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6KJ333B)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夏海龙陈晓文陈歆宋万灯鲁海燕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突变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淋巴瘤
  • 1篇弥漫
  • 1篇弥漫性大B细...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突变
  • 1篇恶性
  • 1篇恶性淋巴瘤
  • 1篇PRDM1
  • 1篇SNP
  • 1篇B细胞

机构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陈晓文
  • 2篇夏海龙
  • 1篇宋万灯
  • 1篇程歆
  • 1篇宋琴
  • 1篇王庆义
  • 1篇鲁海燕
  • 1篇陈歆

传媒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恶性淋巴瘤PRDM1基因突变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中肿瘤抑制基因PRDM1的突变类型及其与恶性淋巴瘤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法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对166例淋巴瘤PRDM1基因的5'调控区及全部7个外显子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序。结果 PRDM1第2、4、6、7外显子及5'调控区碱基发生变异,其中第2、4、7外显子中的碱基变异为SNP,第6外显子为新的突变位点,第2、4、6外显子碱基变异为错意突变;PRDM1基因突变/SNP在本组病例中发生率为23.5%,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HL)中,PRDM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6.3%、10.3%;在B细胞淋巴瘤中,PRDM1基因变异率为38.8%,在22例T细胞淋巴瘤中未检测到PRDM1基因突变。结论 PRDM1基因突变可能是淋巴瘤尤其是B细胞淋巴瘤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PRDM1基因突变与B细胞淋巴瘤表型有关。
夏海龙陈晓文程歆王庆义鲁海燕宋琴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基因突变SNP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DM1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检测PRDM1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发生的特点,探讨其在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法分析69例DLBCL淋巴瘤患者PRDM1基因5′非编码区基因突变的特点。结果在69例DLBCL病例中,9例病例检出PRDM1基因5′非编码区发生突变,突变概率为13%(9/69);9例有PRDM15′非编码区突变的病例与没有PRDM15′非编码区突变的病例相比较,前者临床治疗疗效差,表现为进行性进展,预后较差;而后者临床治疗疗效较好,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存比较,有PRDM15′非编码区突变的病例组,临床生存期较短,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RDM15′非编码区突变参与了部分DLBCL发病,并与DLBCL不良临床过程有关。
夏海龙陈晓文陈歆宋万灯
关键词: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