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2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休斯
  • 1篇当代俄罗斯文...
  • 1篇东方意象
  • 1篇东西方
  • 1篇东西方哲学
  • 1篇虚空
  • 1篇演义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批评
  • 1篇易传
  • 1篇意象
  • 1篇异类
  • 1篇渊源
  • 1篇责任感
  • 1篇哲学
  • 1篇哲学家
  • 1篇中国哲学
  • 1篇三国演义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生态

机构

  • 8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田洪敏
  • 2篇陈红
  • 1篇姚云帆
  • 1篇刘耘华
  • 1篇赵维国

传媒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都市文化研究
  • 1篇国际汉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从弗·马卡宁的创作看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意象被引量:2
2016年
当代俄罗斯处于社会变革期,在文化日益多元的时代,究竟用怎样的思想和怎样的言说方式来关怀人们的心灵应该得到关注,而研究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意象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切入途径。它揭示的不仅仅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同"与"不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暗合了人们对于自身经典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反思。
田洪敏
关键词:马卡宁东方意象
论《兴武王演义》的创作及其与《三国演义》的文化渊源
2012年
朝鲜小说《兴武王演义》以三国史实、传说为依据,以新罗贤臣金庾信为中心,叙述了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的政治军事斗争进程,歌颂了金庾信等历史英雄人物,是朝鲜王朝末期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本文在考辨金庾信史料、传说的基础上,论述《兴武王演义》主要人物金庾信的"诸葛亮化"书写,分析《兴武王演义》与中国小说的文化渊源。李鼎均崇尚中华文化而创作小说,不仅扩大了中国小说的文化影响力,丰富了朝鲜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而且弘扬了朝鲜民族的文化精神。
赵维国
关键词:《三国演义》文化渊源
走向一种当代批判——作为文学、文化和艺术批评者的汪民安
2016年
汪民安文艺批评思想的核心风格是当代性,在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文学批评者的汪民安通过对先锋文学的批评实践,具有直觉色彩地把握了"当代"不仅是一种对时代潮流的洞察,而且是一种对时代主流的批判。在90年代的文化批判实践和对西方文化理论的引介过程中,汪民安保持了这种当代批判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对权力技术和作为技术的当代艺术(感官技术)的反思,建立起独特的理论视野和批评风格。
姚云帆
关键词:文化理论艺术批评权力技术
维·佩列文的虚空观念与跨国主义写作被引量:2
2016年
当代俄罗斯作家维·佩列文的虚空观念与中国禅宗意识相呼应,他否定了现实主义想象而代之以中国哲学思考。立足于中国禅宗观念,佩列文建构俄罗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虚空意识,这一点迥异于中国时间美学观念,是对于俄罗斯时间与空间概念的界定,其作品中的中国书写是对于全球化时代跨国主义的反抗,是对于当代俄罗斯文学进程空间与方向的思索。
田洪敏
关键词:虚空跨国主义
质疑与思考:关于《沉醉》中的两性关系
2012年
《沉醉》是特德·休斯中期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以往相当一部分评论都把两性关系问题视为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本文通过分别观察作品中男女角色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现隔离和对抗是其关系的共性。由此文章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沉醉》尽管涉及两性关系问题,但其最核心的问题是个体的人如何通过消除对自然本能的抵触来实现自我完善。
陈红
关键词:两性自我完善
论特德·休斯中后期诗歌的社会生态观被引量:1
2014年
特德·休斯早期和中期的诗歌突出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对立和隔离,中后期诗歌则深入探究了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且深厚的联系,表达了一种较前期更为成熟的自然观或如著名休斯研究者特里·吉福德所称的"社会生态观"。本文以休斯中后期的三部代表诗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诗人的社会生态观在其中的具体表现,如《埃尔默废墟》再现了荒原上的文明印迹,《望狼》书写了人与动物共同承受的悲戚命运,《河流》传达了诗人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现实关切。文章还特别关注作为休斯社会生态观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意识,在加强其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陈红
关键词:社会生态责任感
《易传》的“天人感应”论及逻辑依据被引量:3
2016年
"天人互感"的信念,是以汉字为叙述媒介的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史与思想史之发生、创构和流播的一个共同的背景,但我国学界对于这一命题之逻辑依据的探究似不多见。本文以《易传》为例对此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论文首先阐述《易传》之天人感应论的两个主要内涵,认为《易传》更重视"异类交感";然后对"阴阳一气"及"精气为魂"的蕴含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气"贯天人而又具有生命的"灵性",就是天人之"互感"的根本依据。
刘耘华
关键词:逻辑依据
西方汉学的新动向——“第11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综述
2017年
一 在当今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地方(中国除外)比夏威夷大学更重视中国的哲学与文化了。除了成中英先生于1965年创办的《中国哲学通讯》(Bulletin of Chinese philosophy;1973年改名《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之外,1951年在该校创刊的《东西方哲学》也是探讨中国文化与思想的重要平台(据笔者粗略的统计,自创刊至今,该刊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约600篇,超过全部论文总数的四分之一);
刘耘华
关键词:西方哲学家西方汉学中国哲学东西方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