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4000624)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王旭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涎腺
  • 5篇腺瘤
  • 5篇基因
  • 4篇细胞
  • 3篇多形
  • 3篇多形性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多形性腺瘤
  • 2篇野生型
  • 2篇野生型P53
  • 2篇杀伤
  • 2篇杀伤作用
  • 2篇细胞端粒
  • 2篇细胞端粒酶
  • 2篇涎腺多形性腺...
  • 2篇涎腺腺样囊性...
  • 2篇腺样
  • 2篇腺样囊性癌
  • 2篇流式细胞

机构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董福生
  • 7篇王洁
  • 5篇侯亚丽
  • 5篇董玉英
  • 4篇王旭
  • 3篇郑书深
  • 2篇张波
  • 2篇侯琳
  • 1篇闫炳智
  • 1篇阎炳智

传媒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流式细胞学DNA分析在良、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学 DNA分析 (FCM)对良、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5 0例良性涎腺多形性腺瘤、18例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和 10例正常涎腺石蜡包埋组织的 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 ,分析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正常涎腺组织 DNA皆为二倍体 ;良性涎腺多形性腺瘤 DNA二倍体率为 84 % (42例 ) ,异倍体率 16 % (8例 ) ;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分别为 6 1% (11例 )、39% (7例 ) ,与良性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FCM诊断良、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具有一定价值 ,其应用应与形态学检查相结合。
郑书深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
关键词:涎腺多形性腺瘤恶性流式细胞学FCMDNA分析异倍体
p53基因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端粒酶及增殖活性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研究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携带野生型p53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转染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RT-PCR检测p53基因表达;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荧光素酶分析法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启动子的转录;流式细胞术、软琼脂集落实验及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细胞生物特性的变化。结果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导入使p53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中表达增强,其端粒酶活性降低、hTERT启动子转录抑制;转染细胞出现G1期阻滞,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减少,裸鼠成瘤能力降低。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可以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恶性表型。
阎炳智王洁张波董福生侯琳王旭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端粒末端转移酶细胞转染增殖活性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倍体分布及与基因治疗的关系
2005年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DNA含量及倍体分布与HSV-tk基因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0例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DNA含量和倍体分布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分别转染培养中良性及交界性多形性腺瘤细胞;RT-PCR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四唑蓝比色(MTT)法测定HSV-tk系统对二倍体及异倍体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10例正常涎腺组织皆为二倍体;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异倍体率20.0%;30岁以下年龄,病程在2年以内及瘤体直径>5cm者异倍体率明显增高(P<0.05)。二倍体肿瘤细胞转染HSV-tk/GCV基因后3、5天,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8.3%和37.7%。异倍体肿瘤细胞转染HSV-tk/GCV基因后3、5天,细胞存活率分别为27.6%和27.2%,二者细胞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涎腺多形性腺瘤异倍体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瘤体直径有密切关系;2)HSV-tk/GCV在治疗后的3、5天对异倍体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明显高于二倍体肿瘤。
郑书深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腺瘤涎腺DNA倍体
野生型p53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突变基因的修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基因突变方式及野生型 p53对突变基因的修复。方法留取4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新鲜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野生型 p53基因转染培养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后的基因表达。提取转染后各例细胞 DNA 及对应的肿瘤组织 DNA,分别进行 PCR 反应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核酸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屁示,3例出现异常电泳带。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第6外显子的第203号密码子点突变;第8外显子的第272至290号密码子之间出现碱基缺失和碱基插入。野生型 p53转染后的细胞 DNA 序列分析显示,p53第6和第8外显子的5个突变位点均恢复正常。结论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过程中具有较高频率的 p53基因突变,突变方式多样,涉及多个密码子;外源性野生型 p53可有效地修复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中突变的 p53基因位点。
王旭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
关键词:涎腺腺瘤多形性基因P53
P53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为了探讨P53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瞬时转染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RT PCR检测转染细胞P53基因mRNA的表达,TRAP PCR 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并将P53基因与含有hTERT启动子核心调控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2630共转染SACC83细胞,测定转染细胞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结果1.瞬时转染含人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pΔE1P53于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后,其P53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2.基因转染后,SACC83细胞内源性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3.P53基因与含有hTERT启动子核心调控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2630共转染SACC83细胞后,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下降。结论外源性表达P53基因可以降低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可能通过抑制端粒酶hTERT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实现。
闫炳智王洁张波董福生侯琳王旭
关键词:细胞端粒酶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端粒酶HTERT腺样囊性癌细胞脂质体法
HSV-tk与p53基因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_tk)基因、野生型p53基因(wt_p53)联合杀伤人涎腺 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效果。方法 采用腺病毒介导的HSV_tk基因、wt_p53基因联合转染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逆 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_PCR)检测转染后的基因表达;四唑盐比色(MTT)法测定tk与p53基因治疗后对肿瘤细 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并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基因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单独转染wt_p53 及HSV_tk GCV基因5d后,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38%;两者联合转染5d后,细胞的存活率 降至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SV_tk、wt_p53基因联合应用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杀伤作用强于 此两基因单独应用的杀伤作用。
王旭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
关键词:腺瘤涎腺野生型P53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HSV-tK与IL-2基因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和白细胞介素-2基因(IL-2)联合杀伤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效果。方法:采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和IL-2基因联合转染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基因表达;采用四唑盐比色(MTT)法测定tK与IL-2基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采用光镜观察基因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单独转染HSV-tK/GCV及IL-2基因5天后,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37.7%和66.0%;联合转染5天后,细胞的存活率降至21.5%,与前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SV-tK和IL-2基因联合使用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杀伤作用高于上述基因单独使用的杀伤作用。
郑书深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
关键词:腺瘤涎腺IL-2HSV-TK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