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辉 作品数:75 被引量:262 H指数:8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胆道闭锁术时年龄及肝脏病理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研究胆道闭锁患儿Kasai手术术时年龄、肝脏病理与近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于我院普外科的胆道闭锁患儿进行Kasai术后6个月的近期预后随访,分为优秀组、良好组和不良组。每组随机抽取20例共计60例作为样本。回顾样本病历资料获取术时年龄。获取样本病例Kasai手术术中取得并保存的肝脏病理标本,应用Masson染色评定肝纤维化程度;应用CK19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评定胆管反应程度。统计学分析术时年龄、肝脏病理学指标和近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优秀组、良好组和不良组的平均术时年龄分别为(77.55±24.64)d、(90.30±24.13)d和(72.35±24.53)d,无术时年龄〈30d病例;优秀组、良好组和不良组的无肝硬化病例和肝硬化病例分别为11:9、11:9和16:4;优秀组、良好组、不良组平均胆管面积比例分别为(5.62±3.62)%、(8.50±4.08)%和(5.15±3.77)%。不同预后病例术时年龄、肝脏病理学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肝硬化组较无肝硬化组术时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肝硬化组较无肝硬化组胆管反应程度严重;术时年龄与胆管反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后6个月近期预后和术时年龄、肝纤维化程度、胆管反应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近期预后可能受术者经验和手术技巧影响;术时年龄越大胆管反应越重,胆管反应对肝纤维化有促进作用,尽早手术对改善远期预后有帮助。 王增萌 陈亚军 张廷冲 彭春辉 庞文博 张丹关键词:胆道闭锁 年龄因素 Kasai术时将肝脏游离出腹腔对患儿围手术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摘要】目的探讨Kasai术时将肝脏游离出腹腔进行操作对Ⅲ型胆道闭锁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共收治胆道闭锁患儿22例,术中探查证实均为Ⅲ型胆道闭锁后,将患儿用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将肝脏游离出腹腔(livermobilization,LM)组,肝脏未游离出腹腔(1ivernon-mobilization,LNM)组。共22例,其中LM组14例;LNM组8例。对比两组术中血压、体温、血气(Ph、BE、HCo]一、PC02)变化、肝门解剖及肝门空肠吻合时间长短;手术前后血浆白蛋白、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总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0.881)及性别(P=0.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将肝脏游离出腹腔后血压为(40.14±6.88)mmHg,较操作前(54.63±7.29)mmHg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而LNM组拉钩牵拉肝脏前后血压无下降(56.638±9.10)mmHg比(56.888±8.58)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LM组体温下降(O.45±0.27)℃,LNM组下降(0.15±0.14)℃,两组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M组肝门解剖及肝门空肠吻合时间分别为(20.86±4.22)min、(21.50±3.57)min,均短于LNM组的(22.25±4.06)min、(21.75±6.18)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0.905)。血气结果分析,在两组间进行比较,LM组肝脏操作后的pH值7.27±0.10高于LNM组7.16±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其余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在将肝脏游离出腹腔后,BE、HCO3^-、PCO_2均较前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1);pH值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LNM组牵拉肝脏后,BE及HC03一均较前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04);pH及PCO_2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术后日平均 吴东阳 陈亚军 张廷冲 王增萌 庞文博 彭春辉关键词:胆道闭锁 吻合术 围手术期 儿童结直肠血管畸形的诊治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总结儿童结直肠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探讨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4例结直肠血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和随访.本组男女之比为3.7∶1,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平均误诊时间为4.1年.11例为独立的病变,3例为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便血、贫血.所有患儿术前均行结直肠超声、结肠镜检查,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13例,行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1例.结肠镜下可见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界限清晰,13例患儿可见受累肠管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1例患儿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紫疱.12例患儿经腹肛门行Soave手术,1例仅行畸形重复血管结扎,1例腹腔镜探查、经肛门Soave手术.结果 本组术后住院时间4~25 d,平均15d.开始扩肛时间14~25 d,平均为20 d.除1例失访外,余者术后获门诊及电话随访,平均16个月.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4例患儿有血便,其中2例患儿偶尔大便带血丝;1例术后4个月出现臀部感染,行抗感染和切开引流后治愈.结论 结直肠超声、CTA以及结肠镜的联合应用,可明确了解本病,降低误诊率;经腹肛门Soave手术,能安全完整地切除病变肠管,有效的治愈或改善便血. 彭春辉 陈亚军 张廷冲 王大勇 庞文博 王增萌 吴东阳关键词:血管畸形 结肠 直肠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方法 先天性肠闭锁合并巨结肠四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合并巨结肠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肠闭锁合并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于生后3 d内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分别证实为结肠闭锁、回肠闭锁、空肠闭锁和回肠闭锁。3例肠闭锁术后复发肠梗阻入院,1例肠闭锁关瘘后出现肠穿孔行肠造瘘手术。文献复习以"先天性肠闭锁(intestinal atresia,IA)"和"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19年6月关于IA合并HD的文献,对闭锁肠段及分型、诊治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例肠闭锁术后行下消化道造影(瘘管造影)均提示远端结肠异常,均再次行手术治疗。例1术中发现远端结肠痉挛细小,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全结肠型巨结肠,行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术后鼻饲肠内营养辅助治疗;例2术中发现肠管粘连严重,吻合口狭窄,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全结肠型巨结肠,放弃根治手术,重新修复吻合口,术后出现败血症,放弃治疗后死亡;例3术中发现明显扩张段结肠,行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切除肠管病理符合短段型巨结肠,术后排便功能良好;例4肠造瘘术后行直肠黏膜活检提示齿状线上3 cm肠管无神经节细胞,行经肛门Soave手术,切除肠管病理符合短段型巨结肠,术后恢复排便功能。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35篇,结合本中心4例,共47例IA合并HD患儿。肠闭锁最常见于回肠(16例)、升结肠(11例)和横结肠(9例),最主要的闭锁类型为Ⅲ型22例。所有患儿IA术前均未诊断合并HD。22例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因术后病理诊断合并HD或复发肠梗阻后行多次手术,平均手术次数3(2,4)次。20例行肠切除(肠吻合)+肠造瘘术,9例关瘘前诊断合并HD,平均手术次数(2.4±1.1)次;余者因关瘘后出现肠梗阻或其他并发症行多次手术,平均 严佳虞 陈亚军 陈永卫 侯大为 彭芸 张廷冲 彭春辉 庞文博 李笛关键词:肠闭锁 HIRSCHSPRUNG病 儿童结直肠血管畸形的诊治 目的 总结儿童结直肠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探讨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收集2010 年1 月~2014 年2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4 例结直肠血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随访.... 彭春辉 陈亚军 张廷冲 王大勇 庞文博 王增萌 吴东阳51例儿童术后肠套叠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总结儿童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51例儿童术后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分析其年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51例患儿中,2岁以下33例(64.7%)。腹膜后手术17例(33.3%),腹腔内手术34例(66.7%)。肠梗阻症状出现于术后1周以内者46例(90.2%),2周以内者49例(96.1%),主要表现为胃管内胆汁性胃液引流持续增多、呕吐或腹胀,血便、阵发性腹痛及腹部包块少见。26例术前行腹部超声均提示肠套叠。51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小肠套叠49例(96.1%),回结型套叠2例,仅5例肠套叠因肠坏死而行肠切除吻合,余46例均经手法复位。5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儿童术后肠套叠多发生于术后1周以内,与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在发病时间上有明显差别。其症状不典型,腹部超声因其较高的诊断率应做首选检查。术后肠套叠多为小肠套叠,因粘连的存在,罕有自行松解的机会,需尽早手术干预,早期手术多能手法复位。 吴东阳 陈亚军 彭春辉 庞文博 王增萌 张丹 沈秋龙 王丽 王凯关键词:肠套叠 预后 男性泄殖腔畸形的诊治 目的 探讨男性泄殖腔畸形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要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2004 年1 月~2013 年12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5 例男性泄殖腔畸形患儿,年龄4 个月~10 岁,平均2 岁.其中1 例... 陈亚军 张廷冲 彭春辉 庞文博单中心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总结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年龄分布、病史时间(从出现腹痛、呕吐、血便等临床相关症状到诊断肠套叠的时间)及发生肠管坏死相关因素。本组男69例,女29例;中位年龄5岁4个月。继发于梅克尔憩室27例,淋巴瘤和P-J息肉均为17例,幼年性息肉15例,紫癜13例,肠重复畸形4例,其他5例。有腹痛表现85例,呕吐65例,血便25例,肠管坏死23例。结果 本组大于3岁者77例,小于1岁者7例。继发于淋巴瘤及紫癜者,均大于3岁。继发于淋巴瘤、紫癜和P-J息肉患儿中大于5岁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2.4%(14/17)、84.6%(11/13)和82.4%(14/17)。继发于梅克尔憩室患儿病史时间小于48 h者占74.1%(20/27)。继发于息肉(幼年性息肉和P-J息肉)及淋巴瘤患儿病史时间大于48 h者占比较高分别为65.6%(21/32)和82.4%(14/17)。病史时间在24~48 h者和继发于紫癜者的肠管坏死占比最高,分别为70.6%(12/17)和46.2%(6/13),而便血及电解质紊乱对肠套叠发生肠管坏死的指示意义并不大。结论 继发性肠套叠的继发因素以梅克尔憩室和息肉为主。随年龄增大,息肉、淋巴瘤及紫癜继发的可能性越大。紫癜继发者最易发生肠管坏死,需及早手术。 沈秋龙 陈亚军 彭春辉 庞文博 张丹 王增萌 王丽 吴东阳关键词:肠套叠 儿童 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诊治经验,以提高对于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患儿临床资料;检索万方、维普、CNKI、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数据库截至2017年5月1日关于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本中心2例患儿均诊断为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无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B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B,MEN2B)、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未行手术治疗,分别随访2年半、1年,其症状均无改善。通过文献检索,纳入15例患儿,联合本中心2例患儿分析结果如下:17例患儿中,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5岁(14 d至17岁)。临床表现为腹泻(6例)、生后便秘(5例)、便血(3例)及肠梗阻症状(3例)。82.4%病变累及结直肠。三种类型中,息肉样节细胞神经瘤3例,其中1例伴发MEN2B;节细胞神经瘤性息肉病1例;弥漫性节细胞神经瘤病13例,其中4例合并MEN2B,1例合并NF1。伴有MEN2B的5例患儿均存在RET基因突变,其中4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病理结果均为甲状腺髓样癌。在随访资料完整的14例患儿中,10例行病灶切除术后症状缓解;4例未切除病灶,症状无缓解。结论小儿消化道节细胞神经瘤临床罕见,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需根据临床情况具体分析,密切随诊。 王凯 陈亚军 何乐健 张晶 彭春辉 庞文博 王增萌 吴东阳关键词:儿童 消化道 神经节瘤 胆道闭锁肝汇管区小动脉形态学改变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胆道闭锁患儿肝汇管区小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同时探讨小动脉的形态学改变与近期预后及术时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就诊的符合条件的49例胆道闭锁患儿纳入研究。应用抗α-SMA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对这49例胆道闭锁患儿的肝病理标本汇管区小动脉管壁厚度及管径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统计分析同时期收治的10例胆汁淤积患儿作为对照。将胆道闭锁患儿按近期预后分为优秀组(21例)、良好组(11例)和不良组(17例),比较各组间的小动脉形态学改变有无差异;再按术时年龄分组将胆道闭锁患儿分为≤60d组(17例)、60-90(含90)d组(22例)和〉90d组(10例),比较各组间小动脉的形态学改变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统计小动脉182个,其中胆道闭锁组152个,胆汁淤积组30个。胆道闭锁组与胆汁淤积组肝汇管区小动脉管壁厚度分别为(83.58±28.30)μm和(72.13±16.59)μm,小动脉管径分别为(136.32±52.64)μm和(113.94±41.94)μm,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和P=0.026)。胆道闭锁患儿肝汇管区小动脉的管径与厚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10.01)。优秀组、良好组、不良组的汇管区小动脉管壁厚度分别为(83.03±29.42)μm、(78.16±25.06)μm和(87.00±28.61)μm,小动脉管径分别为(138.92±52.96)μm、(125.81±45.04)μm和(138.88±56.00)μm,各组间的小动脉形态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时年龄≤60d、60-90(含90)d、〉90d组的汇管区小动脉管壁厚度分别为(87.02±23.66)μm、(81.07±29.94)μm和(83.08±31.60)〉m,小动脉管径分别为(148.27±54.11)μm、(126.13±47.97)μm和(137.16±56.07)μm,各组间的小动脉形态学� 冯欣 张廷冲 彭春辉 庞文博 沈秋龙 王增萌 王丽 陈亚军关键词:胆道闭锁 小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