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蚌埠学院安徽省诗歌学会理论研究中心

作品数:14 被引量:2H指数:1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主题

  • 6篇诗歌
  • 5篇艺术
  • 3篇新诗
  • 3篇生命
  • 3篇现代诗
  • 3篇写作
  • 3篇爱情
  • 2篇叙事
  • 2篇艺术嬗变
  • 2篇诗歌创作
  • 2篇诗学
  • 2篇情书
  • 2篇嬗变
  • 2篇现代诗歌
  • 2篇爱情书写
  • 1篇独领风骚
  • 1篇叙事性
  • 1篇夜空
  • 1篇艺术使命
  • 1篇艺术探索

机构

  • 14篇蚌埠学院

作者

  • 5篇姚国建
  • 3篇李桦

传媒

  • 6篇淮北师范大学...
  • 3篇安康学院学报
  • 2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蚌埠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时期以来安徽爱情诗的艺术探索
2021年
新时期以来,安徽诗人传承了中国现代爱情诗的先锋精神,率先突破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模式,积极探索爱情的本真书写,极大地丰富了爱情诗的精神意蕴。同时在诗歌艺术上更是敢于突破,大胆探索,通过多视角的爱情观照、创造陌生化的诗歌境界、采用日常化的叙事策略、运用多样化的诗歌语言等表现方式,不断创新诗的艺术形式,提升诗的艺术表现力,拓展诗的审美空间,开创了安徽爱情诗写作的新阶段,为推动中国爱情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桦姚国建
关键词:爱情书写艺术探索日常叙事
论郑敏对中国现代诗学的贡献
2014年
郑敏着眼于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三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现代诗学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她高度重视诗与生命、诗与文化、诗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要建立一种融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哲学诗学于一体的具有更高境界的大诗歌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种种狭隘、偏激、平庸的诗歌观,提升诗人和诗歌的精神境界,中国新诗才能与世界诗歌发展同步,才有可能进入世界诗歌之林。她在"结构—解构"思维影响下,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新诗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主张:认为中国诗学建设要认真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诗史观,编写"健全公正的诗歌史";要大胆消解对诗歌权威的迷信,从诗歌艺术、诗歌发展的角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诗人诗作;要重新审视权威的诗歌观,认识其不足及其负面影响;要消解中心,破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诗学研究的误导;要正确处理思维与感觉的关系,重视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姚国建李桦
关键词:现代诗学
独领风骚的先锋精神——1979—1989年安徽新诗的精神流变
2018年
1979—1989年的安徽新诗在精神意蕴的发掘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不断深化、不断提升的流变过程。在新诗复活之际,安徽诗人坚决摒弃虚假,追求贴近生活真相、贴近人民心灵的诚实表达,全面提升了诗歌的精神质地,增强了读者对诗歌精神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之后,安徽诗人开始大胆反思,直面历史与现实,既剖析历史悲剧的成因,也对现实弊端进行无情针砭,使诗歌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革新意识。为了突出诗歌对"人"的重塑作用,安徽诗人开始将诗的触角伸向人的心灵,大胆剖析人性弱点,重塑"人"的精神,极大地强化了诗歌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一些有着世界眼光和远大抱负的年轻诗人又将目光投向人类及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着力用诗去表现生命的复杂体验,去书写"伟大的人类精神",从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精神向度。这一时期的安徽诗歌,始终体现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先锋精神,为推动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桦
把生命的火焰塑形为诗——论牛汉的诗歌创作被引量:1
2014年
在牛汉所有的诗歌作品中,那些浸透着他的血泪、裸露着他的伤疤、直立着他的硬骨、有着历史痛感的生命之歌,才是他最好最有价值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产生,与他充满苦难的人生经历、他和自然的关系、他的蒙古族血统和习性等有着密切的关联;牛汉的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高远、奇特的生命世界,其中给人印象最强烈的是四种类型:植物界生命形态、动物界生命形态、与自己命运相近者、个人自画像等,这些生命形态具有共同的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生命及人类精神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牛汉认为每一首诗的写作都是自己的生命在燃烧,写诗的奥秘就是把生命的火焰塑形为诗,其具体途径主要是通过客观纪实、创设情境、心灵外化、自我写照等艺术方式去实现诗的塑形。
姚国建李桦
关键词:拯救生命生命形态
论1979—1989年代安徽新诗艺术嬗变
2019年
1979—1989年代是安徽新诗发展的突破期、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安徽诗人大胆突破极“左”思潮对诗歌艺术的桎梏,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诗歌艺术的革新之路,促成安徽诗歌发生前所未有的艺术嬗变,实现了由传统诗歌向现代诗歌的转型。从诗歌艺术的发展进程和内在规律来看,这种嬗变和转型发生在安徽决不是偶然的,它与时代的巨变、开创新诗的优良传统、思维方式的变化、诗歌观念的更新、《诗歌报》的创办与推动等诸多外在与内在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诗歌艺术更新的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注重表现主观心灵世界、突出诗的“沉思”性、追求写作视角的转换、采用现代诗的表现手法、探索“伟大诗歌”的创造等方面。正是凭借这些艺术上的革新,才创造了安徽诗歌的黄金时代,确定了安徽诗歌在中国诗歌方阵中的先锋地位。
李桦姚国建
关键词:艺术嬗变现代诗歌
论新时期以来蚌埠诗歌创作
2019年
新时期以来的蚌埠诗歌呈现出不断上升、敢于超越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诗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诗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淮风》诗刊的有力推动等方面。同时,蚌埠诗人不断拓展诗的精神向度,其中鲜明的反思意识、浓郁的乡土情怀、强烈的现实关注、独特的人生思考等,更彰显出蚌埠诗歌的精神特征。在艺术上,蚌埠诗人注重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的诗歌艺术,从中汲取艺术智慧。同时大胆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逐步实现了由模式化写作向个性化写作、由传统诗歌向现代诗歌的转型。
姚国建李桦
关键词:个性化写作现代诗歌
新时期以来安徽诗歌的爱情书写
2021年
新时期以来,安徽诗人传承了中国现代爱情诗的先锋精神,率先突破爱情写作禁区以及以往僵化的写作套路和立意模式,大胆追求爱情的本真书写,开创了安徽爱情书写的新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极具代表性的诗人,他们以领异标新、不同凡响的爱情书写,提升了爱情诗的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在诗的精神意蕴的发掘上,他们既追求纯真的爱情表达,也注意写超越世俗的苦恋,既重视写日常的爱情体验,也不回避写突遇的爱情挫折,还注重写冷静的爱情思考,充分展现出爱情的多姿多彩,揭示出爱情发生、发展的秘密、过程及全新的爱情体验,极大地丰富了爱情诗的精神内涵,为推动中国爱情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扩大了安徽爱情诗的影响,确立了它在中国爱情诗中的先锋地位。
李桦姚国建
关键词:爱情书写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诗歌的艺术嬗变
2020年
20世纪90年代的安徽诗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大众文化的影响,其发展势头和先锋性都没有80年代那样强劲和突出,但安徽诗人自觉抵制各种外在的纷争或诱惑,坚守独立自主的写作立场,保持心灵的定力和对诗艺的执着探索,通过调整写作策略,将写作重心转向"个人化写作",写作方式突出"叙事性",实现了对80年代诗歌表达方式的新突破。进入21世纪,安徽诗人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超越前人的艺术魄力,不断进行新的写作实验,如在诗歌意象创造上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组合、在诗歌叙事上转向日常化、在诗歌语言上追求口语化等,使安徽诗歌艺术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创了安徽诗歌各呈异彩、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李桦姚国建
关键词:个人化写作叙事性日常化
在沉稳求索中前行的蚌埠诗歌
2015年
博大厚重的淮河文化孕育了极具特色的蚌埠诗歌,它们是淮河儿女精神的写照,心灵的塑像。这些诗歌既注重本土经验发掘,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特征,从中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风貌、乡土文化、乡土人物、乡土情怀、乡土爱情,同时,还把诗的视野投向更阔大的世界,特别注意从时代的潮涌、社会转型、现实巨变和人心的律动中去发现和提炼新的诗意,以拓展诗的精神向度,丰富诗的精神内涵。在诗歌艺术上,蚌埠诗人注意汲取前人和同代诗人的艺术智慧,形成自己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艺术追求。他们在诗歌写作中,注重通过创造新的诗歌意象、营造诗的意境、幻象与实象并置、词语配置的陌生化等艺术手段,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诗歌呈现出多彩多姿、风格各异的艺术风貌。
姚国建
关键词:淮河文化精神向度艺术智慧兼容并蓄
论牛汉的生命诗学观
2017年
在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少诗人都为生命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牛汉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研究更是为生命诗学的当代发展奉献了自己的艺术经验与智慧。其生命诗学观的核心是强调诗歌与生命的关系,认为真正属于"第一义"的诗人,都是坚持"用本真的生命来创作",写诗都是源自诗人生命的体验,并经过生命的"充分燃烧"获得"心灵的发现";写成的诗歌是诗人的"第二生命",其创作特征是诗人调动全部的生活和文化积累,"燃尽自己",将生命升华为诗;创作诗歌的关键是要"把生命的火焰塑形为诗",也就是要通过诗人的艺术转换来完成诗的塑形,而在语言上,则追求一种由诗人生命自然"生成"的语言,以保持诗歌语言的原生态与生命感。牛汉的生命诗学观有助于学界反思新诗诞生以来诗学观念上的种种偏差,对中国现代诗学建设及当前的新诗创作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
姚国建李桦
关键词:生命诗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