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生命科学学院
- 作品数:24 被引量:50H指数:4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从隐存种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0
- 2019年
- 分子技术的发展,在推动隐存种大量发现的同时,也凸显出我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了解的局限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对于隐存种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简述了隐存种的概念和有关形成机制的主要假说,并着重介绍了分子技术带动下的隐存种研究的发展概况.通过文献搜集,统计归纳了国内关于隐存种研究现状,对于隐存种的逐渐认知已经在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多个领域产生积极作用,包括区域物种多样性的发掘、濒危物种保护遗传研究、入侵生物鉴别及防控、疾病防治等方面.未来,需将隐存种研究纳入到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隐存种形态保守机制的探索研究.
- 徐伟车静
- 关键词:DNA条形码基因组生物多样性保护
- 5-羟甲基胞嘧啶在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大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大量研究证实,表观遗传调控系统,如组蛋白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是其中一类重要的调控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DNA去甲基化中间产物5-羟甲基胞嘧啶(5hm C)是一种新的表观遗传标记形式,且在神经元内呈现非常高的水平.这暗示5hm C可能在脑的生长发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并且提出一些今后的研究展望.
- 蒋德伟
- 关键词:脑发育神经系统疾病表观遗传调控
- 中国竹类植物馆藏标本现状与地理分布被引量:2
- 2021年
- 馆藏标本是分类学研究的主要凭证,对特定类群标本的采集信息进行细致整理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类群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足。此外,结合最新的系统学研究成果和相应的环境数据构建生态位模型,可以加深人们对特定类群分类与分布状况的认识。被子植物的分类鉴定常基于繁殖性状进行,然而,竹类植物一般进行克隆繁殖,只有在经过长期的营养生长之后,才会进行有性生殖并同时死亡。因此,国内的竹类标本大多仅记录了营养性状,具有繁殖性状的标本数量稀少。由于这一特殊的生物学习性,竹类植物是当今分类学研究中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本研究基于全国竹类植物馆藏标本的采集数据,分析了我国竹类标本的采集和保藏现状;利用比值法和斜率法从采集地理偏差和采集类群偏差两方面评估了竹类植物标本的采集完整度;结合气候数据,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竹类分支分布的主要因素。采集信息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标本馆对竹类标本的收集和保藏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且对研究团队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其次竹类标本的采集量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国内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历史;而对类群和地理采集完整度的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竹类标本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仍任重道远。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温度限定了竹类植物两大分支各自的分布北界,水分对温带木本竹类分支(temperate woody bamboos,TWB)的限制作用比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分支(paleotropical woody bamboos,PWB)强,而温度对PWB的限制性更强。生态位模拟的结果进一步显示,中国温带和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两大分支的适生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但在亚热带区域仍有部分重叠。植物标本记录了特定类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相关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促进物种灭绝风险评估、可持续利用和综合保护,另一方面也可助
- 许祖昌罗亚皇秦声远朱光福李德铢
- 关键词:竹类植物气候因子地理分布
- 袖珍鱼属小型化演化过程中的骨骼形成和幼态发育现象转录组学研究
- 袖珍鱼属(Paedcypris)是一个新近确立的属,该属鱼类成体大小不足8毫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小鱼类,目前鉴定出三个种.其中一个种的基因组仅315M,是目前已知的最小脊椎动物基因组.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属物种的成体骨骼简化...
- 黄峰柴静刘少军张亚平洪云汉罗静
- 关键词:斑马鱼编码基因发育阶段
- 东亚地区家犬群体背景下的松狮起源研究
- 东亚地区的品种犬是家犬被驯化后在这一地区品种化所产生。这些品种犬中有许多群体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相对古老的分支。其中,松狮犬的品种形成历史久远,而且具有许多独特的表型,例如结实的体形,双层被毛,以及蓝黑色的舌头。在本工作中...
- 杨贺川王国栋王猛马娅萍尹婷婷樊若溪吴宏钟丽David M.Irwin翟巍巍张亚平
- HIV感染与细胞焦亡被引量:5
- 2018年
- 目前艾滋病(AIDS)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炎症和免疫活化在疾病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细胞焦亡是HIV感染过程中造成CD4^+T细胞死亡的主要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并伴随着IL-1β等促炎因子和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细胞焦亡联系起了HIV感染过程中的CD4^+T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发生这2个最主要的病理事件。因此,抑制细胞焦亡可能对艾滋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HIV感染过程中细胞焦亡的发生及其引起的病理性事件,为探索艾滋病患者治疗新策略提供线索。
- 陈敏郑永唐
- 关键词:HIV细胞凋亡
- 贾第虫一新种的发现及其对宿主适应策略探讨的应用价值
- 吕章夏邵静茹叶青青薛敏陈兵文建凡
- 袖珍鱼属基因组De novo测序和转录组学研究
- 袖珍鱼属(Paedcypris)是新近确立的属,该属鱼类成体大小不足8毫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小鱼类,目前鉴定出三个种。其中一个种的基因组仅315M,是目前己知的最小脊椎动物基因组。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属物种的成体骨骼极度简化...
- 黄峰柴静刘少军张亚平洪云汉罗静
- 关键词:转录组学骨骼形成
- 云南高黎贡山发现僜湍蛙和察隅湍蛙被引量:1
- 2022年
- 2021年4和5月及7和8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标本8号,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鉴定为僜湍蛙(A.deng)和察隅湍蛙(A.chayuensis),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僜湍蛙雌性体长63.1~68.5 mm(n=3),雄性体长49.3~52.9 mm(n=3),头长大于头宽,鼓膜明显且纵径大于横径,掌突三个,颞褶不显,背侧褶直达胯部,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察隅湍蛙雄性体长44.7 mm和44.8 mm(n=2),具咽侧下外声囊,颞褶及背侧褶明显,前后肢均具褐色条纹,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均和其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此外,基于16S rRNA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间遗传距离均较小,僜湍蛙是0.8%~1.2%,察隅湍蛙是0.2%。综上,确定云南高黎贡山采集到的两种湍蛙分别是僜湍蛙和察隅湍蛙。此前记录僜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墨脱县,察隅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八宿县,僜湍蛙在云南省福贡县和贡山县及察隅湍蛙在云南省贡山县的分布为首次记录;本研究进一步更新了察隅湍蛙分布的海拔范围,较此前记录(2000~2400 m),海拔低点扩展至1385 m,高点扩展至2884 m,这提示其有更广阔的生态位。
- 于中斌侯绍兵陈天恩安东赵海鹏柳青熊云朱林吴云鹤车静
- 关键词:新记录种
- 药物依赖的表观调控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 2019年
- 药物滥用是目前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药物滥用导致特定大脑区域的基因表达异常,造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脑区在分子、细胞乃至整体水平的改变,从而促进药物依赖和成瘾行为。表观遗传修饰是指在长期持续刺激下诱导产生基因的表达变化的调控方式,其在药物滥用的各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和调控作用,可能是导致药物滥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近年来药物成瘾和依赖相关的表观遗传研究,旨在探讨通过表观遗传调控系统抑制和逆转药物滥用的靶点和策略。
- 张莹熊婉迪徐开宇李家立
- 关键词:药物滥用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