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 作品数:24 被引量:92H指数:6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组学数据的绦虫适应性寄生机制研究进展
- 2021年
- 医学绦虫可对人及动物造成严重危害,但目前学界对其适应性寄生机制所知甚少。比较组学分析能够揭示绦虫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的功能机制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医学绦虫的比较组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刘师楠徐方方陈文青王翠香姜鹏崔晶王中全张玺
- 关键词:绦虫适应性进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
- 社会经济制度转变对旋毛虫病再现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出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变与社会动荡。国营大型集体化养猪场被解散后,出现了大量达不到卫生标准的小型私人养猪场,结果引起旋毛虫病的死灰复燃,导致家猪旋毛虫的感染率明显升高。社会动荡导致标准化大型屠宰厂和肉类加工厂的数量明显减少,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小型私人屠宰场或肉类加工厂,同时,有经验的兽医检疫人员的大量流失,导致了未经检疫的猪肉上市销售,结果引起了人体旋毛虫病的多次暴发流行。旋毛虫病在俄罗斯及一些东欧国家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也是当地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感染有旋毛虫的马肉出口到西欧,对西欧的公共卫生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 龙绍蓉刘若丹张玺姜鹏崔晶王中全
- 关键词:旋毛虫病
- 迭宫属绦虫的分类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迭宫属绦虫是一类被长期忽视的医学绦虫类群,其中绦期幼虫裂头蚴可侵入人体多种组织和器官引起裂头蚴病,造成较大危害。迭宫绦虫的分类系统一直较混乱,给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本文对迭宫绦虫的系统地位变迁及其分类学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相关问题提供答案,同时为相关物种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张玺茹丝丝龙绍蓉刘若丹姜鹏崔晶王中全
- 关键词:分类学
- 旋毛虫钙网蛋白的表达和生物学特性鉴定
- 2023年
- 目的 克隆表达旋毛虫钙网蛋白(TsCRT),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RT-PCR扩增TsCRT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MD19T-TsCRT,测序正确后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QE80L,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QE80L-TsCRT,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Western blot、qPCR和免疫荧光试验(IFT)鉴定rTsCRT的反应原性及其在不同虫期的表达与组织定位,通过动物免疫试验观察rTsCRT的免疫原性。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QE80L-TsCRT,转化DE3后经IPTG诱导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47×10^(3)的rTsCRT蛋白。用纯化的rTsCRT免疫小鼠3次,血清抗体效价达1∶10^(5)。Western blot显示,rTsCRT可被抗rTsCRT血清和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qPCR检测显示,TsCRT在旋毛虫肌幼虫、肠道感染性幼虫、成虫和新生幼虫期均有转录和表达。IFT试验显示,TsCRT主要定位在旋毛虫的表皮和胚胎中。结论 TsCRT在旋毛虫不同虫期均有表达,重组表达的rTsCRT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作为制备抗旋毛虫疫苗及血清学诊断的候选靶抗原。
- 白圣洁程永康王珍闫树炜刘若丹龙绍蓉崔晶王中全
- 关键词:旋毛虫钙网蛋白克隆表达重组蛋白
-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释义
- 2024年
- 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研究与教学工作中,一些旋毛虫和旋毛虫病术语(包括拉丁名和中文名)时常令人感到困惑。目前的相关教材与专著中尚未有这些术语的完整释义。本文对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若干术语进行释义,旨在为我国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的教学与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 崔晶王中全
- 关键词:旋毛虫旋毛虫病
- 来华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被引量:3
- 2021年
- 本文分析了来华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并从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在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的途径,以期为新形势下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 龙绍蓉刘若丹张玺姜鹏高华张俊荣崔晶王中全
-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留学生
- 虫媒病及其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被引量:7
- 2016年
-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虫媒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逐步增加。温度的上升不仅改变了虫媒的地理分布、增加了虫媒的繁殖速度与侵袭力,还缩短了病原体的外潜伏期,使得虫媒病疫情的暴发概率不断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前提下,本文就虫媒病的特征及其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
- 张玺姜鹏刘若丹张紫芳王黎崔晶王中全
- 关键词:虫媒病病原生物学教学全球气候变暖
- 血清不耐热物质对噬菌体PL39杀灭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人血清和鼠血清中不耐热物质对噬菌体PL39杀灭不同克隆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PL39敏感宿主菌;根据ERIC-PCR图谱分析敏感宿主菌的遗传差异性。分别添加新鲜及热灭活人血清和鼠血清,观察其对PL39杀灭不同敏感宿的影响。结果筛选到9株PL39敏感宿主菌,其中2株菌ERIC指纹图谱无明显不同,其他菌株的指纹图谱明显不同。9株菌均能完全抵抗人血清和鼠血清的溶菌作用;噬菌体PL39在两种血清中均能保持恒定的成斑活性,但在人血清中对9株宿主菌的杀灭作用均被抑制;在小鼠血清中,PL39对L39菌有一定杀灭作用,对其他宿主菌无杀灭作用;两种血清热灭活(56℃,30min)后对PL39杀灭不同宿主菌作用无显著影响,与营养肉汤中的PL39杀菌作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血清和鼠血清中的不耐热物质均可影响噬菌体PL39对其宿主菌的杀灭作用。
- 李亚辉李振江靳静王山梅张改王书伟陈松建王小亭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人血清小鼠血清
- 噬菌体PL39对铜绿假单胞菌L39感染小鼠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观察噬菌体PL39对铜绿假单胞菌L39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注射L39菌液建立铜绿假单胞细菌L39所致小鼠重度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小鼠PL39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健康状况并赋分;采用平板倾注法测定存活细菌数,测定PL39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各组织脏器中PL39对L39的杀菌情况及PL39增殖情况;观察PL39在健康小鼠血清、热灭活健康小鼠血清、L39感染小鼠血清和热灭活L39感染小鼠血清中对L39菌的杀灭作用,测定不同血清中PL39对L39菌的吸附能力。结果小鼠腹腔注射总量108 CFU的L39菌建立铜绿假单胞菌重度感染模型,模型小鼠行尾静脉注射PL39治疗组的生存时间与无噬菌体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模型小鼠各组织脏器及全血中活菌数和噬菌体数与无噬菌体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39在噬菌体治疗2h热灭活健康鼠血清、热灭活感染鼠血清、营养肉汤对照组中存活细菌数分别为4.57±0.25×102 CFU/ml,4.48±0.41×102 CFU/ml和4.60±0.43×102 CFU/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小鼠血清中的PL39杀菌作用与细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鼠血清中细菌数与细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鼠血清孵育1 min的L39被PL39吸附的活性显著降低,但灭活感染鼠血清或营养肉汤孵育后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PL39在健康鼠血清中对L39具有一定杀灭作用,但噬菌体的吸附作用可被血清中不耐热物质完全阻断导致其对由L39引起的小鼠全身感染治疗无效。
- 李振江李亚辉靳静王山梅王书伟张改陈松建王小亭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全身感染
- PRDM16基因4个SNPs位点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PRDM1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及其交互作用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snapshot或连接酶检测技术检测528例受试者PRDM16基因rs2651899、rs2236518、rs870171、rs2282198四个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采用SHE-sis在线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利用MDR软件分析SNPs位点与性别、年龄、BMI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各SNP位点满足哈温平衡。PRDM16基因rs2651899位点等位基因A在HDL-C异常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1.32(1.02~1.71), P=0.033]。rs870171的A/C基因型频率在LDL-C异常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1.97(1.01~3.86), P=0.037]。rs2236518位点与性别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是HDL-C降低的危险因素[模型Ⅱ: OR(95%CI)=1.958(1.366~2.809), P〈0.01]。rs2651899、rs2236518、rs870171、rs2282198四位点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是HDL-C降低的危险因素[模型Ⅳ: OR(95%CI)=3.991(2.707~5.884), P〈0.01]。rs870171、rs2282198与年龄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是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模型Ⅶ:OR(95%CI)=11.544(4.109~32.430), P〈0.01]。结论PRDM16基因rs2651899位点的等位基因A可能是低HDL-C的危险因素,在共显性遗传模式下,PRDM16基因rs870171位点的A/C基因型可能是高LDL-C的危险因素。此外SNPs位点与性别、年龄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 郭雅欣裴晓婷王黎卢明时立瞳沈岩刘莉
-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血脂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