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

作品数:34 被引量:63H指数:4
发文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9篇文化科学
  • 8篇历史地理
  • 7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盐业
  • 4篇移民
  • 4篇人文
  • 4篇山神
  • 4篇神女
  • 4篇唐赋
  • 4篇文化
  • 4篇巫山神女
  • 4篇井盐
  • 4篇高唐赋
  • 3篇盐政
  • 3篇井盐业
  • 3篇湖广
  • 3篇湖广填四川
  • 3篇《高唐赋》
  • 2篇盐业史
  • 2篇移民文化
  • 2篇云雨
  • 2篇战争
  • 2篇人文积淀

机构

  • 34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学院

作者

  • 19篇任桂园
  • 13篇程地宇
  • 1篇滕新才
  • 1篇刘秀兰
  • 1篇冯沈萍

传媒

  • 12篇重庆三峡学院...
  • 7篇重庆社会科学
  • 4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四川三峡学院...
  • 1篇盐业史研究
  • 1篇绿叶
  • 1篇西南民族学院...
  • 1篇中国三峡建设
  • 1篇三峡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三峡井盐业被引量:1
2006年
发生在元末明初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之所以能在三峡地区很快进入高潮,除了其地与湖广地区紧相毗邻且有峡江连通的地理优势外,更为重要的是与明初中央政府积极组织大批湖广民众迁徙入蜀的移民政策直接相关;而该地区多处废置的制盐井灶和急待恢复、振兴的井盐业,加上明初对制盐灶户所实施的一系列优恤政策,对于由峡江入川的移民而言,更成为其入境落业的首选之地。正由于此,当全川井盐业尚未全面复苏之际,该地区的井盐业能以其迅猛增长的经济实力称雄于巴山蜀水之间。
任桂园
关键词:井盐业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与三峡井盐业及社会的发展变迁被引量:3
2007年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在清政府"招抚外省民众入川垦殖"的宽优政策的鼓励之下,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渐次涌上高潮。雍正年间,已涌动近五十年的移民大潮,似乎得到有效控制而宣告结束,但实际上却并未完全消歇,乾隆时期,则又再次涌现高峰。在渝东三峡地区,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井盐业,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逐渐兴旺发达起来。盐业的兴盛亦带动了整个三峡地区煤炭工业和水陆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苏。乾隆之后,渝东三峡地区各大盐场所在地,已呈现出标准的移民社会形态。
任桂园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井盐业移民社会
大巫山民众精神禀赋中的人文品格
2001年
质直好义、淳厚素朴的古老风尚,在大巫山地区,自古以来一脉相承。这种古老风尚,连同生长、发育它的自然环境,共同铸就了大巫山民众的人文品格,构建出大巫山民众精神禀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桂园
关键词:民俗人文品格
最早的井盐产地在三峡被引量:2
2006年
井盐的开发和利用,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最早不过战国晚期,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灭后,秦孝文正(公元前250~247年)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过去的盐业史研究者据此将井盐生产的开始推定在战国时期的成都平原周边地区。然而近年来,在三峡库区地下文物的抢救保护工程中, 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了多处古代的井盐工业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上限已经可以上推到了商代晚期,这为我们探索中国井盐工业的起源提供新的考古学例证。
任桂园
关键词:井盐生产战国时期盐业史研究历史文献成都平原考古学
关于《高唐赋》中巫山地望的再探讨被引量:3
2005年
20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提出: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不近夔州,在南阳,即大洪山;孙作云先生曾针对此论撰文进行反驳。这次论争影响深远,但钱先生的某些观点至今尚未得到澄清。今人赵逵夫先生在《屈原和他的时代》一书中又重新提出宋赋巫山不在三峡的说法,从而把这一问题带入了21世纪。本文在孙先生驳论的基础上对钱说进一步展开辨析,并对赵说予以置疑,认为钱、赵之说论证失当,难以成立。宋赋巫山在三峡之中无可否认。
程地宇
关键词:置疑地望钱穆辨析宋赋
三峡库区移民新建城镇的文化生态恢复探析被引量:5
2003年
文化生态系统是在一个地区、城镇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有着巨大的生态功能价值的部分。本文提出了圆三峡工程建设而搬迁新建的城镇应当恢复和重建库区传统城镇文化生态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几个重要的内容,并提出了三峡库区新建城镇文化生态恢复具体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冯沈萍
关键词:三峡库区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系统人文环境
廪君、盘瓠后裔反抗斗争与三峡盐业内在联系
2004年
盛产井盐的长江三峡地区,在东汉及至南北朝时期,已逐渐成为廪君、盘瓠后裔与汉人交相杂居的地带。本文拟从廪君、盘瓠后裔不断奋起反抗的斗争史实,和当时各封建王朝所行盐政之弊端两个方面入手,以探寻廪君、盘瓠后裔的反抗斗争与三峡盐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任桂园
关键词:廪君食盐
论峡江地区“烧龙”与“烧畬”的区别和联系被引量:1
2002年
唐宋时期峡江地区“击鼓焚山”的民俗活动是远古时代尚巫之风的残存,其目的是为烧龙祈雨以禳除旱灾;而“烧畬下种”则是自远古“刀耕火种”传承下来的一门农耕技术,但由于“占卜伺雨”的仪式亦使它带上了一些巫风色彩。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任桂园
关键词:峡江地区民俗旱灾
一自高唐赋成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关于巫山神女文学现象的互文性探讨被引量:1
2006年
“云雨”作为男女之事的隐喻,历来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实则它有更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是文化互参、文本互渗的历史产物;在《高唐赋》与诸多文本的空间交汇中,“云雨”逐渐演化为性文化符号而世代承传;在具体文本中“云雨”的本义与喻义则往往混淆不清,其指涉意义只能在互文性中予以厘定;在“楚天云雨”话语中,互文性营造了楚地独有的诗文化风情;历代诗人对《高唐赋》或认同、追随,或否定、批评,实际上都是与它的对话;而批评者则用“误读”的方式对它进行修正,这种修正不仅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话语诉求,也反映了后来诗人挑战前文本霸权的意图;《高唐赋》在互文性中显示了弥久不衰的生命力,验证了其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性。
程地宇
关键词:《高唐赋》云雨互文性
战争与移民对三峡文明发展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
2005年
回顾三峡地区的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其本身即是一部鲜活的移民史。自远古以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移民进出不断。或出于政治原因,移民由峡外涌入三峡;或迫于生计、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而走向峡外;或为战争所逼。
任桂园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政治原因三峡文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