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E-研究院
- 作品数:42 被引量:416H指数:11
- 相关作者:胡琨刘凡李春阳韩宇翔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草鱼C1qC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为了研究C1qC基因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免疫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获得了C1qC基因cDNA全长序列,经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1qC cDNA全长为916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735 bp,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89 bp和3′端非编码区(UTR)92 bp。735 bp的ORF共编码24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26 162.5 U。同源性分析表明,草鱼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相似度最高,达到71%。经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诱导后,草鱼C1qC基因在鳃、皮肤、肌肉、肝、中肾、心脏、头肾等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在草鱼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能检测到C1qC mRNA的表达,说明该基因可能在草鱼胚胎和鱼苗的免疫反应和早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为今后在草鱼免疫功能方面深入研究C1qC基因提供基础资料。
- 陈玥李家乐沈玉帮
- 关键词:草鱼克隆草鱼呼肠孤病毒
- 缺刻缘绿藻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的基因特性与功能鉴定被引量:1
- 2013年
- 酰基-Co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微藻等植物三酰甘油(TAG)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为了解析缺刻缘绿藻TAG合成代谢的途径,在该藻转录组测序数据库中,通过同源搜索,发现了1个编码DGAT2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长1 997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长44 bp,3'-UTR长897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056 bp,编码1个含有3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的分子量为39.43 ku,等电点为9.46。基于缺刻缘绿藻和其他物种相应的DGAT基因编码蛋白序列所构建的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基因与DGAT2聚成一支,显著不同于DGAT1和DGAT3。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编码产物含有DGAT2所具有的HPHG这4个氨基酸所组成的高度保守特征序列。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MiDGAT2。将它的cDNA与其DNA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MiDGAT2含有6个内含子,其剪接位点均符合"GT-AG"规则。为进一步了解其功能,利用反转录PCR克隆了该基因的ORF序列,然后将其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YES2中,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Y-MiDGAT2。通过电穿孔法将该重组质粒转入酿酒酵母TAG合成缺陷株H1246中,经筛选与序列验证得到含有重组质粒pY-MiDGAT2的酵母转化株。酵母转化株在用SC培养基并加入半乳糖诱导表达培养后,其脂类的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所转的MiDGAT2基因能使酵母转化株恢复TAG合成的能力,从而证实了MiDGAT2基因具有DGAT的功能;利用荧光染料Bodipy对酵母细胞的染色结果显示,MiDGAT2基因能使酵母转化株的细胞重现油滴,尽管重建的油滴大小明显比野生型酵母的小。
- 房逢立吴洪周志刚
- 关键词:缺刻缘绿藻酿酒酵母
- 中华鲟幼鱼饵料生物及人工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被引量:8
- 2009年
- 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 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0.57%、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 I分别为0.938、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 I分别为0.940、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 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 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 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饵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地添加其所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来满足其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 庄平宋超章龙珍冯琳
- 关键词:中华鲟幼鱼饵料生物人工饲料脂肪酸营养价值
- 西伯利亚鲟(F_2)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被引量:8
- 2009年
- 对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F2)仔鱼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仔鱼刚出膜[0日龄,(9.16±0.21)mm]开始一直观察到早期稚鱼阶段[53日龄,(87.12±1.92)mm]。从形态发育来看,西伯利亚鲟仔鱼的胚后发育可以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9日龄)摄食;晚期仔鱼,从开口摄食至器官发育基本完全(37日龄);以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期的形态建成与分化明显地比晚期仔鱼和早期稚鱼快,其中,早期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晚期仔鱼,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当仔鱼在形态上完成向成鱼转变时,表示进入了早期稚鱼期。西伯利亚鲟胚后发育的观察结果显示,发育的早期阶段各器官协调并快速发育,感觉、摄食、呼吸、游泳等器官的出现和完善,使仔鱼在短时间内具备了躲避敌害和摄食的能力,其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 章龙珍宋超庄平张涛王斌黄晓荣
- 关键词:胚后发育
- 大型海藻能源化利用的研究与思考被引量:16
- 2011年
- 随着一次性能源资源的枯竭及环境的恶化,生物质能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接受为未来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大型海藻因生活于海洋、不含有木质素、单位面积产量大等优点,必将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但关于大型海藻生物质积累的生物学基础、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降解及其效率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缺乏。针对大型海藻能源化的潜能、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 周志刚毕燕会
- 关键词:海藻海水养殖碳同化生物乙醇
- 铅在中华鲟幼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与排放被引量:11
- 2010年
-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在不同浓度Pb2+溶液(0、0.2、0.8和1.6mg·mL-1)中各组织铅的积累与排放.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各组织表现出随暴露浓度升高Pb积累增加的剂量-效应关系;Pb积累的基本模式为:骨(背骨板和软骨)和肌肉中积累量最高;胃、肠和皮肤次之;肝、鳃与脊索相对较低.暴露试验结束后进行了为期6周的Pb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组(0.2mg·mL-1)各组织中Pb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浓度组(0.8mg·mL-1)除鳃胃、软骨和肌肉以外,其余组织的P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1.6mg·mL-1)除肝、肠和皮肤以外,其余组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积累与排放发现,低、中浓度组中鳃、皮肤和肝的Pb含量高于积累时.推测中华鲟幼鱼经鳃、皮肤和消化道摄入Pb,主要经鳃和皮肤进行排放.
- 冯琳章龙珍庄平侯俊利张涛刘健冯广朋
- 关键词:中华鲟铅
- 缺刻缘绿藻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 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3PAT)为酰基转移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催化甘油-3-磷酸甘油骨架SN-1的酰基化反应,可存在于内质网、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在三酰甘油(TAG)和磷脂酰甘油(PG)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基于OSTR...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三角帆蚌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采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三角帆蚌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全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483bp,由长92bp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257bp的3′非翻译区,和1134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阅读框共编码377个氨基酸,推算的分子量约为41.9ku,理论等电点为5.3。三角帆蚌β-actin氨基酸序列中Met178,Ser305,Ser321,Pro325,Val331,Pro346等6个氨基酸残基具有特异性,此外还发现3个特殊的氨基酸残基位点以及2个软体动物特有的氨基酸残基。三角帆蚌β-actin氨基酸序列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相似性高达98%~99%。NJ法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三角帆蚌首先与软体动物聚在一起,然后与节肢动物聚在一起,再依次与鱼类、两栖类、哺乳类聚在一起。RT-PCR显示β-actin基因在外套膜、血液、肝、肾、胃、肠、鳃、斧足共8个组织的表达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袁一鸣李家乐汪桂玲白志毅李西雷
- 关键词:三角帆蚌CDNA
- 噬菌蛭弧菌BDF-H16长期简易保藏方法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实验使用自来水双层检测法与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不同的保护液、保藏温度和保藏载体的选择对蛭弧菌长期保藏的影响,以及对优化保藏条件下的蛭弧菌复苏率和复苏蛭弧菌的噬菌能力检测,并且对保藏期限内宿主菌的存活情况与蛭弧菌的存活情况的相互影响做了首次的报道。结果表明:以1/100 NB等低营养液体为保护液、琼脂为载体、加入适量宿主菌于4℃,蛭弧菌保存可达2年以上,保存期内蛭弧菌的复苏率和出斑数目较对照组都有极其显著的提高(P<0.01)。宿主菌与蛭弧菌浓度在保藏期内呈下降趋势,在宿主菌浓度下降到106cfu/mL之前,蛭弧菌浓度下降至103pfu/mL;在宿主菌的浓度下降到104cfu/mL之后,蛭弧菌的数目下降至1.0×102pfu/mL。实验结束时,二元保藏中宿主菌/蛭弧菌浓度比保持在104/102。
- 邓璐杨先乐李圆圆李怡曹海鹏胡琨
- 关键词:噬菌蛭弧菌宿主菌复苏率
-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研究Ca^2+在三角帆蚌组织内的积累与分布被引量:12
- 2011年
- 为了探讨淡水贝类Ca2+吸收和转运信号传递机理,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了三角帆蚌不同组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以及水体Ca2+浓度对外套膜组织细胞内钙沉积的影响。试验选取10只健康的三角帆蚌,分别获得外套膜外膜、内膜、斧足、腮及内脏团上表皮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后用Fluo-3/AM荧光探针孵育细胞1 h,观察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蚌不同组织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套膜外膜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最高,内脏团上表皮细胞的最低(P<0.05);育珠三角帆蚌在相同Ca2+浓度的孵育水平下,外套膜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比非育珠蚌都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在1.25 mmol/L添加组中,两组外套膜内膜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Ca2+孵育水平对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Ca2+在孵育液中浓度的升高,外套膜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显著增强(P<0.05),表明外套膜是从外界吸收Ca2+的主要组织,蚌体珍珠的培育增强了其对Ca2+的沉积,并且水体Ca2+浓度在1.25~3.00 mmol/L有助于蚌体内Ca2+的贮藏,这对进一步开展淡水蚌类育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为珍珠培育的生产实践工作提供了依据。
- 李文娟施志仪郝莹莹叶显峰
- 关键词:三角帆蚌细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