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凤香

作品数:23 被引量:203H指数:8
供职机构: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护理
  • 6篇心理
  • 6篇精神分裂症
  • 6篇分裂症
  • 5篇干预
  • 4篇精神病
  • 4篇精神分裂症患...
  • 4篇病人
  • 3篇心理干预
  • 3篇心理健康
  • 3篇抑郁
  • 3篇抑郁症
  • 3篇康复
  • 3篇护理质量
  • 2篇心理护理
  • 2篇心理状况
  • 2篇依从
  • 2篇依从性
  • 2篇应激
  • 2篇应激障碍

机构

  • 23篇惠州市第二人...
  • 3篇惠州市中心人...
  • 2篇惠州市中心医...
  • 1篇河南省精神病...
  • 1篇惠州市惠康医...
  • 1篇广州市脑科医...

作者

  • 23篇李凤香
  • 9篇叶郁葱
  • 6篇徐娟
  • 5篇李美娟
  • 4篇刘永忠
  • 3篇杨淑芬
  • 2篇江桂素
  • 2篇肖凤新
  • 2篇陈晓燕
  • 2篇王锋锐
  • 2篇曾伟娴
  • 2篇吕庆友
  • 1篇郑小霞
  • 1篇魏国英
  • 1篇余琼
  • 1篇林建葵
  • 1篇宋景贵
  • 1篇吕应春
  • 1篇邓利章
  • 1篇周纪兰

传媒

  • 11篇现代临床护理
  • 2篇临床心身疾病...
  • 2篇国际护理学杂...
  • 2篇护理学报
  • 1篇当代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南方护理学报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合并自知力教育。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6mo末采用以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自知力障碍程度及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6mo末研究组自知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知力教育可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李美娟邬德纯李凤香
关键词:自知力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Zung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被引量:67
2010年
目的探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在诊断抑郁症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抑郁症与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就诊的673例咨询者为研究对象,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其进行测验,并进行抑郁症分级。结果无抑郁症状146例,轻度抑郁168例,中度抑郁214例,重度抑郁145例;4种症状的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与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相关(P〈0.01或P〈0.05);20—49岁者较其他年龄段抑郁症发病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ung抑郁自评量表可作为诊断抑郁症的一个有效的检测工具,并可用于评价抑郁症的疗效。
李美娟徐娟刘永忠杨惠青肖凤新朱伟芳李凤香
关键词:ZUNG抑郁自评量表抑郁症
497例外来人员子女心理状况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惠州市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16PF人格问卷、应对量表、SCL-90病状自评量表,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我市外来人员子女在读中学生497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随机抽取本地居民在读中学生515作同期对照。结果:16PF人格问卷中,外来人员子女的I(敏感性)、N(世故性)均值高于对照组,E(特强性)、F(兴奋性)、M(幻想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应对量表测试中,外来人员子女在消极应付方式上显著高于对照组。SCL-90测试中,外来人员子女人际关系敏感、焦虑项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应广泛关注我市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徐娟郑远松李凤香刘永忠
关键词:SCL-90测试人际关系敏感人格问卷16PF整群抽样法心理状况
惠州市惠城区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了解惠州市惠城区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为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配置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城乡居民2000户,共计7218人。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身体健康状况、医疗保障形式、居民健康知识需求、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等。结果城区居民总患病率较农村居民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居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高血脂、痛风患病率较农村居民显著增高,而农村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患病率则较城区居民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居民对于饮食指导的需求率较农村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对于健康咨询、定期体检及家庭卫生与保健的需求率较城区居民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城区居民应加强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对农村居民应重点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最终目标。
李美娟余春香陈知刘永忠徐娟李凤香
关键词: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住院精神病病人夜间突发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9年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病人夜间突发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41例次住院精神病病人夜间突发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41例次住院精神病病人夜间突发事件的原因依次为:坠床15例次(占36.6%),暴力性行为6例次(占14.6%),自缢、切割伤、摔倒各4例次(各占9.8%),噎食3例次(占7.3%),外走、吞食异物各2例次(各占4.9%)和猝死1例次(占2.4%)。结论做好突发事件的救治,加强病人和病房的管理和提高临床护士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对提高处理意外事件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肖凤新李凤香邓筱璇
关键词:精神科夜间护理突发事件护理质量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心理干预,疗程12周。采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ISE)和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NOISE各因子分、总积极分、总消极分和SSPI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
李美娟邬德纯李凤香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
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况,为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15例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评分方面高于常模(均P<0.01);首次住院者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评分高于多次住院者(均P<0.05);女性患者在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3个因子的评分高于男性患者(均P<0.01)。结论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李凤香黄群明叶郁葱王锋锐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心理状况社区护理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其干预措施被引量:13
2008年
叶郁葱余小珍戴小燕李凤香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干预措施产褥期妇女抑郁症状孕产妇
城乡学童个性行为特征调查
2009年
目的探讨农村与城市儿童的个性行为特征。方法将97名农村学龄儿童设为农村组,97名城市学龄儿童设为城市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一儿童版和Achenbach’s 行为量表一儿童版进行评定分析。结果两组学龄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各维度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与全国常模相一致(P均〉0.05);农村组男学童Achenbach’s行为量表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及外向型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城市组,女学童退缩、社交问题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城市组(P〈0.05或0.01),其他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农村与城市儿童个性无显著差异,而农村儿童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可能与其所受教养和生活方式有关。
李凤香叶郁葱徐娟邓筱璇邬德纯
关键词:学龄儿童农村EPQCBCL
严重创伤患者的个性与应激障碍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个性与应激障碍的关系,为创伤患者的整体护理提供有效的科学护理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79例创伤患者进行个性测定,并分析患者个性与应激障碍发病情况和应激障碍症状消失时间的关系。结果外向情绪不稳定型个性的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最高,占75.40%,内向情绪不稳定型应激障碍症状消失的时间最长,为36.0±13.1 d。结论根据患者个性特征采取相适应的心理干预,可减少创伤患者的应激障碍及促进病程的转归。
杨淑芬吕庆友李凤香邬德纯
关键词:创伤应激障碍心理干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