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振江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濮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急性
  • 4篇细胞
  • 3篇淋巴
  • 3篇化疗
  • 3篇急性白血
  • 3篇急性白血病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液
  • 2篇淋巴瘤
  • 2篇慢性
  • 2篇恶性
  • 2篇氟达拉滨
  • 1篇单采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低巨核细胞性
  • 1篇调整板

机构

  • 12篇濮阳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张振江
  • 5篇李志春
  • 4篇杨晓哲
  • 3篇纪国超
  • 1篇郭超
  • 1篇扬晓哲

传媒

  • 2篇西藏医药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09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联合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及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采用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更加显著,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张振江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李志春郭超张振江扬晓哲
关键词: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治疗顺序将30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均15例。观察组实施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白细胞、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张振江
关键词:白细胞单采术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冻存自体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分析研究冻存自体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某院2014 年1 月~ 2016 年1 月收治的40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 例,对照组输注健康献血人员的冻存血小板,观察组输注自体血小板,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输注后1 h、24 h 血小板校正增加值、血小板CD42b 和CD62p 表达水平和输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输注后1 h、24 h 血小板校正增加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血小板CD42b 和CD62p 分别为(74.8±6.1)% 和(8.6±1.0)%,对照组分别为(73.4±5.9)% 和(8.5±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输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后,其冻存自体血小板功能与异体血小板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一定程度活化,但前者输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张振江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分析
2009年
杨晓哲李志春张振江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复发
观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经DC-CIK治疗后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2017年
目的观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经DC-CIK治疗后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间在我院收治的AML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输注DC-CIK细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观察组3周、3个月、9个月T细胞亚群中的CD3+、CD8+、CD16+CD56+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4+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⑵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T细胞亚群中各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患者经DC-CIK治疗后可显著提高具有肿瘤杀伤性的T细胞水平,有助于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
张振江
关键词:DC-CIKT细胞亚群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纪国超李志春杨晓哲张振江
关键词:肿瘤溶解综合征恶性血液病
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8年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III/IV度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优于CHOP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张振江
关键词:氟达拉滨恶性淋巴瘤
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司坦唑醇治疗,观察组予环孢素A、司坦唑醇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PLT、WBC、血清VEGF水平,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WBC、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孢素A与司坦唑醇联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提高PLT、WBC水平,改善造血微环境、骨髓造血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张振江李志春杨晓哲纪国超袁本超孙富英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A司坦唑醇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COED-B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效果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COED-B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NH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接受COED-B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45/47)]高于对照组[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COED-B化疗方案治疗NHL患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张振江李志春杨晓哲纪国超袁本超孙富英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