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细兵

作品数:22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地震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理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地壳
  • 5篇海底
  • 5篇反演
  • 4篇联合反演
  • 3篇地震
  • 3篇波速
  • 2篇地表
  • 2篇地震仪
  • 2篇地幔
  • 2篇断层
  • 2篇洋中脊
  • 2篇上地幔
  • 2篇深海
  • 2篇盆地
  • 2篇微振动
  • 2篇邻里
  • 2篇吕宋
  • 2篇南海西南次海...
  • 2篇海槽
  • 2篇海底地震

机构

  • 15篇江苏省地震局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作者

  • 22篇李细兵
  • 7篇吴振利
  • 7篇李家彪
  • 5篇范小平
  • 4篇牛雄伟
  • 4篇赵启光
  • 3篇洪海春
  • 2篇刘宏扬
  • 2篇张帅帅
  • 2篇宋浩
  • 2篇戴波
  • 2篇宋晓东
  • 1篇李守军
  • 1篇宋晓东
  • 1篇毕雪梅
  • 1篇顾勤平
  • 1篇陈惠芳
  • 1篇陶小三
  • 1篇丁巍伟
  • 1篇熊振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震研究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江苏建筑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微振动勘探方法探测隐伏断裂构造被引量:5
2015年
介绍了运用微振动勘探方法探测隐伏断裂构造的方法和思路,并对郯庐断裂带两条分支断裂进行了试验性勘探.通过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微振动勘探方法对隐伏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其对岩性差异面形成的断裂定位误差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相当;又因其具有较大的勘探深度,因而可以有效揭示勘探区域下方地层及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接触关系,这对于识别和确定断裂构造的主破裂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微振动勘探方法对地层或断裂构造细节特征的揭示能力较差.因此,在实际地层或断裂勘探中,宜采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与微振动勘探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可以用微振动勘探方法进行普查,在确定断裂初步位置及空间展布特征后,再选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断裂精确定位.
范小平李细兵赵启光宋浩戴波张帅帅
海底地震仪在洋中脊构造调查中的应用
1.洋中脊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洋中脊作为地球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巨型活动构造带,是海底扩张的发源地,也是岩浆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热液硫化物矿产和极端生物基因资源。洋中脊的调查和综合研究对地球演化历史的认
牛雄伟阮爱国吴振利李细兵
用台阵微振动方法探测城区地壳浅部介质结构被引量:1
2015年
为获取城区浅部介质结构,利用台阵微振动观测技术对城区不同环境下的2个场地进行了微振动观测试验。研究设计了嵌套三角形观测系统,采用修正空间自相关法和频率波数法提取Rayleigh波频散曲线,选用邻域算法反演台阵下方各层埋深及其纵、横波速度结构,并对反演结果与现场钻孔勘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阵微振动观测技术是获取地壳浅部介质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对主要地层界面的深度解释误差约为3%~8%,该误差大小与界面的波阻抗差异有关,波阻抗越大,其解释精度相对越高;该方法可以直接获取台阵下方S波速度结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微振动方法不需要专门震源,施工经济方便,结果可靠,可作为复杂地震地质环境下获取城区地壳浅部介质结构的有效方法。
李细兵赵启光宋浩戴波张帅帅
关键词:微振动台阵
基于多震相联合反演江苏地区一维速度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地震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获取了江苏地区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与仅采用初至波走时的传统天然地震走时获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大量存在的续至波参与反演,能有效改进中下地壳的反演能力。针对地震震相目录中常存在震相标识错误的问题,采用的自动判别筛选震相方法能最大限度提高数据走时的精度,可以对不同震相进行有效区分。与其他常用一维速度模型相比,本文反演的模型对Pg、Pn震相走时拟合效果最佳,残差最小。当所用走时数据拥有较高定位精度时,该反演方法能为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成像和地震定位提供较可靠的一维速度模型。
李细兵赵启光朱峰洪海春王恒知
关键词:联合反演
南海南部海底地震仪试验及初步结果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德国SedisIV型海底地震仪(OBS)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阵列为震源,于2009年4~6月在南海南部开展了OBS试验,获得了两条勘测线,其中OBS2009-1测线(剖面1)从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延伸到海盆中央,另一条OBS2009-2测线(剖面2)穿过礼乐滩东部向西北延伸进入海盆。由剖面2的14台OBS采集的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地震数据可知,此次试验,OBS地震记录清晰、震相丰富,所使用的气枪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显示了其良好的工作能力,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地震勘测。数据初步处理和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礼乐滩地块的基底较高,很有可能与南海北部陆缘存在共轭关系,但与南海北部陆缘不同的是,北部陆缘有较厚的沉积层覆盖,而礼乐滩块体上的沉积层很薄;东部次海盆地壳明显被拉薄,海盆内的地壳也很薄,莫霍面埋深较浅。
吴振利阮爱国李家彪牛雄伟李细兵刘宏扬
关键词:南海南部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构造意义被引量:6
2019年
地壳介质的非均一性对反演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地壳厚度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对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地壳浅层主要以高速异常特征为主,与区域内山脉特征相对应,而在中下地壳主要以低速异常为主,区域内速度异常与区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该结论进一步证实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存在低速带,但低速异常主要出现在深20~30km的中下地壳部分,与前人所得的低速异常区相比范围更大,出现深度更深。联合反演结果显示福建陆域地壳厚度为28~35km,地壳在沿海地区偏薄,向内陆逐渐变厚,与接收函数的结果较为一致,且发现沿永安-晋江断裂东侧存在显著的地壳减薄特征。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果显示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以高速异常为主,在福州盆地及沿海区域表现为低速异常。
李细兵熊振范小平陶小三彭小波
关键词:联合反演三维速度结构地壳厚度
基于微动技术探测盆地浅部地层速度结构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介绍了利用微动技术探测地表浅层速度结构的方法,并在江苏常州地区一个凹陷盆地内进行了一次野外台阵观测试验,采集场地数据的质量良好。利用空间自相关法得到了不同半径下的自相关函数曲线,该场地的自相关函数显示,对于半径较大的台阵,其自相关系数较好;根据自相关函数提取了场地的频散曲线。通过设定初始模型,利用邻域反演算法得到了该场地的基本速度结构和各层深度分布范围;最后通过与场地附近的人工地震剖面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试验结果所揭示的土层结构与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解释结果接近。
李细兵范小平
关键词:频散曲线
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被引量:44
2011年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过OBS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初始建模,利用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上陆坡的21km减薄至下陆坡的14km,在西北次海盆为7.7km;莫霍面埋深从上陆坡的21km上升到海盆中央的11km.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都为大洋地壳,但不同的是层1(沉积层)增厚,层2减薄,该特点在东部次海盆尤其明显.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边缘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对称分布,存在共轭关系,其陆缘张裂机制属纯剪切模式.模型中的西北次海盆北侧陆缘下地壳没有发现高速层,这为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非火山型地壳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西北次海盆海底扩张规模小、时间短,且层2可能经历了玄武岩岩浆的不对称溢流,这可能导致西北次海盆磁条带异常的模糊化.
吴振利李家彪阮爱国楼海丁巍伟牛雄伟李细兵
关键词:大洋地壳海底扩张
深海海底滑坡系统浅谈——以北吕宋海槽为例
海底滑坡通常属海洋沉积中较为常见的重力流沉积类型,在大陆边缘和深水海底峡谷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在海底滑坡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其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
李细兵李家彪尚继宏吴振利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P波层析成像被引量:4
2019年
为获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本文基于1万4 484条天然地震的P波(Pg和Pn)到时数据,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进行P波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获取了该区域内地壳P波、上地幔顶部Pn波的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信息。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P波速度范围为5.2—7.2 km/s,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范围为7.7—8.4 km/s,地壳厚度范围为48.0—68.6 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与地质块体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壳P波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中、下地壳分布有较大范围的低速区,上地壳与中下地壳P波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在上地壳主要表现为高速异常,随着深度增加逐渐表现为低速异常;而柴达木地块在上地壳主要表现为低速异常,下地壳则表现为高速异常;柴达木地块和拉萨地块在上地幔顶部表现为较高的Pn波速度,最高约为8.4 km/s,而在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东部,Pn波总体上表现为低速,最低约为7.7 km/s。研究区内地壳厚度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南厚北薄,其中羌塘地块东部和拉萨地块的地壳较厚,而柴达木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东部的地壳相对较薄,羌塘地块西部存在局部的地壳变薄现象,反映了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北向俯冲作用下的岩石圈变形特征。
张戈铭李细兵郑晨宋晓东
关键词:P波速度结构层析成像青藏高原中东部联合反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