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作品数:57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伯杰贾涵斐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化
  • 4篇里尔克
  • 3篇人类学
  • 2篇德语
  • 2篇市民阶层
  • 2篇注意力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2篇民族
  • 2篇浪漫
  • 2篇感知
  • 1篇德国历史
  • 1篇德国文学
  • 1篇德国作家
  • 1篇颠覆
  • 1篇动物研究
  • 1篇新管理
  • 1篇新郎
  • 1篇行动者网络
  • 1篇行动者网络理...

机构

  • 21篇对外经济贸易...

作者

  • 3篇李伯杰
  • 3篇贾涵斐
  • 3篇陈敏
  • 2篇冯晓虎
  • 1篇吕巧平
  • 1篇妮莎

传媒

  • 8篇德语人文研究
  • 5篇外国文学
  • 2篇国外文学
  • 1篇世界民族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外国语文
  • 1篇国际汉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唯诗是尊与阅读革命——德国早期浪漫派诗论的文化背景考察被引量:1
2007年
"诗化人生"是德国早期浪漫派诗论及文化诉求的核心。在这个理念的阐释下,文学不再仅仅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且还被赋予了改造社会、塑造人生的任务,由此获得了至高的地位,18世纪普遍流行于德国的艺术崇拜论在他们那里变成了文学至上论。本文试图从文化史的角度、从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阅读革命"所引发的媒体变革来对文学至上论产生的成因进行解读,以找出浪漫派理论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李伯杰
关键词:浪漫派媒体市民阶层文化教养
“一个麻烦的祖国”--论德意志民族的德国认同危机被引量:8
2010年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德意志民族始终被民族认同问题所困扰,德国也被德国人称为"一个麻烦的祖国"。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德国的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造成德意志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的原因,是由于德国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即德国位于欧洲的所谓"中间地带",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德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即德国历史一再遭遇断裂,极不利于民族意识的形成。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德国因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全民性的共同归属感的形成再遇障碍。在决定性的19世纪下叶,德意志民族国家终于建立,但是三个德意志民族国家均以失败告终,致使民族意识一再遭受重创。德意志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李伯杰
关键词:德国历史民族国家
感知(下)
2018年
十九世纪西方社会对感知与主体性的重构以对身体的生理考察为起点,并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逐渐转向对具有历史文化维度的感知者心理经验的综合探讨。在这一过程中,生理学研究视角首先使视觉的主观性逐步凸显,感知的客观指涉及感知主体内外界限渐渐消逝,被生理学家视为包含感知真相的生理身体不再蕴含一个稳定的先验主体,综合统一的先天解决方案也日渐失效,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十九世纪末的感知、主体性与认识论危机,而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凸显注意力被视为了某种化解危机的应急措施,并由此成了当时的感知与主体性考察焦点。
陈敏
关键词:感知身体主体性注意力文化
莱布尼茨与白晋的汉字研究
2013年
莱布尼茨研究汉字可分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材料主要来自身在欧洲的欧洲东方学者,而第三个时期则来自他与在华传教士的通信,在收集范围和准确度上远远超过前两个时期,因此莱布尼茨研究汉字,也以这个时期意义最大。与莱布尼茨通信的在华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如闵明我(Grimaldi)、李明(Le Comte)和白晋(Joachim Bouvet)等,其中白晋与莱布尼茨关于汉字的通信数量最多,通信时间最长,对汉字的讨论也最深入,因此,研究莱布尼茨的汉字思想,白晋无疑是重要切入点。
冯晓虎
关键词:莱布尼茨汉字研究
划向日常的闪电--论里尔克诗中的艺人呈现
2020年
街头艺人是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存在,他们既是拥有高超技艺的、为大众所观看的对象,又是与日常的规则和秩序形成对照的边缘角色。里尔克的晚期代表诗作《杜伊诺哀歌》中的第五首着重刻画了街头艺人,将其视为无定、易逝的存在。在里尔克的中期诗作中,也已出现这类艺人的形象。本文尝试探讨这些诗歌中艺人的呈现方式,分析里尔克如何藉此制造诗作与日常生活的张力,进而撼动日常秩序和认知。
贾涵斐
关键词:街头艺人里尔克
跨文化视域下在德中资企业创新力研究
2022年
近年来,德国以其丰富的创新资源吸引了中资企业赴德投资,然而,国内对在德中资企业创新力的研究尚少。鉴于此,从以往较少探讨的跨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在德中资企业的质性实证研究发现,跨文化因素从环境、知识、流程和产品与服务4个层面对在德中资企业创新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在基于扎根理论并通过MAXQDA软件对实证研究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总结出对在德中资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研究旨在为在德中资企业更加主动有效地利用跨文化因素提升其创新力提供参考。
潘亚玲妮莎
关键词:创新力创新管理跨文化
德意志民族市民阶层的“勤劳美德”发展史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德意志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勤劳美德”,不仅推动了几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于市民阶层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从中世纪开始兴起的“工匠伦理道德”,在16世纪宗教改革后,与教会所倡导的劳动伦理观相融合,成为市民阶层构建自我意识的支柱。而经过18世纪以“理性、实用”为指导思想的工作伦理观的变迁,到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之时,“勤劳美德”却遭到了反讽和戏谑式地批判。“勤劳”与“懒惰”,成为启蒙思想者和浪漫派文学家观点迥然相异的分界点。
张艳芳
关键词:市民阶层懒惰贵族
辽阔的死亡风景--评君特的《里尔克与策兰作品的无机转向》
2021年
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费利齐塔斯•君特的德语文学研究专著《里尔克与策兰作品的无机转向》从无机的角度考察了里尔克与策兰的作品。无机作为有机的他者而存在,由有机转向无机的过程便是渐渐贴近死亡的过程。里尔克与策兰以各自的方式开启辽阔的死亡之境,逐步接近并跨入无机界。君特重点分析了两位诗人的数首诗歌,结合他们的书信、日记、其他作品及相关话语论述了二者的关联,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里尔克与策兰跨越界限、将无机融入诗作的过程。
贾涵斐
关键词:无机跨界里尔克策兰
感知(上)
2017年
感知不仅关乎人对自身及世界的认识,也奠定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相互交往的基础。因而,注重个体的西方文化关注感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尽管感知本身并无独立的历史,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却存在着不同的主导性感知模式。本文力争从历史性角度出发,以跨学科的文化学研究范式为指导,简要梳理古典至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感知话语的嬗变,以探究启蒙时期对感知的理解以及相关文化实践对人的感知和交往方式的重塑。
陈敏
关键词:感知人类学
中欧汉语语法讨论与“废除汉字”思潮被引量:1
2009年
汉语是否有语法,是中德语言学交流史的核心研究课题。对此,16世纪欧洲学界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时过400多年,对于汉语语法是否存在,仍在争议中。而中国语言学界则多沿袭《马氏文通》观点,完全以欧洲语法为出发点来框架汉语语法研究。欧洲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并非完全是学术讨论,其结果多半证明汉语落后于欧洲拼音文字,汉文化落后于欧洲文化。20世纪初,中国汉语大讨论得出的结果与其相仿,结论是废除汉字。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研究探讨语言研究背后的思想之争及其符号化意义。
冯晓虎
关键词:汉语语法耶稣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