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139)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谢彦周王成社刘录祥王娜许喜堂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3篇诱变
  • 3篇突变体
  • 2篇性状
  • 2篇普通小麦
  • 2篇籽粒
  • 2篇基因
  • 1篇叠氮
  • 1篇叠氮化钠
  • 1篇性状分析
  • 1篇选育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生理
  • 1篇套栽
  • 1篇通径
  • 1篇通径分析
  • 1篇突变体库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王成社
  • 8篇谢彦周
  • 5篇刘录祥
  • 5篇王娜
  • 3篇许喜堂
  • 3篇王超杰
  • 3篇许喜棠
  • 3篇李明飞
  • 2篇王怡
  • 2篇邹淑芳
  • 1篇杜丽芬
  • 1篇张小燕
  • 1篇杨佳秀
  • 1篇李倩倩
  • 1篇刘洋
  • 1篇肖杰

传媒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利用SSR标记和SNP芯片对小麦EMS突变体进行真实性鉴定被引量:6
2019年
为鉴定EMS突变的真实性,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和90 K SNP芯片对小麦品系H261及其EMS突变体进行检测。SSR检测结果表明,H261与LF2010和LF2099的差异SSR标记为0个,但与LF2100的差异SSR标记为10个,多态性比例为47.62%。SNP芯片分析结果表明,H261与LF2010和LF2099之间的差异位点分别为66和12个,分别占总数的0.080 9%和0.014 7%,2个突变体与H261的纯合差异SNP数目均为0;而H261与LF2100之间的差异位点为2 846个,占总数的3.487 9%,二者之间纯合差异SNP为784,占总数的0.960 8%。综上所述,LF2010和LF2099突变体与亲本H261的遗传背景高度一致,是H261经过EMS诱变的后代,而LF2100是天然异交或机械混杂产生的假突变体。本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发挥小麦突变体在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耿皆飞王娜蒋宏宝刘录祥许喜堂魏红升王成社谢彦周
关键词:普通小麦SSR标记突变体
小麦新品种陕农33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19年
陕农33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具有优质强筋、综合抗性突出、成熟黄亮等特点。2012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年通过河南省引种备案,2018年通过安徽省引种备案。该品种适宜在关中灌区、黄淮麦区及其相同生态地区种植。
谢彦周魏红升许喜棠张小燕刘录祥王成社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技术
小麦KUP/HAK/KT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系统进化和表达模式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为深入发掘小麦KUP/HAK/KT基因的功能,利用小麦最新基因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小麦KUP/HAK/KT基因家族进行基因组水平的鉴定,并对其系统进化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在小麦中鉴定到98个KUP/HAK/KT基因,根据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可将其分为ClusterⅠ、ClusterⅡ、ClusterⅢ和ClusterⅣ4个进化簇,不同进化簇具有特异的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小麦21条染色体上均含有KUP/HAK/KT基因,每条染色体上有2~9个KUP/HAK/KT基因。通过对小麦KUP/HAK/KT基因复制事件的分析发现小麦KUP/HAK/KT基因共产生92个基因复制。此外,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小麦KUP/HAK/KT基因在逆境胁迫下存在差异表达,多个胁迫响应相关的KUP/HAK/KT基因被鉴定到,为小麦KUP/HAK/KT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吴胜男杨媛李英壮王娜谢彦周简俊涛杨辉王成社
关键词:小麦系统进化
一个化学诱变的小麦斑点叶突变体的生理和遗传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通过EMS诱变普通小麦品系H26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斑点叶突变体LF2010。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在三叶期叶片基部第一片叶最先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生长从基部老叶片到上部新生叶片依次出现黄斑,最后叶片上斑点逐渐增多并扩散到全片叶、叶鞘、颖壳和麦芒。斑点部位不存在细胞死亡,斑点性状的表达受光照和温度诱导,突变体的色素含量、光合速率随着斑点的出现而显著下降。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数、单株产量、穗长、结实率和旗叶长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但是千粒重和旗叶宽却与野生型无差异。将突变体与正常绿色品系杂交,对其F1、F2和BC1代的遗传分析表明,LF2010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杜丽芬李明飞刘录祥王超杰刘洋许喜堂邹淑芳谢彦周王成社
关键词:光合色素光合特性农艺性状
基于SmartGrain软件的小麦NaN_3诱变群体籽粒性状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解小麦NaN3诱变后代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高通量表型分析软件SmartGrain对小麦新品种陕农33NaN3诱变群体(M3)籽粒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M3代籽粒性状变异系数表现为千粒重>密度因子>表面积>长宽比>粒宽>圆度>周长>粒长,诱变群体籽粒性状均值除长宽比外均较陕农33不同程度下降。千粒重与籽粒表面积、周长、粒长、粒宽、圆度、密度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经通径分析,7个籽粒性状对千粒重直接贡献表现为密度因子>粒宽>表面积>周长>长宽比>圆度>粒长,其中,密度因子、粒宽和表面积对千粒重有较大的正效应。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个主成分(籽粒大小和籽粒形状)累计贡献率达到94.10%,说明2个主成分已经覆盖诱变群体所有籽粒性状的主要变异信息。
王娜李明飞王超杰杨佳秀李倩倩许喜棠王怡王成社谢彦周
关键词:小麦籽粒性状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
小麦新品种陕农33的遗传构成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为解析小麦新品种陕农33的遗传构成,利用小麦55K芯片检测到的53063个SNP标记分析双亲陕农981和新麦18对陕农33的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陕农33与亲本陕农981和新麦18 SNP标记的一致性分别为52.72%和46.38%,陕农981对陕农33的贡献略大于新麦18;从染色体水平看,新麦18对陕农33的贡献率超过50%的染色体有2A、5A、7A、3B、4B、2D、3D、4D和6D,而陕农981在除此之外的12条染色体的遗传贡献率均大于50%;在遗传距离大于5 cM的染色体区段中,陕农33来源于陕农981和新麦18的染色体区段分别有18个和19个,其中,在6B染色体上来源于陕农981的染色体区段最多(4个),在7A染色体上来源于新麦18的区段最多(6个);陕农33有154个不同于双亲的特异位点,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其中,在1B、2B、2D、4A、4D和6A染色体上,共发现11个与农艺和品质性状有关的QTL,3个来源于新麦18,8个来源于陕农981。
吴胜男李英壮王娜刘录祥谢彦周王成社
关键词:SNP
叠氮化钠诱变普通小麦陕农33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初步评估被引量:16
2015年
为了用叠氮化钠(NaN3)构建一个小麦突变体库,分别用浓度为0、5、10、15、20 mmol·L-1的NaN3处理普通小麦陕农33的种子,检测了各处理发芽指标和田间M1群体的生理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0mmol·L-1的NaN3是诱变普通小麦较适宜的浓度。在以10mmol·L-1的NaN3诱变普通小麦得到的M2群体中发现了322份茎、叶、穗和其他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其中204份茎秆性状突变、65份叶片性状突变、24份穗部性状突变和115份其他性状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5.18%、1.65%、0.61%、2.92%。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估计该群体的突变密度为1/57.0kb。经M3代田间鉴定,共获得可遗传突变株系58个。本研究所构建的突变体库可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育种提供材料。
李明飞谢彦周刘录祥王超杰许喜堂邹淑芳黄树伟贺小弟王成社
关键词:普通小麦叠氮化钠
基于SmartGrain软件的小麦籽粒形态测量方法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提高小麦籽粒形态的分析效率,建立了一种基于SmartGrain软件分析小麦籽粒形态的新方法。结果表明,用SmartGrain软件法对30份小麦材料粒长和粒宽的测量相对误差均小于3%,其测定结果与用游标卡尺法测量结果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通过利用473份小麦亲本材料籽粒形态进行检验分析,证明该方法可以一次性测量籽粒的面积、周长、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圆度等6个参数,具有准确、快捷、廉价和高通量特点,可用于小麦籽粒形态的实际测量。
肖杰高趁光王娜王怡许喜棠王成社谢彦周
关键词:小麦籽粒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