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机构详情>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 作品数:9 被引量:154H指数:6
- 相关作者:杨明超蒋海英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长期轮作施肥棕壤磷素对磷盈亏的响应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研究长期轮作施肥条件下棕壤磷素盈亏状况及其与土壤磷素的关系,为棕壤科学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玉米-玉米-大豆轮作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设不施磷肥(CK)、施氮磷肥(NP)、施氮磷钾肥(NPK)、低量有机肥配施氮磷肥(M1NP)、低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1NPK)、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肥(M2NP)和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2NPK),共7个处理。测定1979—2015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OlsenP和全磷含量,计算了土壤磷的盈亏状况,分析了全磷和有效磷与累积磷盈亏之间的关系。【结果】CK处理土壤磷素水平处于亏缺状态,平均土壤年亏缺磷为9.0 kg/hm^2;磷肥处理(NP和NPK)和有机肥配施磷肥处理(M1NP、M1NPK、M2NP和M2NPK)土壤磷素均处于盈余状态,且M2NP和M2NPK盈余较多。所有施肥处理的有效磷增量与土壤累积磷盈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 <0.01),CK处理土壤每亏缺磷100 kg/hm^2,Olsen-P下降0.84 mg/kg;磷肥及有机肥磷肥配施处理每盈余磷100 kg/hm^2,Olsen-P上升范围为1.97~7.23 mg/kg。除CK外,所有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增量与累积磷盈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 <0.01)。土壤每盈余磷素100 kg/hm^2,各施肥处理全磷增加范围为0.03~0.04 g/kg。【结论】磷肥投入是影响棕壤全磷和有效磷水平的关键因素。长期轮作不施磷肥,棕壤磷素亏缺;长期轮作施用化学磷肥(年均投入P2O5 70 kg/hm^2)和磷肥有机肥配施(年均投入P2O5 126~182 kg/hm^2),棕壤磷素有盈余,增施高量有机肥的盈余量高于增施低量有机肥,高于单施磷肥。磷肥配施有机肥提升棕壤有效磷的速率高于单施磷肥。
- 李娜杨劲峰刘侯俊韩晓日
- 关键词:长期轮作施肥棕壤有效磷全磷
- 长期不同施肥对棕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 目的:探究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不同施肥对土壤培肥,改善土壤结构的机制.方法:采集棕壤37年长期定位微区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0-20cm和20-40cm土样...
- 苏慧清韩晓日杨劲峰罗培宇戴健杨明超何蕊
-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全氮含量
- 东北棕壤长期不同施肥处理轮作大豆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特征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厩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和M1NPK)、高量厩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和M2NPK)9个处理。厩肥为猪厩肥,1992年后大豆季不施猪厩肥,仅在玉米季相关处理中施用。39年后,调查分析了大豆生物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大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结果】高量、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总吸氮量及各部位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处理,其中,M1NPK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和总吸氮量最高,分别为9107、2979和314.2 k g/h 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6.1%~133.6%、23.9%~232.5%和11.7%~359.4%。施肥提高了大豆氮收获指数,但氮素生理效率降低。NPK和M1NPK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均为63.5%,而氮素生理效率较CK分别降低了30.6%和28.1%。大豆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播前相比,大豆收获期单施氮肥处理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NPK处理变化不显著,M1、M1N和M1NPK处理显著降低。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远低于高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较播前平均降低了79.2%。所有处理中,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以M1NPK处理最低,比其他处理平均降低了58.2%。【结论】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季低量厩肥(13.5 t/hm^2)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时,大豆季仅施氮磷钾化肥既可提高大豆生物量、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同时还可降低大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
- 刘沥阳华伟张诗雨彭启超戴健韩晓日
- 关键词:棕壤大豆轮作氮素吸收土壤硝态氮残留
-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和玉米锌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利用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不同形态Zn和玉米茎秆、籽粒中Zn含量的影响,揭示长期施肥条件下,Zn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开始于1979年,采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试验处理为:N1P、N1PK、N1、N2、CK、M1N1P、M1N1PK、M1N1、M1N2、M1、M2N1P、M2N1PK、M2N1、M2N2、M2,其中CK为不施肥处理,N1和N2施氮量分别为120和180kg/hm2,M1和M2施有机肥量分别为13.5和27 t/hm2。在2015年玉米收获期,采集了不同施肥处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pH值、有机质,测定了土壤不同形态Zn和玉米籽粒、茎秆中Zn含量。与1979年原始土壤相比,绝大多数处理土壤pH值都显著降低,化肥处理降低1~2个单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降低0.5~0.8个单位,单独施用有机肥pH值有所增加。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Zn和有效态Zn均下降,施用化肥绝大多数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态Zn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态Zn含量均显著增加。施用有机肥也显著增加有机结合态和交换态Zn含量。玉米籽粒和茎秆中Zn含量也表现为不施肥处理最低,施用化肥或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pH值与土壤有效锌之间没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态Zn、全Zn、籽粒以及茎秆Zn之间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经过长期耕作和施肥,土壤pH值显著下降,施用氮肥是引起土壤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期不施肥土壤和植物中Zn含量下降,而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和植物中Zn含量。施用有机肥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有机结合态和可交换态Zn的储量来为土壤和植物提供更多的Zn。pH值降低对土壤锌的活化作用不显著。
- 刘侯俊王俊梅张承昕周崇峻刘小虎杨劲峰韩晓日
-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棕壤锌有机肥
- 深耕及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0
- 2012年
-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比例和氮素吸收量;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尤其有利于30~60cm土层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在玉米生育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活力;但减少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从营养体向籽粒转移的效率。深松和深翻相比,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两种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秸秆还田后当季春玉米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根长及生育后期深层根系根长显著提高,但秸秆还田对花后氮素吸收、氮素及干物质转移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开花后根系活力的保持不利。在进行秸秆还田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深耕措施,可以缓解秸秆还田对当季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
- 战秀梅李秀龙韩晓日李亭亭杨劲峰刘小虎
- 关键词:春玉米深耕秸秆还田根系特征
- 长期施肥对棕壤铁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利用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有机质的影响,探讨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游离态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亚铁总量和有效铁含量的变化以及与pH、Eh和有机质的关系。【方法】本文选取试验处理为CK(不施肥)、N(氮肥)、NP(氮磷肥配施)、NPK(氮磷钾肥配施)、M(有机肥)、MN(有机肥与氮肥配施)、M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M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在2014年大豆收获期,采集了不同施肥处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pH、Eh、有机质含量以及游离态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亚铁和有效铁含量。【结果】与1979年原始土壤相比,所有处理土壤pH显著降低了0.6~1.4个单位。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下降了11.5%,化肥处理有机质略有下降,而有机肥处理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所有处理有效铁含量显著增加,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幅度更大;与2014年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土壤pH最低,而氮肥配施磷、钾和有机肥中的一种或几种pH又有所上升,其中配施有机肥效果最明显;施用化肥处理土壤Eh增加,而施用有机肥处理Eh则下降。施用化肥土壤游离态氧化铁和有效铁含量增加,亚铁含量下降,而施用有机肥土壤游离态氧化铁降低,亚铁总量及有效铁含量增加。【结论】经过长期耕作和施肥,土壤pH显著下降,有效铁含量显著增加。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质显著下降。施用氮肥土壤酸化趋势明显,磷、钾和有机肥配施能够缓解氮肥引起的酸化现象。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氧化态铁向还原态铁转化,更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效性铁的含量。
- 刘侯俊陈红娜王俊梅周崇峻刘小虎杨劲峰韩晓日
- 关键词:土壤PH有机质长期定位试验
- 施用新型多元素螯合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6年
- 为探讨新型多元素螯合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新型多元素螯合肥作基肥+螯合追肥处理(NCFA)、新型多元素螯合肥作基肥+普通追肥处理(NCFB)、普通复合肥作基肥+螯合追肥处理(CCFA)、普通复合肥作基肥+普通追肥处理(CCFB)、不施肥处理(CK)、磷钾肥处理(PK)、氮钾肥处理(NK)、氮磷肥处理(NP),研究新型多元素螯合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新型多元素螯合肥显著提高玉米的百粒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在氮磷钾等养分情况下,NCFA处理较CCFA、CCFB处理分别增产7.29%、17.95%,差异显著。新型多元素螯合肥能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NCFA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均为最高。施用新型多元素螯合肥能提高氮的农学效率,而对磷钾的农学效率和氮磷钾的偏生产力影响不大。与氮磷钾等养分的普通复合肥相比,新型多元素螯合肥的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接近同步,符合玉米的需肥规律,增产效果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 韩晓日蒋海英郭春雷宋玉峰杨成龙李娜
- 关键词: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
- 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还田对土壤酸度和交换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4
- 2018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连续4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比较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秸秆炭化还田与等量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酸度及交换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土壤酸化改良及秸秆、生物炭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所玉米渗滤池微区定位试验为基础,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单施生物炭(C)、生物炭+NPK(CNPK)、单施秸秆(S)、秸秆+NPK(SNPK)。其中NPK、CNPK和SNPK处理养分投入总量相等,均为N 225 kg/hm^2、P2O5 112.5 kg/hm^2和K2O 112.5kg/hm^2,S处理秸秆施用量为4500 kg/hm^2,单施生物炭处理生物炭施用量为1500 kg/hm^2。应用化学分析法对土壤活性酸、交换性酸、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进行分析和测定。【结果】经过连续4年的不同施肥处理,施用生物炭及秸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总量和交换性铝含量,但各处理间交换性H+含量差异不显著。相较于试验前土壤(pH 6.05),单施生物炭和单施秸秆处理分别使土壤pH提高了0.55和0.45个单位。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CNPK和SNPK处理较试验前分别使土壤pH提高了0.31和0.13个单位,且CNPK处理显著高于SNPK,但二者之间对土壤交换性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同时各处理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均显著高于CK,单独施用生物炭对提高土壤盐基总量、交换性Ca2+和交换性Mg2+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独施用秸秆。在等秸秆量与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秸秆炭化还田及秸秆直接还田较不施肥对照分别使交换性盐基总量提高了17.6%和15.1%,且秸秆炭化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的效果显著优于秸秆直接还田。与CK处理相比,C、CNPK、S和SNPK处理分别使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了1.68、2.52、1.53、2.30cmol/kg,其中以CNPK处理效果最佳。【结论】在等秸秆量和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施�
- 郭春雷李娜彭靖高天一马凌云韩晓日
- 关键词:秸秆直接还田土壤酸度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
- 长期施肥棕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变化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探究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施肥对土壤培肥、改善土壤结构的机制。【方法】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PK),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PK)6个处理。采集棕壤37年长期定位试验微区不同施肥处理的0—20 cm和20—40 cm土样,分析其水稳性团聚体(>1 mm、1~0.5 mm、0.5~0.25 mm、0.25~0.053 mm及<0.053 mm)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分配特征。【结果】棕壤长期施肥对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的影响0—20 cm大于20—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减少。各处理团聚体及碳、氮在团聚体中的分配主要在黏粉粒中(40%以上)。与CK相比,NPK处理显著提高了黏粉粒的含量,降低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黏粉粒储碳比例;M_1、M_2处理显著增加>1 mm团聚体数量及其SOC含量,显著增加>0.25 mm各粒级团聚体的储碳比例,且M_2处理显著高于M_1处理;M_1NPK、M_2NPK处理也显著增加>1 mm团聚体数量及其SOC含量,M_1NPK与M_2NPK处理在NPK处理的基础上依次增加0.5~0.25 mm(M_1NPK)、1~0.5 mm及>1 mm团聚体的储碳比例,M_2NPK处理>0.25 mm团聚体储碳比例最高,土壤团聚体全氮的变化趋势与有机碳类似。【结论】棕壤连续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SOC、TN含量及其储碳、氮比例,是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施肥措施。
- 苏慧清韩晓日杨劲峰罗培宇戴健杨明超何蕊
- 关键词:棕壤长期施肥有机碳全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