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 作品数:967 被引量:7,476H指数:38
- 相关作者:周学武殷跃建叶菁陈星谢小青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整治战略设计——以青海省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制定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整治总体战略,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以青海省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明确生态脆弱区进行土地整治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将生态整治理念贯穿于土地整治战略路径中,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整治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确定青海省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以保障土地整治目标顺利完成。
- 王文婷龚健扶凡群辛浩
-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脆弱区
- 武陵山脉核心区石漠化演变及其经济驱动机制——基于贵州铜仁的实证检验被引量:4
- 2018年
- 西南地区石漠化问题是我国土地退化的三大问题之一,也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利用Landsat数据提取了贵州省铜仁地区2000—2014年的石漠化情况,并对其演化过程中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对其经济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铜仁市石漠化情况主要出现在西北部,其集聚态势十分显著;(2)空间转移概率矩阵显示石漠化整体改善的趋势比较明显,但潜在石漠化地区的控制并不容易,因此应着眼于潜在石漠化地区的控制的改善,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遏制恶化的趋势;(3)种植业对于石漠化有抑制作用,而畜牧业的发展则加剧了石漠化的恶化,而工业与服务业则有助于控制石漠化的扩张。最后,提出了重点治理、全面控制、加速推进现代化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3条发展建议。
- 苏攀达丁镭曾克峰
- 关键词:石漠化空间面板数据
- 动态时空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集聚演化特征被引量:4
- 2023年
- 【研究目的】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是全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8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17年的市级投入产出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关联模型,测度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集聚演化特征。【研究结果】2004—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上游增长快,中、下游增长慢,整体仍处于中低水平;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逐渐凸显,高效率区域(一、二类)逐渐由“斑点”状扩张为“斑块”状,中、低效率区域逐渐缩小,城市群间、上中下游间的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差异逐步收敛;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LISA(局部空间自相关)空间形态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高效率均质区域(H-H类型)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且逐渐聚集成片,中原城市群首次出现H-H集聚区;低-高关联(L-H类型)由山东潍坊市转变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低关联(H-L类型)分布在兰州市;低效率均质区域(L-L类型)分布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结论】建议黄河流域在整体上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个体上注重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资本投资规模与结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合理配置共享,且对上、中、下游区域实行差异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 王鹏赵君阎晓娟杨涛张晶马尚伟张道军
- 关键词:随机前沿分析城市地质黄河流域
- 文化IP解码视角下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 2024年
- 深化旅游者文化感知是强化其旅游实践过程中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运用文本挖掘、多元回归模型和扎根理论,识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者文化感知的多元维度,检验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探究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旅游者文化感知具有文化符号感知、文化场景感知、历史遗迹感知、服务设施感知等多元表征,分别与文化IP解码层级中的文化内涵解码、文化价值解码、文化精神解码、文化空间解码互为逻辑对应关系;(2)旅游者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高度相关。旅游者文化感知解释变量可以细分为民族民俗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氛围、场景互动、历史事迹、遗址遗迹6个维度,各维度指标均对旅游者文化认同具有显著影响;(3)旅游者在文化感知过程中通过动机索引、感官体验、情境交融、感知升华4个阶段的层层递进,最终生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是旅游者和文化互动的结果。研究补充了文化感知的分析视角,深化了文化感知-认同机制的理论认识,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参考。
- 田美玲方世明寇圆圆张弢
- 关键词:文化感知文化认同
- 我国资源型城市废弃矿区土地再利用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废弃矿区土地资源再利用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是适应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中的知识图谱分析技术,对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出的近20年的970篇和WoS核心集数据库检索的1740篇废弃矿区土地资源再利用中英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进展与趋势梳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国内废弃矿区土地再利用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关注度,刊文量进入快速增长期,核心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网络体系初步建立;②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可视化结果显示研究视角随国家政策变化呈现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参与境况,研究主题由废弃矿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资源价值评价—景观再生设计—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模式等逐渐发展演化;③研究内容逐步转向生态价值挖掘与资源潜力评价、资源转型路径探索与创新、构建以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开发模式。该研究可为资源型城市废弃矿区土地资源再利用与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 张洪波廖启鹏
- 关键词:废弃矿区CITESPACE
- 基于物联网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监管平台研究与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以物联网为基础,构建了国土资源信息化监管平台,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分别对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与配置、国土资源规划、国土资源利用与国土资源保护四个方面实现了监管;基于此,提出了国土资源监管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主要监督平台,包括形势分析、核查比对、监测预警、廉政建设、集约评价和绩效评价6种监管模式。以黄石市为主要示范区,从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两个方面对监管平台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黄石市在国土资源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和示范效果。因此,基于物联网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监管平台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方法是科学合理的,但由于技术及时间等的限制,该平台仍须改进。
- 田家华瞿晓珊
-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化技术
- 我国非传统腐败的社会组织治理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腐败现象日益呈现出间接性、隐蔽性等新特点,针对这种非传统腐败,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社会组织治理非传统腐败有其优越性,我们应借鉴韩国透明国际等国际组织的经验,充分认识我国社会组织治理非传统腐败的成效与不足,积极探讨改进方略。立足现实实践,要注重从政府与社会组织两方面构建社会组织的力量,并从社会组织成为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者、政府和市场接触的中介者、反非传统腐败宣传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以及反非传统腐败国际交流的推动者这四个方面,营造社会组织参与治理非传统腐败的合力。
- 刘中兰王俊
- 关键词:社会组织
- 引入生态理念的农村居民点再利用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中国农村地区现行的居民点再利用模式单一,部分地区出现复垦地二次抛荒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本研究通过引入生态理念,将生态用地作为居民点再利用新方向,建立考虑人地多因素的再利用评价体系,得出再利用优先方向,以期减少耕地闲置、改善生态环境,并以湖北省房县为研究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例,通过改进型TOPSIS法和综合打分法对比研究,给出该地400余块农村居民点土地再利用建议。结果表明:房县潜在可再利用居民点具有明显区位特征,土地总体规模不断下降;过半居民点地块被评价为"非耕"类型,不同评价方法下"宜耕"地块规模差异显著。研究指出:评价体系适合微观层面地块宜耕性的判别,有继续扩展影响因子维度、丰富评价结果多样性的空间;过去"复垦优先"模式不合理,再利用评价显得迫在眉睫,可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方法设置各类土地规模,尝试融合各类土地整理项目的流程与指标;下一步需考虑居民点再利用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建立贯穿再利用全过程的框架体系。
- 徐枫王占岐张红伟
- 关键词:生态理念农村
- 特殊自然地物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22
- 2016年
- 揭示微观影响因素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作用关系,是提高城市地价和房价预测水平,有效进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础工作。本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定量测度与分析特殊自然地物湖、江、山体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尝试根据影响因素作用的差异解释住宅地价和房价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部分原因。结果表明:(1)住宅地价和房价与各自然地物之间呈现空间非平稳的影响作用关系;(2)湖对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平均边际价值分别为0.11元/m2、0.52元/m2,江均为0.15元/m2;在区域分布上,住宅地价和房价高值区受湖和江的影响更显著,面积较大的湖泊(如东湖)因受周边商服繁华程度、供给能力等因素影响对住宅地价和房价的作用存在各向异性;城市的山体或因坡度小、分布零散及周边特殊用地结构如黄鹤楼等保护性建筑限制了区域土地的商业开发,使其对住宅地价和房价影响作用不显著;(3)住宅地价与房价受湖影响的作用变化趋势并未呈现空间一致性,而是切合了区域住宅地价和房价的价格走势,且变化幅度与价格高低呈正相关;住宅地价和房价受江影响的边际作用力大小差别不大,空间上表现为梯度和圈层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
- 杨剩富胡守庚徐枫童陆亿
- 关键词:住宅地价房价山体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基于公有制的自然资源财产权利形成机理
- 2025年
- 宪法和法律对自然资源归属及其财产权利主体、客体、权能及生成程序的规定,属于静态层面的规范配置,是自然资源财产权利的法律准生之门,其生成的制度基因是宪法上的自然资源公有制。基于公有制的资源配置论承认自然资源配置公权,强调该公权的行使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激励和约束,要求以全民利益为初心,采用市场、计划、合意等多种方式妥善配置自然资源财产权利,契合中国宪法的规范逻辑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求。静态层面的配置应当为具有生存、生态保障作用的自然资源的公共与合理利用留足空间。自然资源财产权利的出让和登记,属于动态层面的二阶配置,应受社会主义公有制约束,为全民的经济生态社会福祉而配置,做好制度间的衔接以化解制度分离带来的时滞困境。成熟且富有活力的自然资源财产权利体系的形成,需要静态层面规范配置与动态层面公权运行配置的合力推进。
- 宦吉娥
- 关键词:公有制空域资源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