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阳学院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与应用生态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4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两栖
  • 3篇两栖动物
  • 2篇两栖类
  • 1篇动物
  • 1篇动物资源
  • 1篇动物资源调查
  • 1篇新记录种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爬行动物
  • 1篇资源调查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蝌蚪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名录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发育分析
  • 1篇细胞色素B基...
  • 1篇两栖爬行
  • 1篇两栖爬行动物

机构

  • 8篇贵阳学院
  • 8篇茅台学院
  • 3篇遵义医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黔西南民族职...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魏刚
  • 4篇李灿
  • 3篇王斌
  • 3篇吕敬才
  • 2篇徐宁
  • 1篇王斌

传媒

  • 4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四川动物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被引量:11
2015年
为进一步了解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的资源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于2013年5~6月对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43种,隶属4目14科34属。运用相似性指数对麻阳河、佛顶山、雷公山三个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比较,印证了动物地理区划上雷公山和佛顶山属于黔东南低山丘陵盆地省,麻阳河属于黔北中山峡谷省的划分。运用G-F指数公式分别计算三个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G-F指数,其中,雷公山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G-F指数最高,分别为0.23和0.50,麻阳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G-F指数最低,分别为﹣0.20和0.25,说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科间和科内多样性均较低。通过对三个自然保护区年均降水量、年均温等环境因子分析比较,得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是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低的年均降水量和较高的年均温。
李仕泽吕敬才李灿魏刚徐宁
关键词:两栖爬行动物
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川南短腿蟾被引量:4
2014年
2013年7月24~31日,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资源调查时,在江口县黑湾河龙泉寺(27°51′06″N,108°41′06″E,海拔559m)采集到1只两栖动物标本。经鉴定,该标本为雌性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于贵阳学院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与应用生态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吕敬才牛克锋李仕泽李灿魏刚徐宁
关键词:两栖动物
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镇海林蛙被引量:3
2014年
2014年6月16日~6月22日,在贵州省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资源监测过程中发现1个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 Ye,Fei et Matsui,1995).标本现保存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标本室.
陈继军李仕泽吕敬才李灿魏刚徐宁
关键词:两栖类
繁殖期雷山髭蟾性二态分析及求偶鸣声初探被引量:2
2019年
对32只繁殖期的雷山髭蟾(Vibrissphora leishanensis)的16项性状进行了测量,并对录到的3只雄性雷山髭蟾鸣叫声进行了分析。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对雷山髭蟾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进行检验,依据各性状的校正值对各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其鸣叫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山髭蟾雌雄个体间除鼻间距、眼间距及眼径等3个性状差异不显著外,其余13个性状差异显著。聚类结果显示雷山髭蟾雌雄组间的性状聚类结果一致,16个性状聚为2大支4亚支;声谱分析显示,雷山髭蟾发出3种鸣叫声:2种单音节鸣叫a和c以及和1种多音节断奏鸣叫b。音节a持续时间为0.127±0.068(n=12),音节b持续时间为0.294±0.267s(n=12),音节c持续时间为0.085±0.205s(n=11);音节a最低频率为340±150.99Hz(n=12),最高频率为2760±480(n=12),音节b最小频率为460±242.49Hz(n=12),最高频率为2280±432.67Hz(n=12),音节c最低频率为420±84.85Hz(n=11),最高频率为3220±650.54Hz(n=11),对雷山髭蟾各音节参数T检验显示,不同音节间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推测其性二态差异与鸣叫行为可能和其繁殖策略有关,即大个雄体在配偶选择和护卵方面占有优势。
李仕泽宋志红梁芬徐宁魏刚陈继军
贵州发现昆明钝头蛇
2023年
2020年8月在贵州省普安县(25°47′02″N,105°01′07″E,海拔1636 m)采集到3号蛇类标本。它们在形态上与昆明钝头蛇(Pareas niger)相似。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钝头蛇标本与昆明钝头蛇的1号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远小于钝头蛇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5.60%~23.90%)。综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此次采集到的钝头蛇标本为昆明钝头蛇,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杨桂平李仕泽刘京王斌李灿李灿
关键词:细胞色素B基因
贵州省两栖类新记录种——中华湍蛙及其蝌蚪描述被引量:2
2020年
2015-2018年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湍蛙属Amolops 3号成体标本及1号蝌蚪标本,经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确定为中华湍蛙Amolops sinensi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另外,本文首次对该种的蝌蚪进行了形态描述。
李仕泽刘京徐宁魏刚王斌
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宜章臭蛙及其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2015年5月至7月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号臭蛙标本,经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属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本文给出了这6号标本的22项外形特征量度,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基于12S r RNA和16S r RNA基因片段构建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这些标本与宜章臭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且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小于臭蛙属物种之间的距离。宜章臭蛙在贵州的新记录将促进该物种的分类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李仕泽石磊吕敬才魏刚徐宁陈靖姜森王斌
贵州省两栖动物名录修订被引量:5
2020年
截止2020年1月31日,贵州省共记录两栖动物2目11科30属97种,其中贵州省特有种20种。与《贵州两栖动物志》(1986)相比,共增加了35种。本文基于近40年来两栖动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并修订贵州省两栖动物物种与分布名录。更正了38种两栖类的名称,删除1种。对贵州的两栖动物新分布区进行了总结和区系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的两栖动物以西南区种和华中华南区种为主,华中华南及西南区种和华中区种次之,华南区种最少,另有外来入侵种1种。根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共有3种极危、6种濒危、21种易危、12种近危、36种无危和5种数据缺乏。
李仕泽徐宁刘京吕敬才王斌魏刚
关键词:两栖动物物种名录生物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