  • 3篇河南省食管癌...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平顶山市第一...
  • 1篇美国德州大学

作者

  • 17篇王立东
  • 14篇范宗民
  • 8篇郭涛
  • 7篇任景丽
  • 7篇常志伟
  • 7篇王苒
  • 7篇何欣
  • 6篇江亚南
  • 6篇孙哲
  • 6篇吕晓东
  • 5篇王俊宽
  • 4篇周建炜
  • 4篇宋昕
  • 4篇高珊珊
  • 4篇齐义军
  • 4篇刘小莉
  • 4篇陈志国
  • 3篇李江曼
  • 3篇郭志刚
  • 3篇杜芳

传媒

  • 7篇中华肿瘤防治...
  • 3篇肿瘤基础与临...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青年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河南高发区青年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加深对食管癌变机理的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STAT3在36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至鳞状细胞癌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86%(12/14)、88%(28/32)、55%(11/20)和75%(27/36),其中基底细胞过度增生与间变(P=0.008)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TAT3蛋白在高分化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最高89%(16/18),中、低分化鳞癌组织阳性率逐渐下降,分别为60%(6/10)和63%(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AT3蛋白在癌变早期阶段表达变化显著,并随癌变程度加重和癌组织分化程度下降而呈现阳性表达率下降的趋势,提示STAT3是食管癌变早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可能是食管癌变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刘小莉王立东王苒吕晓东任景丽李吉林范宗民李江曼王俊宽孙哲江亚南周建炜郭涛吴会芳李琮宇高姗姗何欣郭花芹
关键词:青年食管癌癌前病变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CD_4和CD_8及δγT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河南高发区贲门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CD4、CD8和δγT的表达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ABC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20例贲门癌组织和20例正常贲门对照组淋巴细胞CD4、CD8和δγT的表达状况。结果:贲门癌组织比正常组织CD8(68·05±29·85vs51·85±18·20,P=0·045)和δγT免疫阳性细胞数(7·50±4·24vs4·90±2·65,P=0·025)升高;贲门癌组织CD4免疫阳性细胞数比正常组织降低(68·35±28·73vs89·75±35·34,P=0·042);但是,正常组织CD4+/CD8+细胞比值明显高于贲门癌组织(1·88±0·76vs1·01±0·06,P=0·000)。结论:贲门癌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贲门癌变有关。
江亚南范宗民任景丽李吉林杜芳孙哲郭涛常志伟齐义军吕晓东王智卿刘小莉王俊宽周建炜王立东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
食管癌组织与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组织及同一患者对应的术前外周血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加深食管癌变分子机制的了解并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预警提供候选指标。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分别检测来自食管癌高发区的30例食管癌患者血浆、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食管癌组织RASSF1A甲基化阳性率为40%(12/30),而这12例癌组织甲基化阳性的患者其外周血甲基化阳性共7例,癌组织和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阳性一致率为58%(7/12),18例癌组织甲基化阴性的患者其外周血也均为阴性,阴性一致率为100%(18/18)。癌旁正常食管组织甲基化率为13%(4/30),明显低于癌组织(40%,12/30),P<0.05。7例外周血甲基化阳性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5例(55%,5/9),阴性2例(10%,2/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鳞癌的RASSF1A甲基化阳性率(83%,5/6)明显高于中分化鳞癌(24%,5/21),P<0.05。结论:外周血RASSF1A甲基化可以反映同一个体食管鳞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状态,可能是高危人群筛查重要候选分子标志之一。
秦豫培王立东常志伟郭涛李吉林宋昕
关键词:食管肿瘤RASSF1A甲基化外周血甲基化特异性PCR
肝肠钙粘连蛋白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6年
钙粘连蛋白(cadherin)是Ca^2+依赖的介导同源细胞间相互粘附的多基因家族。目前已经发现100多个钙粘连蛋白家族成员,根据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经典钙粘连蛋白(classic cadherin)、桥粒钙粘连蛋白(desmosomal cadherin)、原钙粘连蛋白(protocadherin)以及其他类型钙粘连蛋白。大部分钙粘连蛋白家族成员有着相似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它们不仅在细胞粘附,细胞识别以及调控组织器官形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参与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甚至神经传导等。如果钙粘连蛋白的活动异常,细胞之间的粘附功能会出现紊乱,导致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研究表明,有些钙粘连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王苒刘小莉Gessner R王立东
关键词:LI-CADHERIN钙粘连蛋白肿瘤侵袭和转移
叶酸干预对食管贲门癌前病变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叶酸对食管/贲门各级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对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EC)高发区普查发现的384例食管/贲门正常及各级癌前病变居民进行为期1年的叶酸和安慰剂双盲对照研究,最终58位参与者(叶酸组30位,对照组28位)符合分析条件。结果:膳食补充药剂后叶酸组食管各级癌前病变好转率为50%(15/30),低于对照组的64%(18/28);无变化率为40%(12/30),高于对照组的21%(6/28);而恶化率为10%(3/30),低于对照组的14%(4/28),χ2=2.349,P>0.05。叶酸组贲门各级癌前病变好转率为20%(6/30),低于对照组的17%(5/28),无变化率为23%(7/30),低于对照组的50%(14/28);而恶化率为17%(5/30),低于对照组的21%(6/28),χ2=4.376,P>0.05。结论:未观察到叶酸干预对食管/贲门各级癌前病变有明显影响,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
常志伟王立东任景丽宋昕郭涛冯常炜张延瑞李吉林范宗民何欣王苒陈志国郭志刚
关键词:癌前状态
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癌组织中mdm2与Bcl-2和bax及p53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探讨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mdm2、Bcl-2、bax和p53蛋白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15例双源癌患者(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mdm2、Bcl-2、bax和p53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5例食管和贲门双源癌患者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mdm2、Bcl-2、bax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食管癌组织中免疫阳性率分别为67%(10/15)、87%(13/15)、73%(11/15)和73%(11/15);贲门癌组织中分别为67%(10/15)、80%(12/15)、80%(12/15)和67%(10/15),且免疫反应类型主要为弥漫型。mdm2、Bcl-2、bax和p53蛋白在食管和贲门双源癌肿瘤组织中一致性改变率分别为100%(15/15)、80%(12/15)、67%(10/15)和80%(12/15)。结论:食管和贲门双源癌存在较高的mdm2、Bcl-2、bax和p53蛋白表达一致性改变,提示食管贲门双源癌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吕晓东王进王立东周建炜李吉林王俊宽孙哲刘小莉王苒江亚南范宗民高珊珊何欣
关键词:肿瘤多原发性食管肿瘤P53
食管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多个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探讨食管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多个肿瘤相关自身抗体的变化特征及其在食管和贲门癌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反应法和肿瘤相关抗原微阵列(包含8个重组的癌抗原蛋白:C-myc、p53、cyclinB1、p16、p62、Koc、IMP1和Survivin)检测376例食管和贲门各级病变患者(正常、癌前病变和癌)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在所检测的八种抗原中,p53、C-myc、cyclinB1、IMP1和p62从正常食管到癌前病变及癌患者血清中和p53、C-myc、p16、p62在正常贲门到癌前病变及癌患者血清中阳性百分率均具有线性升高趋势。单一抗体对食管和贲门癌检出率较低,p53在癌血清中的表达阳性率在所有抗原中最高,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中分别为23%(13/57)和21%(9/43)。但是,当应用8个抗原分析时,至少有1个反应为阳性时,其检出阳性率明显增高,食管和贲门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提高到63%(36/57)和61%(26/43),上述检测指标在正常食管和贲门与相应各级癌前病变和癌患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多个肿瘤相关抗原比应用单个肿瘤相关抗原分析食管和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变化能够提高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检出率。食管和贲门癌多个相关抗原微阵列的进一步优化有可能成为临床上食管和贲门癌和高危人群检测和早期诊断的非侵袭性方法。
杜芳王立东齐义军孙哲江亚南郭涛吕晓东李苹娟常志伟范宗民高珊珊何欣李吉林常扶保张建营
关键词:抗原肿瘤自身抗体食管肿瘤血清
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组织SCCA1蛋白的表达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组织中SCCA1蛋白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组织中SCCA1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在30例食管癌组织SCCA1蛋白表达阳性17例(17/30,57%);淋巴结转移阳性组SCCA1免疫组化阳性组(13/22,59%)高于阴性组(4/8,50%),但无相关性(P>0.05);与细胞分化关系:高分化组SCCA1阳性表达(6/9,66%)高于中、低分化组(11/17,65%;0/4,0%),差异明显(P<0.05);与TNM分期关系:SCCA1阳性表达与Ⅰ期(2/3,66%)、Ⅱa期(2/3,66%)、Ⅱb期(3/6,50%)、Ⅲ期(6/12,50%)、Ⅳ期(4/6,66%)均无相关性(P>0.05)。在30例癌旁配对正常组织中未发现SCCA1蛋白表达,与癌组织中SCCA1蛋白表达差异明显(P<0.05)。结论SCCA1蛋白阳性表达与食管癌的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SCCA1蛋白阳性表达可作为食管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标志之一。
郭涛孙哲常志伟杜芳吕晓东李琮宇江亚南任景丽周建炜王俊宽刘晓莉王苒李吉林范宗民高珊珊何欣郭花芹王立东
关键词:食管癌免疫组化
食管的迷走神经分布特征及其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观测全程食管的神经来源与分布特点,为临床行迷走神经保留式食管切除微创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食管各部的神经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分支的横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食管颈、胸、腹3部的神经分别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各部分支形式和密度不同;②左、右迷走神经主干沿食管两侧缘下行,与食管壁外膜以疏松结缔组织相连;③迷走神经在胸部的主要食管支和交通支与支气管和膈肌食管裂孔之间具有一定距离;④在胸部,迷走神经分出集中分支前、后的横径,左侧分别为(3.01±0.14)mm和(1.80±0.23)mm;右侧分别为(3.04±0.16)mm和(1.52±0.21)mm。结论:①食管的迷走神经来源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主干和颈、胸交感干的分支;②临床上在术中可切断迷走神经的前或后交通支,保留其完整的左、右主干,对改善食管癌切除和食管-胃吻合术后胃肠功能以及预防复发性食管癌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爱群王立东刘镇党瑞山常志伟姬瑞娟黄会龙龚杰刘保池张传森
关键词:迷走神经交感干食管癌微创术
贲门癌组织乙酰肝素酶和YY1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14年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PA)和YY1蛋白(YY1)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HPA和YY1蛋白在45例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所有贲门癌组织均来自林州市中心医院,并对患者随访5a以上。结果 45例贲门癌组织HPA阳性表达率为56%(25/45),YY1阳性表达率为22%(10/45);HPA表达阳性和阴性组食管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及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44(35,52)mon和60(56,64)mon,HPA表达阳性患者生存期显著小于阴性表达者(P<0.05);YY1蛋白表达阳性和阴性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及95%的可信区间为54(43,66)mon和50(44,57)mon,YY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期大于阴性表达者,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模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影响最大。结论 HPA和YY1阳性表达对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贲门癌独立的预后指标,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独立的预后指标。
周丽王立东范宗民尹艳春李江曼宋昕孔国强常扶保郭海云常智慧陈志国郭志刚任景丽
关键词:贲门癌乙酰肝素酶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