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莹

作品数:13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肉芽
  • 3篇肉芽肿
  • 3篇细胞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皮肤
  • 2篇蕈样
  • 2篇蕈样肉芽肿
  • 2篇微小RNA
  • 2篇基因
  • 2篇黑色素
  • 2篇黑色素瘤
  • 2篇黑素
  • 2篇黑素瘤
  • 1篇银屑病患者
  • 1篇硬化症
  • 1篇早衰
  • 1篇治疗银屑病
  • 1篇乳房
  • 1篇乳房PAGE...

机构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13篇杨莹
  • 8篇孙建方
  • 6篇温斯健
  • 5篇崔盘根
  • 4篇张韡
  • 4篇宋昊
  • 4篇王光平
  • 3篇王小坡
  • 2篇姜祎群
  • 2篇徐秀莲
  • 2篇陈浩
  • 2篇刘白
  • 2篇闫桢桢
  • 2篇倪娜娜
  • 1篇曹元华
  • 1篇曾学思
  • 1篇李晶冰
  • 1篇林志淼
  • 1篇吴侃
  • 1篇王淼淼

传媒

  • 4篇国际皮肤性病...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2014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节性硬化症1例
患者女,13岁,江苏宿迁人。主诉:面部、背部皮疹4年。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鼻翼两侧出现米粒大小肤色、红色丘疹,背部出现橘皮样肤色斑块,无伴瘙痒、疼痛等不适,此后皮疹渐增多,眼周、两颊及下颌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肤色...
杨莹
文献传递
皮肌炎的皮肤表现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以累及皮肤、横纹肌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D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直观或可触及的皮损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某些皮损与潜在的内脏损害、恶性肿瘤、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及预后有关,现就皮肌炎伴发的皮损及其意义进行概述。
杨莹曹元华闫桢桢崔盘根
关键词:皮肤表现皮肌炎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内脏损害
左西替利嗪对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和分泌IL-8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确定左西替利嗪对组胺诱导的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MoDC)表达CD86和分泌IL-8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培养获得MoDC,以组胺作进一步诱导,并加入左西替利嗪进行干预,以FACS和ELSIA检测MoDC中CD86表达和IL-8分泌。结果:经组胺诱导后,MoDC的CD86表达水平和IL-8分泌量明显增多,左西替利嗪干预后CD86表达和IL^8分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P<0.05)。此外,不同个体来源的MoDC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结论:左西替利嗪的抗组胺作用机制是抑制组胺诱导的MoDC表达CD86和分泌IL-8,但临床药物治疗应个体化。
王淼淼张彩萍钱齐宏季江李晶冰闫桢桢杨莹周武庆崔盘根
关键词:左西替利嗪树突状细胞CD86IL-8
化脓性汗腺炎一家系
2016年
先证者,男,29岁。面部丘疹、脓疱9年,加重4年。家系中3代15人成员中共有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均于青春期前后发病,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符合化脓性汗腺炎的诊断。
张韡徐浩翔刘白杨莹苏惠春孙建方
关键词:化脓性汗腺炎
乳房Paget病22例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22例乳房Paget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方法所有标本均来自2010-2013年医院门诊就诊者,分析其临床资料、苏木素.伊红(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随访信息。结果22例乳房Paget病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岁(35~83岁),平均病程3.4年(0.5~15年),均为单侧发病,14例(64%)累及乳头。组织病理改变显示,15例患者表现为大细胞型,5例表现为小细胞型,2例表现为大细胞型并小细胞型。14例呈全层分布模式,6例呈经典分布模式,腺泡样分布模式和腺泡样并棘层松解分布模式各1例。22例患者在乳腺外科均确诊为乳腺癌。第1年随访中失访9例,2例发生全身广泛转移而死亡,11例行广泛切除术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乳房Paget病与乳腺癌关系密切,一经诊断需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高度警惕转变成乳腺癌。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乳头受累,组织病理学上可见到不同的细胞类型及分布模式,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张韡姜祎群温斯健杨莹王小坡曾学思孙建方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随访
中重度银屑病的维持治疗被引量:4
2014年
银屑病目前尚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大部分患者不能实现长期的临床缓解,因此需要维持治疗以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然而,国外研究指出,接受传统治疗及光疗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约20%不能坚持为期1年的治疗[1],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银屑病患者中10%~ 15%在第1年就中断治疗[2-3],而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断治疗后多数在2~6个月内复发,影响疗效且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强调中重度银屑病的维持治疗很有必要.银屑病维持治疗的定义尚未明确,Mrowietz等[4]提到,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即诱导阶段和维持阶段.诱导阶段定义为16周,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到24周,维持阶段即为诱导阶段之后的时间段.本文提出的维持治疗概念指的是皮损基本消退之后的治疗.
杨莹陈敏崔盘根
关键词:中重度银屑病银屑病患者斑块型银屑病
抗白细胞介素17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2
2016年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主要由细胞免疫异常介导的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白细胞介素17细胞因子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及异常激活十分重要,是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新研发的3种针对白细胞介素17通路的生物制剂已应用于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或试验,包括直接拮抗白细胞介素17A的苏金单抗(secukinumab)、ixekizumab及通过拮抗白细胞介素17RA,从而抑制白细胞介素17下游信号分子通路的brodalumab.其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及关节病性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肯定,给银屑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但其安全性仍需长远评价.
王丽玮杨莹崔盘根
关键词:银屑病白细胞介素17生物制剂
微小RNA在蕈样肉芽肿中的研究进展
2017年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误诊。微小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参与细胞分化、增殖、代谢、凋亡等生命活动,miRNA的功能失调对肿瘤的发生起作用。目前发现,一些miRNA在蕈样肉芽肿的发病、辅助诊断、判断预后起作用,并对蕈样肉芽肿的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如miR-155、miR-22、miR-150能促进蕈样肉芽肿的发病,miR-233、miR-200c则抑制蕈样肉芽肿。一组miRNA,miR-155、miR-203和miR-205,有助于鉴别诊断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良性皮肤病。
王光平杨莹陈浩徐秀莲贾虹方方孙建方
关键词:微RNAS淋巴瘤T细胞蕈样肉芽肿
趋化因子受体4、7在皮肤黑素瘤、色素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6年
目的 探讨皮肤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和趋化因子受体7(CXCR7)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CXCR4、CXCR7在两个组(黑素瘤组及色素痣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黑素瘤组与色素痣组免疫组化比较:CXCR4分别是20%(8/40)和50%(20/40)为(-);12.5%(5/40)和42.5%(17/40)为(+);32.5%(13/40)和7.5%(3/40)为(++);35%(14/40)和0%(0/4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XCR7分别是15%(6/40)和35% (14/40)为(-);10%(4/40)和62.5% (25/40)为(+);22.5%(9/40)和2.5%(1/40)为(++);52.5%(21/40)和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XCR4的表达水平在年龄、性别、Breslow厚度、溃疡情况、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部位、Clark分级、淋巴结转移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XCR7的表达水平在年龄、性别、溃疡情况、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部位、Breslow厚度、Clark分级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标本中,CXCR4和CXCR7有不同程度的表达,CXCR4和CXCR7可能参与黑素瘤的发生发展.
杨莹王光平温斯健宋昊王小坡张韡孙建方
关键词:黑色素瘤
无渐进坏死性黄色肉芽肿伴IgG κ型副球蛋白血症1例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女,58岁。面颈部橘红色斑块5年。皮肤科情况:面部。尤其右眼眶周围和颈部融合性橘红色斑块、结节。皮损边界清楚,部分皮疹边缘可见红晕。血清免疫电泳示单克隆IgG k轻链。组织病理:表面萎缩变薄,真皮全层弥漫性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明显渐进性坏死。诊断为无渐进坏死性黄色肉芽肿伴IgG κ型副球蛋白血症。
王小坡温斯健姜祎群杨莹孙建方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