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7062)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邵义祥管怀进刘春殷小敏蒋荧梅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泰州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角膜
  • 5篇小鼠
  • 4篇混浊
  • 4篇角膜病
  • 2篇突变
  • 2篇细菌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基因
  • 2篇角膜混浊
  • 2篇合酶
  • 1篇单纯疱疹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新生血管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眼角
  • 1篇眼角膜

机构

  • 9篇南通大学
  • 2篇泰州市中医院

作者

  • 8篇邵义祥
  • 6篇管怀进
  • 5篇刘春
  • 4篇殷小敏
  • 2篇蒋荧梅
  • 2篇缪进
  • 1篇袁志云
  • 1篇朱蓉嵘
  • 1篇陈军
  • 1篇朱顺星
  • 1篇杨菲菲
  • 1篇林琳
  • 1篇朱昌来
  • 1篇王春中
  • 1篇张天一
  • 1篇吴刘成
  • 1篇唐建忠

传媒

  • 3篇交通医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遗传
  • 1篇眼科研究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年份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SNP标记对角膜混浊小鼠突变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被引量:15
2010年
为深入研究前期工作中以ENU诱变技术建立的遗传性角膜混浊突变系小鼠(B6-Co)的遗传机制,利用SNP标记对其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将该品系中具有角膜混浊表型的小鼠(B6-CoP)与DBA/2小鼠(简称D2)配种得到F1代,再回交D2亲本品系得到F2代,提取F2代角膜混浊小鼠鼠尾DNA。在MGI数据库中选取小鼠13号染色体已定位区间附近5个在C57BL/6(简称B6)和D2两个品系之间有差异的SNP,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及连锁分析方法对B6-Co小鼠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B6-Co小鼠突变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上112 546 283~113 397 654bp之间,因该区间内有5个已知基因,其中Map3k1基因与小鼠眼睛形态生成和眼睑闭合密切相关,提示Map3k1是B6-Co小鼠突变的强力候选基因。
蒋荧梅刘春吴刘成邵义祥
关键词:SNP突变基因基因定位
C57BL/6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以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变技术建立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探讨其主要条件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ENU(150mg/kg)腹腔注射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0d后与其同品系雌性小鼠配种,F1代小鼠中发现角膜混浊小鼠,以具有角膜混浊表型小鼠与C57BL/6小鼠回交的方式繁育。对角膜混浊小鼠角膜感染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并使用不同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建立了稳定的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从自发性角膜混浊(B6-Co)小鼠眼部成功分离纯化了松鼠葡萄球菌,筛选出了对该菌敏感及耐药的抗生素。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有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四环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左氟沙星、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呋喃唑酮;对该菌耐药的抗生素有头孢西丁、青霉素、氨苄西林、新生霉素;属于中间态的抗生素为呋喃妥因。结论C57BL/6小鼠葡萄球菌性角膜感染模型为自发性动物模型,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以松鼠葡萄球菌为主。
刘春袁志云杨菲菲管怀进邵义祥
关键词:C57BL/6小鼠角膜混浊抗生素
B6-Co小鼠角膜病的细菌学因素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B6-Co小鼠角膜浑浊形成的细菌学因素。方法以正常B6和B6-Co小鼠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日龄组的小鼠眼部取角膜分泌物或角膜刮片,分别接种到血平板和营养肉汤上,恒温培养24h。挑取菌落或肉汤管内的悬浮液涂片,革兰氏氏染色,镜检,记录结果。将纯化培养获得的细菌进行鉴定。结果正常B6小鼠与角膜浑浊小鼠存在角膜细菌学差异。结论B6-Co小鼠角膜混浊与微生物感染有关。
邵义祥殷小敏王春中蒋荧梅管怀进
关键词:角膜病细菌学发病机制
遗传缺陷性小鼠角膜炎模型的超微病理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段遗传缺陷性小鼠角膜炎模型角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ENU诱变技术建立小鼠角膜炎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在不同时期角膜感染部位的超微结构改变,并辅以光镜观察。结果成功建立小鼠模型;在模型小鼠出生后的不同时段中,电镜下小鼠角膜基质内可见有细菌感染、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增生等炎症改变。结论透射电镜和光镜研究手段能有效地在组织和超微结构水平研究角膜感染时的动态变化,为研究该疾病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唐建忠朱昌来邵义祥管怀进林琳张天一
关键词:细菌性角膜炎透射电子显微镜小鼠
B6-Co角膜病小鼠HSV检测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ENU诱导遗传性角膜病小鼠角膜混浊的病毒学因素。方法:取不同发育阶段的B6-Co小鼠48只(模型组)和正常B6小鼠16只(对照组)的角膜,提取DNA,运用PCR技术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HSV检测。结果:模型组的角膜中仅2只(4.17%)检测到HSV-DNA。对照组的角膜中均未检测出HSV-DNA,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V与B6-Co小鼠角膜混浊不存在因果关系。
刘春殷小敏陈军管怀进邵义祥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病
PCR法检测B6-Co小鼠混浊角膜的病原菌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检测遗传性角膜病小鼠混浊角膜的病原菌及其种类。方法:取不同发育阶段的B6-Co小鼠36例(模型组)和正常B6小鼠10例(对照组)的角膜,分别提取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果:36例模型组的角膜,细菌PCR检测阳性21例,阳性率为58.33%。真菌PCR检测标本36例,7例阳性,阳性率为19.44%。结论:病原菌感染是引起B6-Co小鼠角膜病变的重要原因。
缪进殷小敏管怀进邵义祥
关键词:病原菌角膜病
角膜混浊小鼠突变候选基因Map3k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目的对具有角膜混浊表型的B6-Co突变系小鼠突变候选基因Map3k1进行克隆及测序分析,寻找该突变系小鼠Map3k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以小鼠Map3k1基因的mRNA、全长及上游5kb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基因组DNA和...
吴刘成刘春蒋荧梅王生存邵义祥
关键词:PCR扩增克隆测序
文献传递
B6-Co小鼠眼角膜组织观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2010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遗传性角膜病小鼠(C57BL/6-cornea opacity,B6-Co)眼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6-Co小鼠角膜混浊发病机制。[方法]观察比较B6-Co小鼠与正常B6小鼠在不同发育阶段(1、13、30、90d)的临床表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VEGF在角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B6-Co小鼠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明显的角膜混浊并有大量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免疫组化显示VEGF在不同发育阶段B6小鼠的角膜很少表达,而在B6-Co小鼠出生初期表达较少,13日龄后表达明显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 mRNA表达上调,3月龄时与1月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在B6-Co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重发作用,可能是导致角膜混浊的主要因素之一。
朱顺星刘春缪进朱蓉嵘邵义祥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B6-Co小鼠角膜混浊的细菌学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乙烷基亚硝基脲(ENU)诱变技术获得的B6-Co小鼠角膜病变的病因。方法:以年龄1~10日的B6-Co小鼠116只为实验组,年龄1日~2个月的88只正常B6小鼠为对照组,取结膜囊和/或角膜病灶刮取物行血平板和营养肉汤增菌培养,并作细菌菌种鉴定。结果:B6小鼠在睁眼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阴性,睁眼后标本68例,阳性59例(86.76%)。共培养出阳性菌株7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5.71%,革兰阳性杆菌13.00%。缓慢葡萄球菌和里拉微球菌的检出率最高均为36.36%,其次为F-1棒杆菌,说明正常小鼠(睁眼后)结膜囊细菌是外界感染所致;B6-Co小鼠共检标本116只,阳性60例(51.72%)。培养出阳性菌株8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61.25%(松鼠葡萄球菌占28.75%,缓慢葡萄球菌占17.50%),革兰阳性杆菌(F-1棒杆菌)12.5%,革兰阴性杆菌25.00%(奇异变形杆菌为12.5%,铜绿假单胞菌为6.25%),说明B6-Co小鼠角膜混浊主要与革兰阳性球菌(松鼠和缓慢葡萄球菌)有关。结论:导致B6-Co小鼠角膜混浊的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松鼠和缓慢葡萄球菌)。小鼠的角膜混浊可能与ENU引起的遗传基因变化导致的抗感染免疫力下降引起感染性角膜炎有关。
殷小敏管怀进邵义祥
关键词:角膜病角膜混浊病因细菌培养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