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5007)

作品数:13 被引量:127H指数:7
相关作者:王笑影谢艳兵贾庆宇吕国红李荣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城市
  • 2篇植被
  • 2篇碳收支
  • 2篇土壤
  • 2篇降水
  • 2篇城市热岛
  • 1篇稻田
  • 1篇度日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英文
  • 1篇有机碳
  • 1篇玉米
  • 1篇玉米农田
  • 1篇远郊
  • 1篇蒸散
  • 1篇蒸散模型

机构

  • 13篇中国气象局沈...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沈阳区域气象...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辽宁省气象台

作者

  • 12篇王笑影
  • 8篇谢艳兵
  • 8篇贾庆宇
  • 7篇吕国红
  • 5篇李荣平
  • 4篇周广胜
  • 4篇李丽光
  • 3篇张玉书
  • 3篇王宏博
  • 3篇赵先丽
  • 2篇周莉
  • 1篇陈鹏狮
  • 1篇刘晓梅
  • 1篇戴萍
  • 1篇李广霞
  • 1篇米娜
  • 1篇李昌杰
  • 1篇纪瑞鹏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Meteor...

年份

  • 1篇2011
  • 9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田土壤碳氮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5
2010年
为揭示土壤碳氮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51个农业气象站的代表性,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剖面分布及其与气象因子、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总体高于土壤下层(20~40 cm);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受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的影响程度不同。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受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的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P〈0.01);土壤下层有机碳和全氮均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年降水量不成显著相关。经度与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土壤下层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纬度和海拔不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不同土层有机碳、全氮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评估及养分循环提供基础资料。
吕国红王笑影张玉书贾庆宇谢艳兵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剖面分布
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冠层内辐射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08年
基于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冠层内不同层次的微气象要素与生物学特性观测,探讨芦苇群落冠层内总辐射分布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结果表明:芦苇群落内太阳辐射的垂直分布在生长前期(5月)和后期(9月)呈S型曲线,生长盛期(6月和7月)呈指数曲线变化。冠层内不同层次的太阳辐射透射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减少,消光系数(k)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从萌芽期到成熟期逐渐减小趋势(最小值k=0.436)。
贾庆宇周莉王笑影周广胜谢艳兵
关键词:盘锦湿地冠层太阳辐射叶面积指数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气孔导度及其尺度转换被引量:18
2008年
气孔导度是衡量植物和大气间水分、能量及CO2平衡和循环的重要指标,探讨气孔导度在叶片、冠层及区域尺度间的尺度转换及累积效应,对更好地认识植被与大气间的水热运移过程,合理评价植被在陆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叶片尺度气孔导度模拟、气孔导度在冠层尺度的累积表现、冠层到区域尺度转换研究及气孔导度累积效应在陆面过程模型中的作用等4个层次总结了近期国内外研究状况,指出其中存在的异质性等问题,并就今后应加强多尺度间的同步观测提出了展望。
王笑影李丽光谢艳兵李荣平李广霞周广胜
关键词:气孔导度陆面过程
稻田水分渗漏研究I.渗漏现状及成因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稻田水分渗漏的研究现状,并对渗漏的成因(如土壤特性、田间水力特性、作物自身因素及田间管理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水分渗漏监测研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在加强单个测点监测研究的同时,开发精确可靠的区域或更大尺度的理论模型及地-空综合研究手段,以实现区域尺度稻田水分管理的自动化,并为节约用水打好坚实基础。
王笑影吕国红贾庆宇谢艳兵
关键词:稻田渗漏节水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尺度转换问题
2010年
土壤-植被-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高度地依赖于时空尺度。其中,反馈机制贯穿于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始终。在各个时空尺度中,多因子交互作用,尺度不同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和控制因子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尺度转换研究的难度。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尺度转换及反馈机制在模拟中如何应用的研究结果,并在该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合理描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区域尺度系统行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王笑影贾庆宇吕国红谢艳兵李荣平
辽宁省近50年森林碳收支定量评估(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基于水热优化NPP气候模型和土壤呼吸Q10模型,对辽宁省近50年(1961~2008年)森林固碳和碳释放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森林固碳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008年固定的总CO2量达到83.9Mt,为1961年的2.8倍;单位面积森林固碳水平随着气候年景而有起伏变化,固碳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偏多36.5%;辽宁森林总体为碳汇,每年单位面积平均碳汇量为2.1t。
王笑影谢艳兵贾庆宇吕国红李荣平
关键词:碳收支气候变化
几种蒸散模型在玉米农田蒸散量计算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23
2009年
模拟蒸散的物理过程,计算农田蒸散量是进行生态系统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气象部门进行土壤湿度预报的首要条件。本研究以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法观测的蒸散实测资料,比较分析了基于常规气象数据的蒸散模型(Hargreaves法、Priestley-Taylor法、FAO-Penman-Monteith法)和基于气象梯度数据的蒸散模型(波文比法、梯度法、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①Hargreaves法、Priestley-Taylor法和FAO-Penman-Monteith法日蒸散的模拟结果较为一致,总体上高估20%~26%,其中Priestley-Taylor法模拟结果最优;②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的农田日蒸散精度较高,但模型中涉及的物理过程和参数较多,在实际应用中难于获取;③波文比法在波文比小于0.4且仪器精度较高时可以得到较准确的估算值。研究同时还指出,仪器的安装高度及高差设计对梯度法估算蒸散十分重要。
米娜陈鹏狮张玉书纪瑞鹏周广胜李荣平
关键词:梯度法生态系统模型
不同天气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特征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1992—2008年沈阳站和新城子站逐日4个时次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降水量、云量和能见度资料,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沈阳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雾和浓雾天气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强度在08时最弱外,其他天气条件下均表现为20时最强,14时最弱;不同天气条件下,夜间城市热岛强度均高于白天;晴朗无风条件下昼夜城市热岛强度差最大,为0.73℃。四季相比,除雾条件下秋季城市热岛强度最强外,其他天气条件下均为冬季最强;除大雨条件下春季城市热岛强度最弱外,其他条件下均为夏季最弱。沈阳城市热岛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弱,随能见度的降低而减弱,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减弱。白天和夜间两个时次的差值表现为,1~3级风夜间变化幅度大于白天,0级和4~5级风速有相反规律,其他天气条件下无明显规律。
李丽光梁志兵王宏博李昌杰王笑影赵先丽
关键词:城市热岛降水风速
辽宁省气候-植被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及森林适宜性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基于辽宁省5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分析辽宁省近40年(1967-2006年)气候-植被指标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就辽宁省区域平均值而言,WI指数呈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幅度为2.47℃·月,CI指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下降幅度为2.31℃·月,HI总体呈下降趋势,波动较WI和CI明显,从气候—植被指数变化趋势看,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oldet Zuccarini、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等不利,而对油松Pinu stabulaeformis Carr、栓皮栎Quercus vari abilis Blume等树种有利。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温暖指数界限呈向西北移动的趋势,表明暖温带落叶阔叶疏林带的适宜面积增加,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的适宜面积减小;HI指数减小并且向东移,表明随着指数带的北移和东移缩小限制了原有针叶树种的生长,而对栎树Phytophthora ramorum等阔叶树种有利。
贾庆宇王笑影吕国红谢艳兵
关键词:气候变化
辽宁省近50年森林碳收支定量评估被引量:7
2010年
基于水热优化NPP气候模型和土壤呼吸Q10模型,对辽宁省近50年(1961~2008年)森林固碳和碳释放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森林固碳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008年固定的总CO2量达到83.9Mt,为1961年的2.8倍;单位面积森林固碳水平随着气候年景而有起伏变化,固碳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偏多36.5%;辽宁森林总体为碳汇,每年单位面积平均碳汇量为2.1t。
王笑影谢艳兵贾庆宇吕国红李荣平
关键词:碳收支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