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诗艳
- 作品数:22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肇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探索——以肇庆学院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遭遇整体氛围对教学中心地位的支撑不足,督导队伍组建困难、地位尴尬,督导业务单一、作用不明显,反馈的无力减弱督导效用的发挥等困境。应从营造重视教学的氛围、扩展督导业务、提高教学督导效能、升华督导职能、扩充和提升教学督导队伍、成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处,强化教学督导地位和效用等方面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以强化其作为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的中坚力量,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 廖诗艳余淦新
-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
- 创新性学习环境的构建: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被引量:1
- 2013年
- 创新性学习是人的本质及时代的要求。开展创新性学习要求创设相适应的创新性学习环境。创新性学习环境蕴含知识的泛在、探索的真实以及生成的自由等基本特征,需要课程元素与技术元素的同时加入才能达到涵养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因此,可以从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建构创新性学习环境。
- 廖诗艳
-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现代教学技术课程整合课程改革
- 服务与协作:地方院校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以肇庆学院为例
- 2013年
-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实然的困境,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干力量,在其专业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院校通过服务地方,输出师资,院校协作,引领教师走向幸福来实现其对责任的担当。
- 廖诗艳
- 关键词:地方院校院校协作教师专业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之构想
- 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湾区对各种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及这些要素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等,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卓越表现则是其重要支撑.湾区高等学校类型较为齐全,但一流大学数量仍偏少;学科专业类别较为丰...
- 孙丽昕廖诗艳
- 关键词: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政府职能社会组织
- 专业理论课程评教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启示
- 2015年
- 基于学生视角,对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评教指标的认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高度认同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评教指标主要涉及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态度、成绩的评判等方面的内容,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学生在部分专业理论课程评教指标的认同程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制定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时,应维护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利益,多考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和不同学科、年级的特点,使评教指标的内涵与学生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相适应,以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唐辉廖诗艳郝向英
- 教育规律的人本理解被引量:3
- 2010年
- 教育活动必然反映各教育主体的目的倾向和价值选择,仅仅以教育关系的必然性为唯一特性去阐释教育规律是不妥当的。要认识和显明教育规律的特点,就不能仅仅从"物"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还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把教育规律看作是教育活动中各教育主体参与其中共同生成的规律,它不仅具有客观性、必然性,还具有生成性、价值性、或然性。
- 文雪廖诗艳
- 关键词:教育规律教育活动生成性价值性或然性
- 文化哲学视野里的当代学习环境研究
- 当代社会发展,诸多新因素注入教育领域,教育领域研究迸发出极大的活力: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改革中课程文化的建设以及未来学习化社会的远景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探讨逐渐升温,对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与发展方...
- 廖诗艳
- 关键词:学习环境文化哲学教育改革网络技术
- 文献传递
- 学习环境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被引量:10
- 2007年
- 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于是学习环境的研究逐步兴起。对国内外学习环境研究进行了历史回溯、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明晰了学习环境研究的历史发展线索,并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已有研究比较忽视从学习过程本身、学习者本身以及人与文化的同一性对学习环境的制约,无法做到对人的学习生命的真正关注和关怀,这就需要采取新的研究视角——文化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 廖诗艳
- 关键词: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学习环境
- 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探讨教学的有效性
- 2012年
- 本文由课例入手,分析在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教学活动设计应该生活化;教学活动设计应该让学生“做数学”,并获得良好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应该具有动态生成性。
- 廖诗艳
- 关键词:开放性生活化
- 网络教育中的隐蔽课程:概念、特征与文化建构原理被引量:7
- 2004年
- 隐蔽课程的概念自提出以来 ,一般都是从结构功能主义、现象诠释学和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 ,围绕传统教育进行研究 ,忽视了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网络的出现及其向教育的延伸产生了网络教育 ,新的教育文化环境形成独特的隐蔽课程。本文试图通过网络、文化、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思考网络教育中隐蔽课程的概念。
- 廖诗艳黄甫全
-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教育隐蔽课程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