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尚忠
- 作品数:1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更多>>
- 发文基金: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年轻恒星形成过程的分子谱线诊断
- 2001年
- 恒星是宇宙的基本天体 ,理解恒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天体物理最有兴趣的课题之一。目前了解的恒星形成的一个基本图象是 ,恒星是由一个足够大质量的星际分子气体云在其自引力作用下塌缩而形成。在早期塌缩过程中形成一颗原恒星 (胚胎 ) ,并且伴随环绕该原恒星的吸积盘。原恒星吸积星际介质中的分子物质 ,通过吸积盘转移到原恒星表面 ,原恒星的质量随着增大。在吸积过程中也同时伴随物质向外的剧烈喷发。由于盘的存在 ,这种喷发通常沿垂直于盘的方向进行 ,出现双极的空间分布。在天文观测上 ,一种典型的表现是分子气体的外向流 ,观测表现为从原恒星双极的红蓝移气体运动[1] 。由于恒星形成于星际分子中 ,因此 ,对星际分子的谱线探测是研究恒星形成的强有力手段。现在已经发现和证认的星际分子总数有一百多种 ,其中丰富度最高的气体是H2 。在所有的星际分子中 ,丰度仅次于H2的CO分子的转动跃迁谱易激发 ,相对于星际介质的不透明度小 ,观测上易于实现 ,因此 ,CO分子就成为探索原恒星形成的有力探针。在毫米波段出现的J=1- 0和J=2 - 1跃迁谱线以及CO同位素的谱线是最常使用的观测探针。八十年代以来又陆续发现了环形分子SiC2 、C3 H、C3 H2 及含磷分子PN和CN等 ,给宇宙中有机世界的探测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 席尚忠秦胜利邓李才杨戟
- 关键词:星际分子分子云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