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负重运动处方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非负重运动处方对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观察治疗前后局部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 PO2)等变化,同时进行糖尿病足溃疡疗效评价及运动处方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运动组总有效率(87.1%)显著优于常规组(62.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BI、Tc PO2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组除上述2个指标的改变外,还有皮温升高,BMI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治疗前后的差异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5)。结论:非负重运动处方可以改善DFU患者足部血流灌注、促进溃疡愈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李群张金华于凤泉
-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皮温
- 丙硫氧嘧啶致严重胆汁淤积的治疗体会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致严重肝损害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方法。方法:及时停用丙硫氧嘧啶,常规给予保肝、降胆红素治疗不佳时,加用甲基泼尼松琥珀酸钠(MPL)1.0g冲击治疗,隔日一次x3,间隔7天重复给予一次,至病情稳定。结果:甲基泼尼松琥珀酸钠连续冲击12.0g后,TBIL从治疗前474.5μmol/L降至21.0μmol/L;DBIL从治疗前310.0μmol/L降至3.3μmol/L,IBIL从治疗前164.5μmol/L降至17.7μmol/L,白蛋白和球蛋白恢复正常。结论:应用丙硫氧嘧啶治疗Graves病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密切检测肝功,当发生严重肝损害时,及时停用丙硫氧嘧啶并加用甲基泼尼松琥珀酸钠进行冲击治疗。
- 于凤玲徐方江李群佟爱华于凤泉
- 关键词:丙硫氧嘧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损害
- 经皮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Graves病TRAb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的临床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环磷酰胺治疗Graves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286例Graves病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在常规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B组单纯应用常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免疫抑制剂药物局部治疗组甲状腺重量明显缩小,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缩短,TRAb转阴率提高,有明显差异,P<0.05,治愈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免疫抑制剂联合用于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Graves病疗效肯定,且安全可靠。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 李富元于凤泉徐方江邬存娟佟爱华李群陈希云
- 关键词:GRAVES病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了解血浆同型半胱胺酸(Hcy)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MAP)的关系。方法109例DM患者分为两组:无微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或(和)糖尿病肾病组DN);正常对照组56例。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Hcy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而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血浆Hcy水平又高于无微血管并发症者。结论高Hcy血症是DMAP的危险因子。
- 李群王明敬佟爱华
- 关键词: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高HCY血症
- 经皮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Graves病TRAb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的临床研究
- 李富元佟爱华黄传亮陈希云李群张秀英陈永学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以高甲状腺激素综合征、甲状腺肿大、眼征及皮肤指端病变为基本特征。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经...
- 关键词:
- 关键词:GRAVES病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
- 糖尿病前期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活性维生素D3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讨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活性维生素D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对照4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2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测定血清1,25(OH)2D3水平,用HOMR-β、HOMR-IR估测胰岛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分析血清活性维生素D3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前期组及初诊2型糖尿病组1,25(OH)2D3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糖尿病前期组比较,初诊2型糖尿病组血清1,25(OH)2D3水平显著下降(P<0.05)。相关分析显示,1,25(OH)2D3与HOMR-β呈正相关(r=0.601,P=0.000),与HOMR-IR无明显相关(r=-0.128,P=0.245)。结论糖尿病前期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1,25(OH)2D3缺乏,其缺乏程度与病程进展有关。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低水平的1,25(OH)2D3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 李群胡苹于凤泉
-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胰岛素分泌
- 血管重建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血管病变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皮素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观察重建糖尿病下肢血管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皮素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微球囊扩张加脐血干细胞、微球囊扩张、脐血干细胞移植3种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变,观察治疗前后局部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ET-1)变化。结果微球囊扩张加干细胞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特别是VEGF和ET-1,6个月后开始出现明显改善(P<0.05),12个月后改善更加显著(P<0.01);血管造影示干细胞治疗区域毛细血管网明显增多。结论 3种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均有效。微球囊扩张加脐血干细胞移植组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效果。VEGF和ET-1可作为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变改善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于凤泉李群李富元徐方江代燕邬存娟佟爱华
- 关键词:血管重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
- 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评估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比较轻重度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皮质醇对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的反应,判断其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结果 两组患者在无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重度甲亢对小剂量ACTH的反应较轻度甲亢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6-12月的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达正常后,重复上述实验,两组患者对小剂量ACTH的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甲亢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上述指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严重的甲亢患者午夜地塞米松抑制后皮质醇对小剂量ACTH反应是衰减的,持续严重的甲状腺毒症可能与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减退有关。
- 李群张金华于凤泉
-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毒症GRAVES病
- 普罗布考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脂联素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脂联素变化。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良好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普罗布考0.5 g,2次/d(口服),对照组不用普罗布考,连续用药12周。治疗前后监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脂联素、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数、脂联素明显升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罗布考能够升高脂联素,明显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于凤玲徐方江佟爱华李群于凤泉
-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脂联素
- 艾塞那肽联合小檗碱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联合小檗碱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以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将4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予以艾塞那肽联合小檗碱治疗,对照组仅予以格列苯脲治疗,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空腹、服糖后30min、服糖后120min血糖(FPG、P30PG、P120PG)和血胰岛素(FISN、P30ISN、P120ISN)以及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30INS水平高于治疗前,其他观察指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30INS水平高于治疗前,FPG、P30PG、P120PG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P120PG、FINS、P120INS、TG、CRP、ISI水平低于对照组,P30IN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艾塞那肽联合小檗碱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在明显降低血糖的同时,能提高早期胰岛素分泌,保护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疗效更确切。
- 于凤玲徐方江李群佟爱华于凤泉
- 关键词:小檗碱胰岛Β细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